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冬茯苓湯

麥冬茯苓湯

MAI DONG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心經 28%
胃經 16%
脾經 13%
腎經 13%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冬茯苓湯方中使用麥門冬,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能滋養肺陰,潤燥止咳,對於肺陰不足所致的燥咳、咽乾、口渴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養心安神: 麥門冬亦能滋養心陰,寧心安神,對於心陰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心煩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麥冬在麥冬茯苓湯中,可與茯苓共同作用,滋陰潤肺、養心安神,達到治療肺陰不足、心陰虧虛等症狀的目的。

麥冬茯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在於:

  1. 健脾益氣: 茯苓性平和,能健脾利濕,益氣補中,與麥冬共用,可協調脾肺之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因脾虛氣弱導致的疲乏、口渴等症狀。
  2. 寧心安神: 茯苓具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心悸、失眠、多夢等心神不寧之症,與麥冬共用,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其安神益氣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冬茯苓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肺氣乾燥,小便不出,中滿作脹,口中甚渴」,其病機核心為:

  1. 肺氣乾燥:肺主宣發肅降,若肺陰不足、燥熱內生,津液不得布散,則上焦失潤,故見「口中甚渴」。
  2. 小便不利:肺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肺燥則氣化失司,水液不得下輸膀胱,導致「小便不出」。
  3. 中滿作脹:水液停滯中焦,氣機壅塞,故生脹滿。

此證屬「上燥下滯」之候,既有肺陰虛燥熱,又有水濕停滯,形成「燥濕相兼」的矛盾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析

  1. 麥冬(3兩,君藥)

    •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寒,歸肺、胃、心經。
    • 作用
      • 滋肺陰:潤燥生津,針對肺氣乾燥、口渴。
      • 清虛熱:緩解陰虛內熱。
      • 助水道:肺陰得潤,則氣機宣降復常,間接通調水道。
  2. 茯苓(5錢,臣藥)

    •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 作用
      • 滲濕利水:導中焦停滯之水濕從小便而出,解決「中滿作脹」。
      • 健脾安神:助中焦運化,防濕濁再聚。

(二)配伍邏輯

  1. 潤燥與利濕並行

    • 麥冬潤肺治「燥」,茯苓利水治「濕」,兩者看似矛盾,實則針對「燥濕互結」之病機。
    • 肺燥得潤,則水道通調;水濕得利,則中滿自消,二者相輔相成。
  2. 劑量比例深意

    • 麥冬用量(3兩)遠大於茯苓(5錢),以「潤燥為主、利濕為輔」,因根本病機在肺燥,茯苓僅作導濕外出之用。

(三)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潤上利下」之法:

  • 治標:茯苓直接利水,緩解中滿、小便不通。
  • 治本:麥冬滋養肺陰,恢復肺之宣降功能,從源頭解決水液代謝失常。

三、臨床應用延伸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臟腑相關」思維:

  • 肺與膀胱相聯繫:通過潤肺間接通利膀胱,符合「提壺揭蓋」之法。
  • 配伍禁忌提示:若純屬陰虛無水濕者,茯苓或可去之;若濕重於燥,則需加健脾化濕之品(如白朮)。

此方對現代「乾燥症候群合併輕度水腫」或「上熱下濕」體質者,或有啟發性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麥冬3兩,茯苓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麥冬茯苓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麥冬3兩,茯苓5錢。 主治:肺氣乾燥,小便不出,中滿作脹,口中甚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