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枳殼湯

黃連枳殼湯

HUANG LIAN ZHI K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6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6%
胃經 15%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肺經 10%
膽經 8%
腎經 5%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枳殼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是因為黃連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能清泄心火、胃火,並能燥濕止瀉。在黃連枳殼湯中,黃連主要用於清熱瀉火,抑制因熱邪內擾所致的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起到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炎症,緩解腹瀉症狀。

黃連枳殼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利用其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苦味能瀉肝火,辛味能行氣解鬱,寒性能降逆止嘔。在方中,枳殼與黃連的苦寒之性相配伍,可共奏清熱瀉火、降逆止嘔之效。

此外,枳殼還有寬胸散結的作用,可配合黃連清熱解毒,以達到治療肝胃不和、胸脘痞悶、嘔吐腹痛等症的效果。

黃連枳殼湯是一張用於治療胃腸道疾患的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針對熱毒壅滯、氣滯血瘀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黃連、枳殼以及當歸等多種中藥材。黃連性味苦寒,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枳殼則可理氣寬胸、消積導滯。而加入當歸的主要目的是調和血氣、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肝經,為婦科常用藥,但同時也是一味重要的補血調經藥物。在黃連枳殼湯中,當歸不僅能夠補血活血,還能夠調和諸藥之間的寒熱之性,防止黃連等寒涼藥物過度傷及脾胃。此外,由於許多胃腸道疾病常伴隨不同程度的血瘀情況,當歸在此方中的應用有助於改善微循環,促進病變部位的修復,從而增強整體療效。因此,當歸在黃連枳殼湯中的應用是綜合考量了其對症治療與調和全方的需要。

黃連枳殼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燥熱之苦:黃連、枳殼皆屬寒涼藥性,長期服用易傷脾胃,引起腹痛、腹瀉等症狀。白芍性微寒,但兼具養血柔肝之效,能緩解黃連、枳殼的燥熱之苦,保護脾胃。
  2. 調和藥性:白芍能和解藥性,使寒涼的黃連、枳殼更加平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使其藥效更趨於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連枳殼湯方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濕邪的積聚。黃連枳殼湯以清熱燥濕為主,但濕熱病邪往往兼夾脾虛濕困,茯苓的加入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更好地助藥力祛除濕熱。
  2. 利水消腫:茯苓還能利水消腫,配合黃連、枳殼等清熱瀉火之品,可以更有效地消解濕熱所致的腫脹、疼痛等症狀。

黃連枳殼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黃連枳殼湯以瀉火燥濕為主,但若濕熱蘊結於下焦,則需配合利水滲濕之藥物以助瀉火之效。澤瀉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解除濕熱,避免濕熱阻礙藥物療效。

2. 清熱解毒: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與黃連、枳殼等藥物相配,能更有效地清瀉濕熱,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諸般症狀。

黃連枳殼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降逆:青皮性辛、苦,味微寒,入肝、胃經,具有行氣解鬱、降逆止嘔之效。黃連枳殼湯主治胸悶脘痞、嘔吐泛酸等症,青皮可疏肝理氣,降逆止嘔,協同黃連、枳殼等藥物共奏降逆止嘔之功。
  2. 疏肝利膽:青皮可疏肝解鬱,並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消化吸收。黃連枳殼湯中加入青皮,不僅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脘痞,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助消化,進一步增強療效。

黃連枳殼湯是一則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胃熱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口臭、牙齦腫痛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黃連、枳殼以及檳榔等藥材。其中,檳榔作為一味重要的成分,其作用不可小覷。

檳榔性溫、味苦辛,歸脾、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殺蟲的功效。在黃連枳殼湯中加入檳榔,主要是利用其能夠調理腸胃氣機,消除腸胃中的積滯,並且對於驅除腸道寄生蟲亦有良好效果。此外,檳榔還能輔助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由於本方主要針對胃熱所致的問題,檳榔在此不僅可以幫助改善腸胃不適,還能通過調整腸胃功能,間接緩解由胃熱引發的一系列症狀,達到清熱化濕的目的。總體來說,檳榔在黃連枳殼湯中的應用,充分發揮了它在調理腸胃方面的獨特優勢。

黃連枳殼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黃連枳殼湯主治肝胃不和、氣滯血瘀之症,木香加入其中,有助於疏肝理氣,緩解胸脇疼痛,並促進胃腸蠕動,消食化積。
  2. 配合黃連降火: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善於清熱瀉火。木香的辛溫之性,可以緩解黃連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傷胃,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胃腸氣機的運行,使藥效更為全面。

黃連枳殼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黃連苦寒,枳殼辛散,皆屬偏性藥物,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可緩和黃連的苦寒之性,減輕其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枳殼的燥烈之性,使藥物更容易被機體吸收,且甘草本身有健脾益氣、緩解疼痛的功效,可與黃連、枳殼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枳殼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證治寶鑒》,主治「痢疾初作,多由濕熱」。其核心病機為濕熱積滯下迫大腸,導致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等證。古人強調「下之後,即服此湯」,說明其作用在於清解濕熱餘邪、調和氣血,以防痢疾復發,達到「無再作」之效。其加減法亦針對痢疾常見兼證:

  • 熱毒熾盛:加大黃、樸硝通腑瀉熱
  • 血痢:加黃芩、地榆等涼血止血
  • 白痢:佐吳茱萸溫化寒濕
  • 腹痛:重用芍藥合玄胡索緩急止痛
  • 赤白兼下:配桃仁、滑石分化濕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燥濕,直挫病勢

    • 君藥:川黃連(1錢)苦寒,直清腸中濕熱,為治痢要藥。
    • 輔藥:茯苓(7分)、澤瀉(7分)滲利濕邪,導濕熱從小便出,體現「利小便以實大便」之法。
  2. 行氣導滯,通調腑氣

    • **枳殼(8分)**破氣消積,合青皮(7分)、檳榔(7分)疏利大腸氣機,緩解裡急後重。
    • **木香(5分)**磨汁入藥,取其辛香走竄之性,醒脾調氣,助消積滯。
  3. 和血止痛,防熱傷陰

    • 當歸(8分)、白芍(1錢)養血和營,柔肝止痛,既防黃連苦燥傷陰,又能治痢後腹痛。
    • 加減中「倍芍藥」及配澤蘭葉,更強化解鬱血、緩攣急之效。
  4. 調和諸藥,固護脾胃

    • **甘草(4分)**調和藥性,緩和黃連苦寒;生薑(3片)和中止嘔,防寒涼傷胃。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與「氣血並調」思路。濕熱痢本屬「滯下」,故以黃連清熱為主,佐行氣藥(枳殼、木香等)通滯,配合血分藥(當歸、白芍)防熱入血分,形成「清熱不礙濕、行氣不傷血、祛邪兼護正」的結構。加減法的靈活性(如白痢加吳茱萸)更彰顯中醫辨證論治精髓,針對寒熱錯雜之證調整藥性平衡。

古典治療原理依據

  • 《黃帝內經》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黃連之苦寒正合此病機。
  • 張從正《儒門事親》強調「陳莝去而腸胃潔」,方中枳殼、檳榔等行氣藥助腸道推陳致新。
  • 朱丹溪治痢注重「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本方氣血藥並用即寓此意。

傳統服藥法


川黃連1錢,枳殼8分,當歸8分,白芍藥1錢,茯苓7分,澤瀉7分,青皮7分,檳榔7分,木香5分(磨汁入),甘草4分。
濕熱積滯,初作熾迫者,宜下之,加大黃、樸消各2錢;血痢,加黃芩、地榆、川芎、桃仁各6分;白痢,加吳茱萸(炮)5分;腹痛者,倍芍藥,加玄胡索、澤蘭葉;赤白兼下者,加桃仁、滑石、
上(口父)咀,作1服,水2鐘,加生薑3片,煎1鐘,食前溫服。
《證治寶鑒》有厚朴,無木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胰臟炎排尿困難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小便顏色偏黃口乾口渴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枳殼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川黃連、枳殼、陳皮、甘草。 主治:濕熱痢。無表邪,腹痛後重,由濕火傷於氣分者。

黃連枳殼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黃連、枳殼、厚朴、陳皮、甘草、木通。 主治:積熱泄瀉,發熱口渴,肚腹皮熱,時或疼痛,小便赤澀,瀉下黃沫,肛門重滯,時結時瀉,右脈數大。

黃連枳殼湯, 出處:《醫統》卷三十六引《質疑》。 組成:川黃連1錢,枳殼8分,當歸8分,白芍藥1錢,茯苓7分,澤瀉7分,青皮7分,檳榔7分,木香5分(磨汁入),甘草4分。 主治:痢疾初作,多由濕熱,但下之後,即服此湯1-2劑,並無再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