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麻黃丸

半夏麻黃丸

BAN XIA MA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卷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0.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膀胱經 20%
胃經 20%
脾經 20%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麻黃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功效。麻黃性溫,宣肺散寒,能發散風寒,但同時也易於耗氣傷津,引起嘔吐。半夏的加入,可以抑制麻黃的燥熱之性,防止其傷津耗氣,並能降逆止嘔,緩解麻黃所致的副作用。
  2. 化痰止咳: 半夏能燥濕化痰,與麻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麻黃散寒宣肺,能使痰液易於排出,而半夏則能化解痰液,使咳痰更加順暢。

半夏麻黃丸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散寒: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散寒、發汗解表的功效。對於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喘息、鼻塞等症狀,麻黃能發汗解表,疏散風寒,使肺氣通暢。
  2. 降逆止嘔:麻黃能發散肺氣,並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半夏麻黃丸中,半夏和麻黃搭配使用,能協同降逆止嘔,緩解因風寒犯肺、氣逆上衝所引起的嘔吐症狀。

麻黃在半夏麻黃丸中的使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藥物配伍,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半夏麻黃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心下悸」。古代醫家所稱「心下悸」,多指胃脘或心窩部自覺跳動不安,類似現代醫學中的功能性心悸、胃腸神經官能症等表現,未必與心臟實質病變直接相關。其病機常與水飲停聚、氣機不暢有關,導致局部氣血運行失調而發為悸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半夏:辛溫,歸脾胃肺經,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針對「心下悸」之水飲停聚,半夏能化飲降逆,消除痰濕阻滯,使中焦氣機通暢。
    • 麻黃: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傳統用於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但其辛散之性亦可宣通陽氣、開泄水氣。張仲景曾以麻黃治療「水氣凌心」所致悸證(如苓桂朮甘湯證加減),此處借其宣散之力,通陽化飲,助半夏解散心下停飲。
  2. 藥對協同作用

    • 半夏與麻黃均屬辛溫之品,一者偏於「降」,化痰濕而調和中焦;一者偏於「升」,宣通陽氣以化水飲。二者相配,形成「宣降相因」之勢,共逐心下停飲,恢復氣機升降平衡。
    • 蜜丸劑型緩和藥性,使藥力持久作用於中焦,避免麻黃過散傷正。
  3. 病案佐證原理
    所附醫案中患者「脈滑苔白」為痰飲內停之象,冬季寒氣引動水飲,上加年高陽氣略虛,水飲滯於心下而致悸。半夏麻黃膠囊直接針對痰飲與氣滯病機,故見效迅速。

三、延伸推理可能功效

此方雖主治「心下悸」,然其組方思路可推廣於:

  • 痰濕阻滯型胸悶:非心源性胸悶因痰濕內停、氣機不暢所致者。
  • 輕度水飲上犯之眩暈:若伴苔白滑、嘔惡感,可借其化飲降逆之效。
  • 寒飲咳嗽:麻黃宣肺、半夏化痰,對於外寒內飲之咳喘(如老慢支)亦有間接調理作用。

四、中醫理論依據

此方體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通過溫通陽氣、化飲降逆,解決「水氣凌心(胃)」之悸動。其簡潔配伍彰顯仲景「藥少力專」的立方特點,後世如《類證治裁》亦沿襲此思路治療水飲悸證。

傳統服藥法


半夏、 麻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3丸。飲送下,日3次。
心悸:余治顧男,58歲,入冬以來,自覺心窩部跳動,曾作心電圖無異常,平時除有老慢支及血壓略偏低外,無他病,脈滑苔白,予以薑半夏、生麻黃各30克,研末和勻,裝入膠囊。每日三次,每次二丸,服後心下悸即痊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下胃脘部有跳動現象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麻黃丸,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半夏、麻黃各等分。 主治:心下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