豬苓湯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豬苓湯之組成
豬苓湯之組成是:豬苓、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一兩。
古代煎煮方法是,先以水四升,先煮四物(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取二升,去滓,將阿膠放入融化。一天服用三次。
豬苓湯證之《傷寒論》原文主要內容與解釋
豬苓湯的運用時機,主要出自於以下《傷寒論》條文: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利其小便故也。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基於此二條文可以看出,豬苓湯可見於「少陰病」,亦可見於「陽明病」。當少陰下利後,會伴隨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夜間失眠,這是屬於「少陰熱化」之證,其病機為少陰陰虛有熱,水氣不利。
若結合陽明病的描述,豬芩湯證也有「小便不利」之症。水氣不利則容易腹瀉,水氣上逆,犯肺則容易咳嗽,犯胃則容易嘔吐。
體內水氣熱相結合,津液無法上達,加之體內原本就陰虛傷津,所以口渴。陰虛則會發內熱,虛熱上擾,所以心煩失眠。濕熱內停,水氣不化,故小便短赤而不利。
傳統認為,陽明病的豬苓湯證,是陽明熱證誤下後的變證之一,陽明熱證誤下後,熱不能除,而津液受傷,熱與水結,蓄於下焦,因而出現陰津損傷水熱互結之證。
經方權威劉渡舟曾說:「陽明熱證誤下之後,熱邪深入下焦。腎與膀胱居於下焦而為水臟、水腑,熱灼腎陰,傷其陰精,而使膀胱氣化不利,水氣內停,水熱因而互結,故見小便不利和渴欲飲水之證。熱邪盛於外則脈浮發熱。此為陰虛水停,水熱互結於下焦,治者用豬苓湯育陰清熱利水。否則徒清熱則不能救其津,獨養陰又不能行其水。」
少陰病之寒證,是小便清長,小便色白的,因為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所造成。而豬苓湯證是心煩卻不得眠,且小便短赤不利,屬於熱證,因此豬苓湯證是腎陰虛而有熱,且亦水熱互結於下焦,影響了水液代謝,導致水蓄不行,運用豬苓湯清熱滋陰利水。
總結以上,豬苓湯證主要症狀是:口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熱、心煩不得眠、尿痛、尿血、尿少、咳嗽、嘔吐、腹瀉,舌質紅、苔少,脈浮。
豬苓湯證與其他方證之差異
豬苓湯證的咳嗽、嘔吐與下利與「真武湯證」相似,都是水氣病,差異是真武湯證是陽虛寒盛而兼水氣不利,出現四肢沉重、疼痛等症。相反的,本證是陰虛有熱而水氣不利,出現心煩不得眠等症。
豬苓湯與五苓散成分類似,都有豬苓、茯苓、澤瀉三味藥。主要差異在於五苓散有桂枝、白芍,豬苓湯則有滑石、阿膠。這兩個方證都是治療體內「水氣不化」有關。
五苓散證是太陽表邪傳入膀胱,氣化不利致水液停蓄,而陰液未虛,沒有熱象,不會心煩不眠。豬苓證是陽明裡熱下移膀胱,表寒巳解,陰虛而水熱相搏,有心煩不得眠之苦。因此可以說是:「利水雖同,寒溫迥異」!
該注意的是,單純的陽明病體內火熱,內耗津液,雖見口渴卻不適合運用豬苓湯,所以《傷寒論》中提到:「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
以上的內容不太能夠理解的人,也可以從下面現代經絡檢測的角度來理解,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造成豬苓湯證的2種主要原因
豬苓湯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豬苓湯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豬苓湯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豬苓湯證的常用方劑
豬苓湯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豬苓湯常常讓人很困惑,在極熱的陽明證有探討,在極寒的少陰證也被探討。而主要的症狀是真真實實的熱證(陽明變證),或是陰虛化熱,在本質上卻是寒(少陰化熱)。
如果依照此描述的內容推斷,最有可出現在「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身上,本身是陰寒狀態,在特定的因素下(例如炎熱天氣),出現體內化熱的狀態。
多數「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在進入秋季之後就會開始出現陽虛經絡型態。儘管在秋季的前半段是天氣依然非常炎熱(秋老虎),下半身卻出現陽虛狀態,就有機會出現水熱互結證。
2022年9月底期間,台灣地區天氣依然炎熱,某會員連續出現數天口渴、噁心嘔吐、尿黃尿少、上半身發熱、心煩,食慾不佳。只要吃一點東西就肚子脹氣,就好像是胃腸炎一樣,漸漸地轉變成全身沒力,甚至全身痛。
在那幾天,他連續檢測幾天經絡,幾乎都出現一致的經絡現象,下圖是其中一張經絡圖。
由於這位會員清楚知道自己是「寒性陽虛經絡體質」每次到了冬天都會出現膽經、胃經虛證,在進入秋季之後膽經能量嚴重低下,但是胃經卻正常,他認為這可以視為實證(本來應該是嚴重虛證)。
由於上半身火熱,因此體內熱性症狀明顯,由於自己出現的症狀與「豬苓湯證」非常類似,他運用科學中藥試看看,大約在服用2天之後80%以上的症狀都改善,讓他驚嘆:「少少五味藥,竟然創造無比的神蹟!」
以下列出一些相關可能的經絡型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