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芍藥湯的組成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可以瀉去腸胃中的熱邪,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血等症狀,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大黃在方劑中扮演着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重要角色,與芍藥等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大黃芍藥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瀉下作用: 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但其性寒峻烈,容易傷及脾胃。白芍性平,味酸收斂,能緩和藥性,避免大黃過於猛烈,減少其對胃腸的刺激。
- 養血柔肝: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滋陰潤燥,緩解大黃瀉下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津液損耗,並有助於調節肝氣,促進脾胃功能恢復,使瀉下作用更為平和。
大黃芍藥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味苦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芍藥養血柔肝,但容易造成血燥,牡丹皮的加入則可以協同清熱涼血,避免血燥之弊。
二、緩解大黃燥性:大黃性寒而燥,容易傷陰耗津。牡丹皮的寒性較輕,且具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大黃燥性,避免過度傷陰。
因此,牡丹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清熱涼血的效果,同時也能緩解大黃的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
大黃芍藥湯為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經典方劑,其中犀角作為君藥,其性寒味甘咸,入心肝二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犀角之所以被選用,在於其卓絕的清熱涼血作用,能直達病所,迅速降低因熱毒所致之高熱、斑疹、吐衄等症狀。犀角與大黃相伍,增強了清熱瀉火之力,而芍藥則調和營血,緩急止痛,三者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效。然而,現代由於犀牛保護法規,犀角已不再作為常規藥材使用,臨床多以水牛角或其它清熱涼血藥物替代,以符合生態保護原則,同時達到相似療效。
大黃芍藥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大黃瀉熱通便,芍藥養血柔肝,但容易耗傷陰血。生地黃的加入可以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並滋養陰血,使藥效更平和。
- 緩解瘀血,活血化瘀:生地黃能涼血活血,與大黃、芍藥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改善血瘀所致的症狀。
總而言之,生地黃的加入不僅能調節藥性,防止燥熱傷陰,更能促進活血化瘀,使藥效更全面,更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芍藥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太陽病,隨經入裏,瘀熱內積,蓄血喜忘如狂」,屬中醫「蓄血證」範疇。太陽病邪熱未解,內傳入裏,與血搏結於下焦,形成瘀熱互結之證。瘀熱擾亂心神,故見「喜忘如狂」;瘀阻脈絡,氣血不通,可能伴隨少腹硬滿、便色黑等症。此方旨在清熱解毒、活血祛瘀,使瘀熱得解,神志自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大黃(銼炒)半兩
- 為君藥,性味苦寒,主瀉熱通便、活血逐瘀。炒製後減其峻下之力,兼顧化瘀之功,尤善清瀉下焦瘀熱,導邪從大便出。
芍藥(白芍)一兩
-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大黃配伍可緩和其瀉下峻烈之性,兼防瘀去陰傷;且能緩解瘀血所致之疼痛。
牡丹皮一兩
-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助大黃解血分鬱熱,尤擅透解伏火,防止瘀熱化火擾神。
犀角(鎊屑)一兩
- 現多用水牛角替代,性寒味鹹,清心涼血、解毒定驚,專治熱入營血之神志異常(如狂躁),直折上擾心神之瘀熱。
生乾地黃一兩半
- 滋陰涼血,清熱生津,既能助犀角清血分熱,又能養陰防諸藥苦寒傷津,兼顧瘀熱傷陰之病理基礎。
整體配伍邏輯
- 清熱與化瘀並重:大黃、牡丹皮、犀角側重瀉熱解毒,大黃、牡丹皮、芍藥協同活血化瘀,構成「瘀熱同治」之框架。
- 攻邪兼顧護陰:生乾地黃、芍藥滋陰養血,既可緩解瘀熱耗陰之弊,又能柔潤防燥,使祛瘀不傷正。
- 標本兼顧:犀角、生乾地黃針對「如狂」之標(神志症狀),大黃、牡丹皮直擊「瘀熱」之本,層次分明。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通過瀉下瘀熱、涼血散血,使蓄積於下焦之瘀血得化,邪熱隨血行而解。瘀去則新血生,熱清則神自安,故能改善「蓄血如狂」之症。其組方結構受《傷論》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啟發,但減去蟲類破血藥,增強涼血養陰之力,適合瘀熱初結而陰傷未甚之證。
傳統服藥法
大黃(銼炒)半兩,芍藥1兩,牡丹皮1兩,犀角(鎊屑)1兩,生乾地黃1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用水2盞,煎取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芍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 組成:大黃(銼炒)半兩,芍藥1兩,牡丹皮1兩,犀角(鎊屑)1兩,生乾地黃1兩半。 主治:傷寒太陽病,隨經入裏,瘀熱內積,蓄血喜忘如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