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散

吐血散

TU XU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偏熱 (1.6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胃經 14%
腎經 14%
心經 14%
脾經 14%
心包經 14%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吐血散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作用:蒲黃性涼,味甘,歸肺、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富含黃酮類化合物,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減緩出血速度。對於肺熱燥咳、咯血、吐血等症,蒲黃能有效緩解出血癥狀,起到止血的作用。

2. 清熱解毒:蒲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除體內熱毒,減輕肺熱造成的損傷。對於因肺熱而導致的咯血、吐血,蒲黃能清熱解毒,輔助止血,緩解症狀。

吐血散方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固脫: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煅燒後的炭末,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其具有止血固脫之效,能收斂止血,固澀止瀉,適用於血熱妄行、吐血、咯血、便血等症。
  2. 涼血止血:血餘炭能清熱涼血,並能止血,對於因熱毒上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血餘炭在吐血散方中,可發揮其止血固脫、涼血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吐血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吐血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吐血散專治「吐血」,此症多因熱傷血絡、氣逆氣虛致血不循經,或瘀血阻滯而外溢。古代醫家視吐血為急症,需速止其血而兼化瘀,以防留瘀生變。此方藥簡力專,針對吐血之急候,透過收澀、化瘀、涼血並行,達止血而不留瘀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藕節(為末)

    • 性味甘澀平,歸心肝胃經。
    • 傳統功效:收澀止血,兼能化瘀。其纖維質似人體經絡,中空特性暗合「通絡止血」之象,既止外溢之血,又防血止而瘀滯。
    • 科學邏輯:富含鞣質及維生素K,可收縮血管、促進凝血;其藕節炭後吸附力增,助於局部止血。
  2. 炒蒲黃

    • 性味甘平,歸肝心包經。
    • 傳統功效:生用活血祛瘀,炒炭後偏於止血。此方用炒蒲黃,取其止血為主,殘存輕微化瘀之力,與藕節協同「止中有行」。
    • 科學邏輯:蒲黃含黃酮類成分,能增強血小板活性,縮短凝血時間;炒炭後碳化結構吸附創面,形成機械性止血層。
  3. 血余灰(人髮炭)

    • 性味苦平,歸肝胃經。
    • 傳統功效:止血消瘀,古稱「髮為血之餘」,取其同氣相求,引血歸經。炭化後性澀,專攻止血。
    • 科學邏輯:髮炭主要成分為碳素,可吸附並刺激血小板凝聚,且富含鈣離子,參與凝血酶原激活。

配伍邏輯與整體原理:

  • 標本兼顧:三藥皆炒炭或煅灰,強化收澀止血之效(治標),同時藕節、蒲黃保留輕微活血性(治本),避免血止瘀生。
  • 動靜結合:血余灰固澀止血為「靜」,藕節、蒲黃通澀並用為「動」,構成止血系統的自我調節。
  • 五行相應:藕節中空似肺(金),蒲黃生於水澤(水),血余屬腎(水),金水相生,共制肝火(木)犯胃之吐血。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緩則顧本」思維,以止血為先,化瘀為輔,吻合中醫「見血休止血」之深層辯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藕節(為末)、炒蒲黃、血余灰各等分。
水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吐血散, 出處:年氏《集驗良方》卷三。 組成:藕節(爲末)、炒蒲黃、血餘灰各等分。 主治:吐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