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黃芩湯

JIA JIAN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胃經 17%
脾經 14%
心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12%
膽經 7%
膀胱經 2%
腎經 2%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黃芩湯」中包含「黃芩」,其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該方劑主要針對熱邪蘊結,或濕熱內蘊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如高熱、口渴、腹痛、痢疾等,黃芩可清解熱毒,消散內熱,達到治療目的。
  2. 瀉火解毒: 黃芩兼具解毒作用,可清除體內毒素,對於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症狀亦有良好的療效。方劑中加入黃芩,除了清熱瀉火外,也能解毒止痛,改善病患的整體狀況。

加減黃芩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是為了 清熱瀉火、燥濕止痢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 清熱瀉火 的功效,可治療心火亢盛、胃火熾盛、膽火上炎等症狀。

另一方面,黃連也能 燥濕止痢,適用於濕熱痢疾、脾虛泄瀉等病症。

在加減黃芩湯中,黃連與黃芩、梔子等藥物相配伍,共同發揮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加減黃芩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黃芩性寒,容易傷陰耗血,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的作用,可以溫和其寒性,防止藥性過於偏寒,避免損傷正氣。
  2. 緩解黃芩之苦燥: 黃芩味苦性寒,容易引起口乾舌燥、胃腸不適,而當歸味甘性溫,可以緩解黃芩的苦燥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利於患者服用。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其更適合於治療熱毒熾盛、兼見血虛的疾病。

加減黃芩湯中加入枳殼,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疏肝理氣,促進排泄: 黃芩湯主治濕熱內蘊,但若脾胃虛弱,濕熱難以排出,則需加入枳殼,其味苦辛,性微寒,能疏肝理氣,行氣消積,助濕熱之物順利排出,提高藥效。

二、緩解黃芩之燥性: 黃芩性寒,苦燥,若單獨使用,易傷脾胃,加入枳殼,可緩解黃芩之燥性,保護脾胃,使其藥效更穩定,避免副作用產生。

因此,加減黃芩湯中加入枳殼,既能增強藥效,又能保護脾胃,是精妙的配伍之舉。

加減黃芩湯為一方常用於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中藥方劑。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加入檳榔,主要是取其消食導滯、行氣化濕之效。檳榔性溫味甘辛,歸脾、胃與大腸經,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功能,對治療食積不化、腹脹腹痛等症有良好療效。此外,檳榔還具有驅蟲作用,對於因寄生蟲引發的消化道疾病亦有輔助治療效果。在加減黃芩湯中,檳榔與黃芩等其他藥物相配伍,不僅能增強整個方劑的清熱利濕作用,還可幫助解決因濕熱困脾所導致的消化不良問題。因此,檳榔在此方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中「藥物相須」、「辨證施治」的原則,旨在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加減黃芩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疏肝理氣:青皮味苦辛,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止痛的功效。黃芩湯主治熱邪壅肺,但若兼有肝氣鬱結,則可加青皮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利於邪氣外解。
  2. 行氣化痰:青皮還能行氣化痰,對於痰熱阻肺者,可助黃芩湯清熱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

加減黃芩湯中加入澤瀉,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之功效。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通調水道,有助於排除體內過多的水分,減少水腫,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2. 配合黃芩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與澤瀉合用,一清熱,一利濕,相輔相成,更能有效地清熱利濕,達到治療濕熱蘊結的效果。

加減黃芩湯為一方常用於清熱瀉火、解毒利濕之方劑。在該方中加入山楂,其用意主要在於增強消化功能,調理脾胃,並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盛導致的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等症狀,山楂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減少腹脹、脹滿等不適。此外,山楂還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對心腦血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在加減黃芩湯中,由於黃芩等藥材性寒涼,可能損傷脾胃陽氣,加入性溫的山楂不僅能緩和方中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影響,還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使患者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兼顧到脾胃的調理,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

加減黃芩湯作為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加入槐花,是基於中醫理論中對槐花藥性與功效的理解。槐花味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內熱盛或血熱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便血、痔血等,槐花能夠發揮良好的療效。

在加減黃芩湯中使用槐花,一方面可以增強方劑整體的清熱涼血效果,幫助治療因熱毒內盛而引發的疾病;另一方面,槐花還能輔助改善消化系統的炎症反應,特別是對於急慢性痢疾、腸炎等病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槐花還有助於收斂止血,對於伴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尤為適用。因此,在加減黃芩湯中加入槐花,不僅能提高其治療特定疾病的針對性,還能增強整個方劑的綜合療效。

加減黃芩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熱證所致的疼痛:黃芩湯以清熱瀉火為主,但若熱證伴有疼痛,則需加入白芍以緩解。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可緩解熱證所致的肌肉疼痛、腹痛等症狀。
  2. 保護脾胃,避免寒涼過度:黃芩性寒,長期服用容易傷及脾胃。白芍入肝脾經,可緩解黃芩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過度,維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加減黃芩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之功,但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黃芩的寒性,防止其過寒傷脾,同時甘草的甘味還能中和黃芩的苦味,使藥性更易爲脾胃所接受。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護脾之功效。在加減黃芩湯中,甘草可以增強黃芩清熱瀉火的功效,並保護脾胃不受寒涼之氣的侵害,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減黃芩湯」

成分:黃芩、黃連、當歸、枳殼、檳榔、青皮、澤瀉、山楂、槐花、白芍、甘草。

主治:麻疹毒素未清,轉變成赤白痢疾。

組成介紹:

  1.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芍: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3. 檳榔: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4. 當歸: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5. 槐花:槐花為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6. 黃連: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7. 黃芩: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8. 青皮: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9. 山楂:山楂中藥功效齊全,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等多種功效。

  10. 澤瀉: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11. 枳殼: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加減黃芩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消積、活血化瘀、利尿通便等功效,主治麻疹毒素未清,轉變成赤白痢疾。

傳統服藥法


黃芩、黃連、當歸、枳殼、檳榔、青皮、澤瀉、山楂、槐花、白芍、甘草。
燈心為引。
原書治上證,是以本方去白芍、楂肉、甘草,加黑地榆、連翹、牛蒡子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麻毒未清,變成赤白痢者。
  • 本方中黃芩、黃連、當歸、枳殼、檳榔、青皮、澤瀉、山楂、槐花、白芍、甘草等中藥均具有一定的毒性,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痢疾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黃芩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黃芩、黃連、當歸、枳殼、檳榔、青皮、澤瀉、山楂、槐花、白芍、甘草。 主治:麻毒未清,變成赤白痢者。

加減黃芩湯,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荊芥穗3錢,薄荷3錢,黃芩5錢,車前子4錢(炒),毛蒼朮4錢,鹽澤瀉3錢,升麻3錢,木通3錢,粉甘草3錢。 主治:傷寒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