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發灰散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生肌: 血餘炭為血竭炭化後的產物,性涼,味甘鹹,入心、肝經。其具有止血生肌、收斂止痛之效。在發灰散中,血餘炭可幫助止血,並促進創面癒合,加速傷口恢復。
2. 解毒消腫: 血餘炭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針對傷口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進行緩解。在發灰散中,血餘炭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消炎解毒的作用,促進傷口快速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發灰散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血淋」及「小便出血」,屬中醫「血證」範疇。血淋為淋證之一,主因濕熱下注膀胱、灼傷血絡,或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所致,臨床以小便澀痛帶血為特徵。發灰散以單味頭髮煅灰外用,取其「止血化瘀」之效,通過吹鼻刺激黏膜,引火下行而達止血目的。此用法屬「上病下取」之逆向療法,亦符合古代「血餘止血」的藥理認知。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藥物特性:
- 頭髮(血餘)性味苦溫,煅炭後稱「血餘炭」,傳統認為其能「消瘀止血」,適用於血證。《本草綱目》載:「發者血之餘……療血痢、血淋、崩漏。」
- 煅灰過程(陰陽瓦煅)使有機物碳化,增強吸附收斂作用,中醫理論認為炭藥「黑能勝紅」,可加強止血效果。
用藥邏輯:
- 止血機制:血餘炭微孔結構可物理吸附血液,形成保護層;其苦溫之性可能促進局部血管收縮。
- 吹鼻取效:鼻為肺竅,肺主氣機宣降,通調水道。刺激鼻黏膜可能反射性調節下焦(膀胱)氣化功能,輔助止血。此與古代「提壺揭蓋」法(宣肺以通淋)思路相通。
- 煅製去火性:遵循中藥炮製「存性」原則,保留藥性而減燥烈,避免鼻腔黏膜損傷。
侷限與補充思考
此方為簡便單驗方,適用於輕症或急症處理。若血淋因濕熱或陰虛重症所致,需配合內服湯劑(如小薊飲子、知柏地黃湯)標本兼治。頭髮來源選擇「壯實人者」,可能反映古人對藥材「氣血充盛」的重視,然現代臨床已不強調此條件。
傳統服藥法
頭髮(取壯實人者)。
將頭髮放在陰陽瓦上煅成灰,放在地上,去火性,為細末。
吹入鼻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發灰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五。 組成:頭發(取壯實人者)。 主治:衄血。
發灰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亂發不以多少(燒灰)。 主治:血淋;小便出血。
發灰散, 出處:《金匱翼》卷二。 組成:發灰1錢,人中白(炙,研)5分,麝香(研)1分。 主治:鼻衄。
發灰散, 出處:《活幼至寶》卷終。 組成:亂發(取少壯無病人者)不拘多少。 主治:痘瘡衄血,及諸血證。
發灰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九引《肘後方》。 組成:亂發1兩(洗淨,燒灰)。 主治:大小便不通,及便血,五淋,小兒驚癇;吹鼻治鼻衄。
發灰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一引《聖惠》。 組成:亂發灰。 主治:婦人小便尿血,或先尿而後血,或先血而後尿;飲食忍小便,或走馬房勞,致胞轉臍下,急痛不通;肺疽、心衄、內崩,吐血一兩口,或舌出血如針孔;久痢不安,下血成片;鼻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