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利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清利飲以清熱利濕爲主,而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水濕停滯,加重濕熱之邪。茯苓健脾利濕,可助脾運化水濕,促進濕熱之邪排出體外,增強清熱利濕效果。
- 滲濕利水: 茯苓能利水滲濕,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有助於緩解濕熱所致的諸多症狀,如水腫、小便不利等。清利飲主要針對濕熱證,茯苓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更有效地清除濕熱,達到治病之目的。
清利飲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 滋陰潤肺 的功效。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能清熱生津、潤肺止咳,且能養陰除煩,緩解因熱邪灼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心煩、咽乾等症狀。
清利飲多用於治療熱邪侵襲肺胃,導致肺熱津傷、胃熱不降的疾病,如燥咳、咽痛、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之功,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同時滋陰潤燥,緩解熱邪對肺胃的傷害,使藥效更佳。
清利飲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歸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利水作用主要表現在利小便,能有效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同時還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小便不利、水腫、濕疹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清利飲中加入車前子,能夠增強方劑的利水滲濕之效,促進體內濕熱排出,達到清熱利濕的目的。
清利飲中加入大腹皮,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一、利水消腫:大腹皮性寒,味辛,歸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清利飲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水濕內停所致的疾病,如濕熱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大腹皮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清熱利濕,化解濕熱之邪。
二、行氣止痛:大腹皮還具有一定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通氣機,解除氣滯水停所致的腹痛、脹滿等症狀。清利飲中加入大腹皮,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行氣利水、消腫止痛的效果。
清利飲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利濕: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利濕、除煩止渴的作用。清利飲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導致的口渴、小便短赤、煩躁不安等症狀,淡竹葉可以有效清熱利濕,緩解這些症狀。
- 解暑降火:淡竹葉亦有解暑降火的作用。夏季炎熱,容易導致暑熱內侵,引起口渴、煩躁、尿少等不適,淡竹葉可以清熱解暑,降火生津,緩解夏季暑熱之症。
因此,清利飲中加入淡竹葉,可以有效地清熱利濕,解暑降火,達到治療濕熱內蘊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利飲」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分析
「清利飲」由以下中藥組成:
- 茯苓: 健脾化濕、利水消腫。
- 麥門冬: 滋陰潤燥、養肺生津、清心除煩。
- 車前子: 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 大腹皮: 行氣寬中、利水消脹。
- 淡竹葉: 清心除煩、利尿。
- **木通:**利尿通淋,清心降火。
- **燈心草:**利水通淋,清心除煩。
(在不同的藥方書籍,組成會有些微不同)
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清利飲」主要用於治療 子淋,症狀為 濕熱不行,肚腹作痛。
治療原理分析
從方劑組成和古文內容來看,「清利飲」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清熱利濕: 方中車前子、淡竹葉、木通、燈心草皆為清熱利尿之品,能夠清除體內濕熱,使小便通暢。這與古文描述的「子淋,濕熱不行」病機相符。
行氣止痛: 大腹皮具有行氣寬中、利水消脹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濕熱阻滯氣機所導致的肚腹疼痛。
滋陰潤燥: 麥門冬滋陰潤燥,可防止利水藥物過度使用而傷陰。
健脾助運: 茯苓健脾化濕,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從根本上改善濕熱產生的環境。
綜合分析:
《丹臺玉案》 明確指出「清利飲」主治「子淋,濕熱不行,肚腹作痛」,且與現代提供的「清利飲」組成相近,為主要參考依據。
《類證治裁》 提到「二苓清利飲」可用於治療「莖痛」,並列出其藥材組成,其中「二苓」指的是茯苓和豬苓,「二冬」指的是麥冬和天冬。這與「清利飲」的功效有部分重疊,都強調了利水的作用。另外,「二苓清利飲」加入了生地、黃芩、黃柏、牡蠣、澤瀉等藥,加強了清熱利濕、滋陰降火的功效。
《雜病源流犀燭》 和 《沈氏尊生書》 也提到了「二苓清利飲」用於治療「莖痛」和「挾熱者」,並列出了藥材組成。可以看出,「二苓清利飲」在「清利飲」的基礎上,增加了清熱解毒、滋陰的藥物,用於治療有明顯熱象的病症。
結論
「清利飲」是一個以 清熱利濕 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 子淋 等因濕熱下注所導致的小便不利、肚腹疼痛等症。其通過 利尿通淋、行氣止痛、滋陰潤燥、健脾助運 等途徑,達到治療目的。而「二苓清利飲」則在「清利飲」的基礎上,增強了清熱解毒、滋陰的功效,適用於熱象更明顯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水通1錢5分,白茯苓1錢5分,麥門冬1錢5分,車前子1錢5分,大腹皮1錢5分,淡竹葉15片。
上加燈心30莖,水煎,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尿作用,服用後應注意多喝水,以免引起脫水。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有胃寒、脾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利飲,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水通1錢5分,白茯苓1錢5分,麥門冬1錢5分,車前子1錢5分,大腹皮1錢5分,淡竹葉15片。 主治:子淋。濕熱不行,肚腹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