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和瘧清痢飲中包含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表散寒,理氣止痛: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瘧疾患者,常伴有寒熱交替、頭痛發熱等症狀,紫蘇葉可以解表散寒,緩解這些症狀。
- 行氣化濕: 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化濕的作用。瘧疾常伴有濕邪困脾,導致腹瀉、嘔吐等症狀,紫蘇葉可以行氣化濕,利水消腫,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和瘧清痢飲中加入紫蘇葉,可以起到解表散寒、理氣止痛、行氣化濕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瘧疾的功效。
「和瘧清痢飲」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補血調經,養血活血:瘧疾常伴隨血虛、氣虛,而當歸具備補血、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恢復體力,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戰。
- 潤腸通便,緩解痢疾:痢疾多因腸胃濕熱、脾虛所致,當歸能潤腸通便,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緩解痢疾,達到止瀉、消炎的效果。
和瘧清痢飲中包含藿香,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解表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能辛散解表,化解濕邪,對於瘧疾和痢疾所致的發熱、惡寒、腹痛、泄瀉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和胃止嘔: 藿香還具備和胃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瘧疾和痢疾導致的胃氣不和、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在和瘧清痢飲中加入藿香,能有效地解表化濕、和胃止嘔,對於瘧疾和痢疾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和瘧清痢飲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解鬱,消食導滯: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能理氣消積,化痰止咳,對於因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而引起的瘧疾、痢疾,具有緩解的作用。
- 疏肝利膽,降逆止嘔:枳殼亦能疏肝解鬱,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鬱結、膽汁鬱滯而引起的瘧疾、痢疾,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枳殼在和瘧清痢飲中,起到理氣化積、疏肝利膽的功效,幫助患者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瘧疾、痢疾的目的。
和瘧清痢飲中包含檳榔,主要源於其驅蟲止瀉之效。
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胃、大腸經。其殺蟲之性,能驅除腸道寄生蟲,而燥濕止瀉之效,則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腹瀉。
此外,檳榔亦能行氣消積,對於因氣滯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綜上,檳榔在和瘧清痢飲中,起到驅除寄生蟲、止瀉、行氣消積等作用,有助於治療瘧疾引起的腹瀉症狀。
和瘧清痢飲方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止瀉: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肝氣鬱結、脾胃失調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清熱解毒,止痢止癢: 青皮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清熱利濕、解毒止癢,對於因濕熱、毒熱引起的痢疾、皮膚瘙癢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青皮在和瘧清痢飲中起到疏肝理氣、止痛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肝氣鬱結、脾胃失調、濕熱等因素引起的瘧疾、痢疾等症狀。
和瘧清痢飲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歸膀胱、肝經,具有清熱利濕、止瀉止痢的功效。和瘧清痢飲主治瘧疾、痢疾等熱邪蘊積、濕濁內阻之症,車前子可清熱利濕,排除體內濕熱,達到治療效果。
- 利水通淋: 車前子能利水通淋,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減輕病症。瘧疾、痢疾常伴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車前子可利水通淋,改善這些症狀,促進康復。
「和瘧清痢飲」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健脾消積: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其性善行氣,能疏肝理氣,止痛消脹,並兼具健脾消積之效。痢疾常伴隨腹痛、腹脹等症狀,木香可有效緩解腸胃不適,促進消化,止痛消積,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 燥濕止瀉:木香具燥濕止瀉之功,可針對痢疾患者因濕邪困脾、脾胃失調而導致的泄瀉症狀,起到收斂止瀉的效果。
總之,木香在「和瘧清痢飲」中發揮著行氣止痛、健脾消積和燥濕止瀉的多重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瀉止痛的功效。
和瘧清痢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一、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防止藥物互相剋制的作用。和瘧清痢飲中藥材性味較偏寒涼,甘草的加入可避免寒涼過度,保護脾胃。
二、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具有益氣健脾、緩解腹痛、止瀉、解毒等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配伍,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止瘧止痢,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和瘧清痢飲」,主治「痢初起惡寒發燒,惡心嘔吐,下痢腹痛,頗似瘧疾而并非瘧者」。其證候特點為外感邪氣(寒熱往來)、濕濁內阻(嘔惡)、氣滯腸腑(腹痛下痢),屬表裏同病、寒熱錯雜之痢疾初起。古人觀察到其寒熱交作類似瘧疾,但實為痢疾,故以「和瘧」比喻其調和寒熱之意,「清痢」則點明核心病機在於化濕導滯、調氣止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解表化濕,調和寒熱
- 紫蘇、藿香:辛溫發散,解表化濕。紫蘇外散風寒、理氣寬中,藿香芳香醒脾、化濕止嘔,針對惡寒發燒、惡心嘔吐之表證。
- 煨薑:溫中和胃,助紫蘇、藿香散寒止嘔。
行氣導滯,疏通腸腑
- 檳榔、枳殼、青皮、廣木香:此四味共奏行氣破滯之效。檳榔下氣消積,枳殼寬腸降氣,青皮疏肝破滯,木香調氣止痛,合而化解「里急後重」之氣滯腹痛。
活血利濕,分消濕熱
- 當歸:活血和血,取「行血則膿血自愈」之痢疾治則,兼防濕熱傷血。
- 車前子:利水滲濕,使濕熱從小便而解,減少腸腑濕濁壓力。
隨證加減之深意
- 寒熱未清加柴胡:少陽樞機不利時,柴胡輕清透邪,協調表裏寒熱。
- 寒熱去後加白芍、萊菔子:白芍柔肝緩急止痛,萊菔子消食降氣,轉為治痢主軸。
- 里急後重甚用酒大黃:通因通用,酒製取其輕瀉濕熱而不傷正。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體現「逆流挽舟」法與「調氣活血」結合:
- 表裏雙解:外散風寒濕邪,內調腸腑氣滯,避免邪氣內陷。
- 氣血並調:行氣藥為主,佐以當歸活血,符合劉河間「調氣則後重自除」之論。
- 動態加減:據寒熱、膿血、裏急程度靈活調整,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精髓。
傳統服藥法
紫蘇1錢5分,當歸8錢,藿香3錢,枳殼2錢(炒),檳榔1錢5分,青皮1錢5分,車前子3錢,炙甘草3分,廣木香1錢5分,煨薑2錢。
如恐寒熱末全清,加炒柴胡5分,再服1劑,無有不清者;寒熱俱清,去紫蘇、藿香,加炒白芍8錢、炒菜菔子3錢,3-4服痢全止;如遍數多,里急後重,再加酒制大黃,虛者3錢,實者5錢;如紅多,
此方1服。蓋暖得汗,寒熱惡心解,痢亦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期間服用。此外,本方含有檳榔,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和瘧清痢飲, 出處:《慈航集》卷下。 組成:紫蘇1錢5分,當歸8錢,藿香3錢,枳殼2錢(炒),檳榔1錢5分,青皮1錢5分,車前子3錢,炙甘草3分,廣木香1錢5分,煨薑2錢。 主治:痢初起惡寒發燒,惡心嘔吐,下痢腹痛,頗似瘧疾而並非瘧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