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黝散

二黝散

ER Y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漢藥神效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心包經 25%
肝經
心經
脾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黝散中加入蒲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利尿消腫:蒲黃性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消腫止痛的功效。二黝散常用於治療尿路感染、泌尿繫結石等疾病,蒲黃的利尿作用可以促進尿液排出,加速病竈的清除,減輕水腫。
  2. 止血化瘀:蒲黃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可以幫助止住血尿,同時也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總而言之,蒲黃在二黝散中發揮了利尿消腫、止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尿路感染、泌尿繫結石等疾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黝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外傷出血(外用)」與「吐血、下血(內服)」,核心在於「止血」。其應用分內外兩途:

  1. 外用:直接敷於傷口,利用藥物收斂、凝固之性,速止外傷出血。
  2. 內服:針對臟腑出血(如吐血、便血),透過溫湯送服,調和血脈,引血歸經。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反鼻(燒存性)

    • 「反鼻」為蛇類(如蝮蛇)的乾燥體,經「燒存性」炮製後,其炭化成分具強效吸附與收斂作用,能促進血小板聚集,形成物理性止血屏障。
    • 蛇類中醫認為有「走竄通絡」之性,燒炭後兼能散瘀,避免止血留瘀之弊。
  2. 蒲黃(炒黑)

    • 生蒲黃原具活血化瘀之效,但炒炭後(蒲黃炭)性轉澀斂,專於止血。《本草綱目》載其「涼血止血,止心腹諸痛」,適用於血熱妄行之出血。
    • 其微細粉質可覆蓋創面,配合反鼻炭增強局部凝血效果。

配伍邏輯
二藥皆經「黑燒」或炒炭處理,中醫理論中,「血見黑則止」,炭類藥物能增強收澀止血之力。此方組合體現「急則治標」思想:

  • 外敷:雙重炭藥協同,快速閉塞血絡、吸附滲液,達機械性止血。
  • 內服:反鼻炭潛行血分,蒲黃炭斂血兼輕散瘀滯,共奏「止而不滯」之效,符合「止血需防留瘀」原則。

總結
二黝散以「炭藥止血」為核心,透過燒存性與炒黑之炮製轉化藥性,針對內外出血急症。其設計簡峻,體現古人對「止血需速、需牢」的臨床應變智慧。

傳統服藥法


反鼻(燒存性)、蒲黃(炒黑)各半。
止血。
上為極細末。
敷患處。內服,溫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二黝散, 出處:《漢藥神效方》。 組成:反鼻(燒存性)、蒲黃(炒黑)各半。 主治:止血。主治:外傷出血(外用);吐血,下血(內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