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蒲黃湯中包含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蒲黃善於止血:蒲黃性涼,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方中以蒲黃為主藥,可針對出血症狀,迅速止血,達到止血消瘀之目的。
- 蒲黃能解毒消腫:蒲黃亦有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可針對病症引起的毒素和腫脹,起到消炎解毒、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因此,蒲黃湯中以蒲黃為主要藥材,利用其止血消腫的特性,針對特定病症,發揮其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蒲黃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蒲黃湯主治「血菀上焦之薄厥」,意指因氣血上衝鬱結於胸膈以上,導致氣機逆亂、陰陽失調,而出現突然昏厥、面赤、頭痛眩暈、胸悶氣逆等症。此證多因情志過極、肝陽暴亢,或血熱上壅所致。方中藥物協同作用,旨在清熱涼血、降逆平衝、活血散瘀,使上焦鬱熱得解,氣血歸於平和。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蒲黃(2兩)
- 性味甘平,主入肝、心包經,既能活血散瘀,又能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或瘀血內阻之證。在本方中,其活血之效可疏通上焦鬱血,防止血瘀化熱;其止血作用則防範血熱動血之虞。
桑寄生(2兩)
- 性平,補肝腎、強筋骨,兼能通血脈。本方取其「通調血脈」之效,助蒲黃疏通瘀滯,同時補益下焦,以固根本,避免氣血上逆之勢。
桔梗(2兩,或作栝樓)
- 若為桔梗,則性升提,為「舟楫之劑」,能載藥上行,開宣肺氣,疏通上焦氣機,助鬱熱外達;若為栝樓(瓜蔞),則重在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化解上焦痰熱互結之勢。
犀角屑(2兩)
- 性鹹寒,專入心、肝經,為清熱涼血、解毒鎮驚之要藥。針對血熱上衝、神昏躁擾之證,犀角能直折火勢,涼血解毒,平息肝風內動。
甘草(炙,2兩)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益氣,緩解急迫之症,防範苦寒藥傷胃。炙用更增其溫補之性,平衡方中寒涼藥物。
葛根(3兩)
- 性涼,可升陽解肌、生津舒筋。其升散之性助氣機宣通,使鬱熱外透;同時,葛根能舒緩筋脈,防止熱極生風,兼顧潛在的項強抽搐。
全方配伍特點
本方以「清熱涼血為主,活血降逆為輔」,標本兼顧:
- 治標:犀角、蒲黃直清血熱、化瘀通絡;桔梗(或栝樓)宣散上焦鬱結。
- 治本:桑寄生補益肝腎,固下焦以攝納浮陽;葛根升清解肌,調和氣機升降;甘草和中緩急。
諸藥協同,使血熱得清、瘀滯得散、氣機得順,則「薄厥」之症自解。此方體現了中醫「降中有升、散中有收」的辨證思路,適用於熱鬱血瘀、氣機逆亂之急症。
傳統服藥法
蒲黃2兩,桑寄生2兩,桔梗(一作栝樓)2兩,犀角屑2兩,甘草2兩(炙),葛根3兩。上切。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徐徐服之。
忌海藻、菘菜、豬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蒲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乾薑半兩,雀糞半兩,蒲黃半兩。 主治:赤白下痢。
蒲黃湯, 出處:《內經拾遺》卷一。 組成:蒲黃1兩(炒褐色),清酒10爵。 主治:血菀上焦之薄厥。
蒲黃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四。 組成:蒲黃1升,當歸3兩,白芷3兩,白石脂3兩,黃連2兩,川芎2兩,乾地黃2兩,甘草2兩。 主治:諸痔下血。
蒲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蒲黃5兩,桂心1兩,川芎1兩,桃仁20枚,芒消1兩,生薑5兩,生地黃5兩,大棗15枚。 主治:産後餘疾,胸中少氣,腹痛頭疼,餘血未盡除,腹中脹滿欲死。
蒲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蒲黃半兩,大黃1兩,芒消1兩,甘草1兩,黃芩1兩,大棗30枚。 主治:産後餘疾。有積血不去,腹大短氣,不得飲食,上衝胸脅,時時煩潰逆滿,手足悁痛,胃中結熱。
蒲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蒲黃(輕炒)1兩,當歸(切,焙)1兩,柏葉(炙令黃色)1兩,艾葉(炙,焙)1兩,伏龍肝1兩半,生乾地黃(焙)2兩,黃芩(去黑心)2兩。 主治:婦人因月水來,延引不止,遂成血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