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芍大黃湯

歸芍大黃湯

GUI SHAO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17%
脾經 17%
腎經 5%
肺經 5%
胃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芍大黃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引導藥力下行: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中以大黃瀉熱通便,但容易傷陰耗血,加入當歸能補血活血,引導藥力下行,使大黃瀉下之功更趨平和,避免傷陰。
  2. 緩解瘀血阻滯,促進藥效發揮:方中以芍藥養血柔肝,大黃瀉熱通便,若有瘀血阻滯,則會影響藥物下行,導致瀉下不暢。當歸活血化瘀,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促進藥物下行,提高藥效。

歸芍大黃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大黃之燥性:大黃性寒,瀉下力強,易傷津液,而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緩解大黃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耗血。

2. 和解腸胃,止痛:白芍能緩解腸胃痙攣,止痛,配合大黃瀉下,可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避免單純使用大黃造成過度刺激。

因此,白芍在歸芍大黃湯中起著重要作用,協調藥性,改善藥效,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歸芍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歸芍大黃湯主治血熱妄行、瘀阻脈絡所致的癥狀,大黃可瀉熱涼血,清熱解毒,促進腸道蠕動,使熱毒隨大便排出。
  • 活血化瘀:大黃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如歸、芍,可以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況。

因此,大黃在歸芍大黃湯中扮演著瀉熱通便和活血化瘀的雙重角色,有助於改善血熱妄行、瘀阻脈絡所致的病症。

歸芍大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為了涼血活血,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因大黃瀉熱力猛,容易傷陰耗血,加入牡丹皮可以緩解大黃的燥性,避免傷及陰血,並協同大黃清熱解毒,同時活血化瘀,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芍大黃湯之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清代《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主治「眩暈,左手脈數,燥火傷血者」。

  1. 眩暈:此眩暈屬內傷範疇,由血虛燥熱、上擾清竅所致,非外感風邪引起。
  2. 左手脈數:傳統脈學中,左手脈候陰血(心、肝、腎陰),脈數主熱,反映陰血虛而化燥生火。
  3. 燥火傷血:指體內陰血不足,虛火內灼,進一步耗傷營血,形成惡性循環,症見口乾、煩熱、便秘、舌紅少津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養血潤燥,瀉火通降」為核心,其配伍思路如下:

  1. 當歸身

    • 甘溫質潤,專補肝血,亦能和血。
    • 針對燥火傷血之根本,補血潤燥以熄虛火。
  2. 白芍藥

    • 酸寒斂陰,柔肝止痛,助當歸滋養肝血。
    • 與當歸協同,緩解陰血不足之筋脈拘急(如眩暈時伴有頭目緊繃感)。
  3. 川大黃

    • 苦寒瀉下,通腑泄熱,導燥火從大便而出。
    • 針對「左手脈數」之實熱,釜底抽薪,防虛火進一步灼血。
  4. 丹皮(牡丹皮)

    • 涼血散瘀,清肝經伏火,兼防血虛兼瘀之變。
    • 與大黃一清一瀉,共解血分鬱熱。

全方功效推演

  • 補瀉並行:當歸、白芍補血斂陰,大黃、丹皮瀉火涼血,符合「燥火傷血」需攻補兼施之病機。
  • 標本同治:養血潤燥治本(歸、芍),通腑瀉火治標(黃、丹),適用於血虛夾實熱之證。
  • 肝血與腸腑同調:左手脈數提示肝經熱熾,大黃通腑可引火下行,體現「肝與大腸別通」之理論。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中醫「血虛生熱,當養血佐以清泄」的治療邏輯,適用於陰血不足兼燥熱內結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當歸身、白芍藥、川大黃、丹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中大黃具有瀉下的作用,因此有便秘、腹瀉、腸炎等症狀的患者不宜服用。
  • 本方中當歸具有活血的作用,因此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歸芍大黃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當歸身、白芍藥、川大黃、丹皮。 主治:眩暈,左手脈數,燥火傷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