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燒發散

二物燒發散

ER WU SHAO F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腎經 33%
肝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物燒發散方中使用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血餘炭為血竭的炭化物,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外感熱毒所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退熱止痛的作用。
  2. 涼血止血: 血餘炭性寒涼,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導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等,具有一定的止血功效。

因此,二物燒發散方中加入血餘炭,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特性,治療因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並兼具止血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客忤」,即嬰幼兒因驟遇生人、異物或環境變動,導致突發性驚嚇,出現神情昏沉、腹部異響等症狀。古醫認為「客忤」屬外邪干擾心神,而嬰兒氣血未充、膽氣怯弱,易受外界刺激。方中以「燒灰」形式用藥,暗含「鎮斂安神」之意,符合傳統「炭藥止血斂驚」的治法邏輯。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1. 人囟上髮(頭頂胎髮)

    • 據《本草綱目》,胎髮性味苦、微溫,傳統用於「療驚癇」、「鎮心安魂」。古人視頭髮為「血之餘」,囟門更為元神所居,取此處髮燒灰,可能象徵「固攝元神」,以應對驚嚇後的神志不寧。
    • 燒灰後成炭,其質輕而性斂,或可吸附痰濁上擾之氣,緩解昏迷症狀。
  2. 兒衣帶(嬰兒衣帶布帛)

    • 古代醫家常以貼身衣物入藥(如《千金方》用「故衣」療小兒夜啼),認為其附著童體氣息,可「引藥歸經」。燒灰後與胎髮合用,可能強化「同氣相求」的效應,導引藥性直達病所。
    • 布帛燒灰後具吸附性,或能調和脾胃滯氣,對「腹中作聲」的腸鳴症狀產生緩解作用。

三、方劑邏輯與潛在機轉
此方組成體現「穢濁法」與「交感巫術思維」的結合:

  • 穢濁法:燒灰後物質輕浮,可上達心神;炭質吸附特性可能幫助安定氣機。
  • 交感思維:以「小兒自身之物」(髮、衣帶)為藥,暗示「以童治童」的象徵療法,符合古代「醫巫同源」的觀念。

四、科學視角的可能解釋
現代醫學中,嬰兒驚嚇反應與自主神經紊亂相關。胎髮含角蛋白及微量元素,燒灰後或釋放鈣質等礦物成分,可能對神經傳導產生輕微調節;衣帶纖維炭化後的多孔結構,或能吸附腸道氣體,減緩腸鳴。然此推測需實證研究佐證。

總結:此方反映古代「以形治形」與「藥物象徵學」的結合,通過特定部位取材與炮製,針對小兒神氣不穩的病機施治,體現中醫「情志—臟腑」整體觀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人囟上發10莖,兒衣帶少許。
合燒灰,研細末。和乳飲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物燒發散,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人囟上發10莖,兒衣帶少許。 主治:小兒客忤,少小見人來,卒不佳,昏迷,腹中作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