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經止血湯中包含生地黃,其主要原因為:
-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生地黃能清熱涼血,使血熱降下,達到止血的目的。
- 滋陰養血: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對於陰虛血燥、血虛不榮所致的出血,生地黃能滋補陰血,使血脈充盈,改善血虛狀態,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因此,生地黃在清經止血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或陰虛血燥、血虛不榮所致的出血症狀。
清經止血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補血止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對於因血瘀阻滯而導致的出血,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凝,達到止血效果。
- 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當歸亦能滋陰潤燥,養血生津,對於因陰虛血燥而導致的出血,當歸能滋養血液,使血脈充盈,從而減少出血。
因此,清經止血湯中加入當歸,能夠有效地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出血,起到活血化瘀、補血止血、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等多方面的功效。
清經止血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柔肝止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的作用。肝主藏血,肝氣鬱結則易導致血行不暢,引起出血。白芍可舒肝理氣,使血行通暢,從而止血。
- 緩解疼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許多出血癥狀伴隨疼痛,如月經過多、崩漏、外傷出血等。白芍可緩解這些疼痛,改善患者的痛苦。
因此,清經止血湯中加入白芍,既能養血柔肝止血,又能緩解疼痛,可有效治療各種出血症狀。
清經止血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及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在清經止血湯中,牡丹皮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 清熱涼血: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牡丹皮能清熱涼血,消散血熱,達到止血之效。
- 活血化瘀:牡丹皮也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進而止血。
因此,牡丹皮在清經止血湯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清熱涼血,更能活血化瘀,共同達到止血效果。
清經止血湯中加入槐花,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功效:
- 涼血止血: 槐花性涼,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如吐血、衄血、尿血等,槐花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收斂止血: 槐花含有豐富的蘆丁,蘆丁具有收縮血管、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促進凝血的作用,能有效地控制出血。
因此,清經止血湯中加入槐花,可以發揮其涼血止血、收斂止血的功效,達到治療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的目的。
清經止血湯中加入旱蓮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旱蓮草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其能清泄血分之熱,涼血止血,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 補腎固精: 旱蓮草亦可補腎固精,對於因腎虛精虧而導致的出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清經止血湯中加入旱蓮草,不僅能有效止血,更能兼顧清熱涼血及補腎固精,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清經止血湯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功效: 蒲黃性涼,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之效。其富含黃酮類化合物,能促進血液凝固,縮短出血時間,並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出血量。
2. 清熱解毒: 清經止血湯多用於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證,蒲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協助清除熱毒,改善血瘀狀態,促進止血效果。
總而言之,蒲黃在清經止血湯中發揮着重要的止血和清熱解毒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經止血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止血: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止血的功效。清經止血湯主要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大黃可以瀉熱解毒,降低血熱,進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 引血下行:大黃具有引血下行的功效,可以將熱毒和瘀血引導至下焦排出體外,減少其對上焦的侵襲,達到止血的目的。
清經止血湯中包含仙鶴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涼血止血: 仙鶴草性涼,味甘微苦,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並可收斂止血,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有較佳的療效。
二、 抗菌消炎: 仙鶴草含有豐富的鞣質,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在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腸炎等疾病時,仙鶴草能有效抑制細菌繁殖,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清經止血湯中加入仙鶴草,不僅能止血,更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達到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清經止血湯」,主治「崩漏體實陽盛者」。崩漏指婦女非經期之陰道大量出血或淋瀝不止,其病機多因血熱、氣虛、血瘀等。此方特別針對「體實陽盛」之證型,即患者體質偏實熱,症見出血色鮮紅或深紅、質稠、伴有口乾煩熱、舌紅苔黃、脈數等熱象,屬血熱妄行之崩漏。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
- 生地(6錢):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為君藥,直折血分之熱。
- 丹皮(2錢):清瀉肝火,涼血散瘀,助生地清熱兼防瘀滯。
- 黃芩(3錢)、黃柏(4錢):清上焦及下焦濕熱,瀉火解毒,增強涼血之力。
- 茅根(5錢)、地榆(3錢):茅根清熱利尿,導熱下行;地榆涼血收斂,專治下部出血。
- 炒蒲黃(3錢)、益母草(4錢)、棕炭(2錢):炒蒲黃化瘀止血;益母草活血調經,防血止留瘀;棕炭收澀止血,標本兼顧。
(二)加減配伍
- 氣短心累:加泡參(補氣生津)、麥冬(養陰清心),針對熱盛傷氣陰之兼證。
(三)治療原理
- 清熱涼血為主:重用生地、丹皮、芩柏,直清血分熱毒,使血不妄行。
- 止血兼防留瘀:地榆、棕炭收澀止血;炒蒲黃、益母草活血化瘀,避免純止致瘀。
- 引熱下行:茅根利尿,使熱從小便出;地榆專走下焦,針對崩漏病位。
全方以「清熱—涼血—止血—化瘀」為軸,適用於血熱熾盛、迫血妄行之實證崩漏,體虛者不宜。
傳統服藥法
生地6錢,丹皮2錢,黃芩3錢,黃柏4錢,茅根5錢,地榆3錢,炒蒲黃3錢,益母草4錢,棕炭2錢。
氣短心累,加泡參5錢,麥冬3錢。
清熱涼血止血。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經止血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便溏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經止血湯, 出處:《婦産科學》。 組成:鮮生地1兩,當歸炭3錢,生白芍3錢,丹皮3錢,槐花4錢,旱蓮草5錢,仙鶴草5錢,炒蒲黃4錢,熟軍炭1錢半。 主治:崩漏體實陽盛者。
清經止血湯,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生地6錢,丹皮2錢,黃芩3錢,黃柏4錢,茅根5錢,地榆3錢,炒蒲黃3錢,益母草4錢,棕炭2錢。 主治:清熱涼血止血。主治:血熱氣實,經血暴下,精神不爽,煩熱口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