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三黃二香散中包含大黃,主要源於其瀉火解毒之功效。
首先,大黃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清瀉腸胃實熱,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便祕、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其次,大黃還可清泄血分熱毒,對於熱毒蘊結於血分,所致的皮膚紅腫、瘡瘍等症狀,亦有較好療效。
總而言之,大黃在加減三黃二香散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通便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加減三黃二香散」中加入蒲黃,主要是基於其 利水通淋、止血化瘀 的功效。
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能利水通淋,對於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的淋症、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效果。同時,蒲黃也具有止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因血瘀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在「加減三黃二香散」中加入蒲黃,可以加強利水通淋、止血化瘀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加減三黃二香散」中加入黃柏,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方中以三黃(黃芩、黃連、黃柏)為主,清熱瀉火為主,而黃柏更擅長於除濕,並能解毒殺蟲。
若患者兼有濕熱內蘊,或有濕毒流注之症,黃柏的加入就能有效地清熱燥濕,並與三黃協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加減三黃二香散」方中,加入麝香,乃取其開竅醒神,化瘀止痛之效。
三黃指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二香指厚朴、枳實,行氣化濕。若患者神昏譫語,痰濁內阻,則麝香可開竅醒神,使神志清醒。若患者胸腹疼痛,瘀血阻滯,則麝香可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故麝香之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清熱化濕功效,又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神志,使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加減三黃二香散主治「疫喉初起,項外漫腫」,即疫病引發的咽喉腫痛初期,伴隨頸部外側瀰漫性腫脹。此方為外敷散劑,針對熱毒壅滯、氣血凝結於上焦咽喉與頸項之處,以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為主要目的。
古代醫家將「疫喉」歸於溫病範疇,多因時行疫毒或風熱上攻,導致局部紅腫熱痛。項外漫腫則提示熱毒蔓延至淋巴腠理,屬「熱毒夾瘀」之證。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能快速緩解局部症狀,防止熱毒內陷。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一)藥物組成與劑量
- 錦紋大黃(5錢):苦寒瀉下,外敷可清熱解毒、破血逐瘀,針對熱毒壅盛之腫痛。
- 生蒲黃(4錢):活血散瘀、利水消腫,助大黃疏通局部氣血壅滯。
- 川黃柏(3錢):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協同大黃增强清熱效力。
- 原麝香(3分):辛香走竄,開竅通絡,引藥透達腠理,散結消腫。
- 上梅片(即冰片,3分):清熱止痛,芳香透皮,助麝香增強滲透力。
(二)配伍邏輯與功效推論
清熱解毒為主:
- 大黃、黃柏為君藥,直折火毒,針對疫喉熱盛之本。
- 生蒲黃輔助清熱兼活血,避免热毒煎灼成瘀。
活血散結為輔:
- 麝香、冰片辛香走竄,開泄鬱滯,化解腫脹,針對「項外漫腫」之標。
- 生蒲黃與大黃配伍,既能瀉熱,又可防止血瘀成癰。
劑型與調敷靈活性:
- 以茶清(綠茶汁)調敷,取其清上焦熱毒之性;若紅腫劇烈,改用大青葉汁或芭蕉根汁,加強清熱涼血功效。白蜜調敷則能潤燥護膚,緩解藥物刺激性。
(三)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清熱瀉火-活血通絡-透皮引經」三重機制,迅速局部起效:
- 清熱:大黃、黃柏直接抑制火毒;
- 散瘀:生蒲黃、麝香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透達:冰片、麝香穿透腠理,引藥直達病所。
外敷使藥力集中於腫痛處,避免內服寒涼傷胃之弊,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的思路,尤適於疫喉初起熱毒未深之階段。
傳統服藥法
錦紋大黃5錢,生蒲黃4錢,川黃柏3錢(共生研細末),再入原麝香3分,上梅片3分。
消散。
上和勻為末。
用茶清調敷;或用白蜜融化敷之亦可。如紅腫熱甚,用大青葉汁或芭蕉根汁調敷均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三黃二香散, 出處:《疫喉淺論》。 組成:錦紋大黃5錢,生蒲黃4錢,川黃柏3錢(共生研細末),再入原麝香3分,上梅片3分。 主治:消散。主治:疫喉初起,項外漫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