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人參芍藥湯

MA HUANG REN CAN SHAO Y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脾胃論》卷下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22%
脾經 15%
腎經 11%
肝經 8%
膀胱經 6%
胃經 5%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人參芍藥湯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麻黃人參芍藥湯為辛溫解表,宣肺散寒之劑,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功效。麻黃發汗解表,容易耗傷正氣,人參可以補益正氣,使汗出而不傷正,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2. 緩解麻黃的燥性: 麻黃性溫燥,容易耗傷津液,而人參可以滋陰潤燥,平衡麻黃的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負擔。

在中藥方劑「麻黃人參芍藥湯」中,麥門冬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滋陰潤燥、清心安神的功效。麥門冬性寒味甘,能夠滋陰潤燥、清心安神,適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舌燥、心悸失眠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麥門冬能夠增強方劑的滋陰潤燥作用,對改善陰虛火旺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人參芍藥湯」中,桂枝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解表、溫經通絡的作用。桂枝性溫味辛,能夠散寒解表、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項背強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桂枝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解表作用,對改善風寒感冒和肌肉骨骼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人參芍藥湯」中,當歸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當歸性溫味甘辛,能夠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適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面色萎黃、經期不調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當歸能夠增強方劑的補血活血作用,對改善血液循環和婦科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人參芍藥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效。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惡寒、無汗、鼻塞等症狀,麻黃可通過發汗散寒,驅除外邪,達到解表止咳的作用。
  2. 宣肺利氣:麻黃亦可宣肺利氣,通暢氣道,對於風寒外邪引起的肺氣閉塞、呼吸困難等症狀,麻黃有助於宣肺開竅,改善呼吸功能。

麻黃在方劑中與人參、芍藥等藥物配合,可發揮更佳的療效,達到解表散寒、宣肺利氣、調和營衛之目的。

麻黃人參芍藥湯中包含白芍,其原因如下:

  1. 緩解麻黃之燥熱: 麻黃性溫,容易耗傷津液,引起口乾舌燥、咽喉不利等症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可滋陰養血,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平和。
  2. 調和藥性,防止傷陰: 人參補氣,芍藥養血,二者相輔相成,與麻黃搭配,可避免麻黃過於燥烈,損傷陰津,使藥效更安全有效。白芍同時能緩解麻黃可能引發的胸悶氣促、心悸等副作用,使藥效更為溫和。

在中藥方劑「麻黃人參芍藥湯」中,黃耆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黃耆性溫味甘,能夠補氣固表、利水消腫,適用於治療氣虛乏力、水腫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耆能夠增強方劑的補氣固表作用,對改善氣虛和水腫症狀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人參芍藥湯」中,五味子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收斂止澀、潤肺止咳的功效。五味子性溫味甘酸,能夠收斂止澀、潤肺止咳,適用於治療久咳不止、肺燥咳嗽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五味子能夠增強方劑的收斂止澀作用,對改善呼吸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人參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發散風寒;人參性溫,益氣扶正;芍藥性微寒,養血調經。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解麻黃的發散之性,避免燥烈傷陰,並使人參、芍藥的藥效更好地發揮。

二、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調和脾胃,有助於人參益氣健脾的功效,同時能緩解芍藥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主治功效


麻黃人參芍藥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之病症及主治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麻黃人參芍藥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久患吐血,癒後復發,兼有外感寒邪,內虛蘊熱之症。
  • 虛人外感: 體質虛弱之人,感受外邪,表現出外感症狀,如發熱、惡寒、頭痛等。
  • 吐血、衄血: 伴隨或不伴隨外感症狀的吐血、鼻出血。
  • 虛勞之由,多由於吐血與咳嗽: 指出吐血和咳嗽可能是導致虛勞的原因,而麻黃人參芍藥湯可用於治療因外感風寒引起的吐血。

組成及藥物功效分析

麻黃人參芍藥湯的組成包含:

  • 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在此方中主要用於散外寒。
  • 桂枝: 溫經通陽,助麻黃發汗解表,並能補表虛。
  • 人參: 大補元氣,補益三焦,固里扶正,增強抗病能力。
  • 黃耆: 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實表益衛。
  • 白芍: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安太陰。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和血養血。
  • 麥門冬: 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保肺氣。
  • 五味子: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安肺氣。
  • 炙甘草: 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治療原理分析

麻黃人參芍藥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扶正祛邪: 此方既有麻黃、桂枝等發散外邪的藥物,又有黃耆、人參、當歸等扶助正氣的藥物,體現了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針對虛人外感,既能驅散外邪,又能補益正氣,防止發汗過度傷正。
  2. 攻補兼施: 方中麻黃、桂枝負責散外寒,人參、黃耆、當歸、白芍則負責補氣血、固表里,攻補兼施,對於體虛且外感寒邪的患者尤為適宜。
  3. 標本兼顧: 麻黃、桂枝解表散寒,治其標;人參、黃耆等補益氣血,治其本。此方標本兼顧,不僅解決當前的外感症狀,也調理患者的體質,預防疾病復發。
  4. 寒熱並用: 此方針對“外感寒邪,內虛蘊熱”的病機,既用麻黃、桂枝散外寒,又用人參、麥冬等滋陰清熱,寒熱並用,切中病機。

古籍醫家觀點

  • 李東垣: 創制此方,用於治療“內蘊虛熱,外感大寒而吐血”的貧士,認為此方既能補表之陽,又能瀉里之虛熱。
  • 汪昂: 在《醫方集解》中將此方歸為“足太陽、手足太陰藥”,認為此方“足以為萬世模範”,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應以此方為則。
  • 吳儀洛: 在《成方切用》中也記載了此方治療“吐血,外感寒邪,內虛蘊熱”的功效,並引用了汪昂的觀點。
  • 陳念祖: 在《醫學三字經》和《醫學從眾錄》中均提到了此方,認為其可用於治療外傷宜表散和虛勞之由多由於吐血與咳嗽。
  • 唐宗海: 在《血證論》中認為此方可用於治療“寒犯血分,外束閉而內逆壅”導致的吐血,以及風寒外來,皮毛灑淅無汗的情況。
  • 周學霆: 在《三指禪》中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脈浮而緊”的寒犯血分導致的吐血。
  • 程杏軒: 在《醫述》中提到此方可應對陰邪為患。
  • 沈金鰲: 在《傷寒論綱目》中引用了此方治療誤灸所生的變證——吐血。
  • 樓英: 在《醫學綱目》中詳細記載了李東垣使用此方治療貧士吐血的醫案。
  • 楊乘六、王汝謙: 在《醫宗己任編》中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嚴冬感寒,脈浮而緊,外寒束內熱”導致的咳嗽吐血、衄血。

總結

麻黃人參芍藥湯是一個扶正祛邪、攻補兼施、標本兼顧、寒熱並用的方劑,適用於治療久患吐血,癒後復發,兼有外感寒邪,內虛蘊熱之症,以及虛人外感、吐血、衄血等病症。此方在多部醫學典籍中均有記載,並得到了歷代醫家的推崇和應用,證明了其臨床療效和學術價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久患吐血,癒後復發;吐血外感寒邪,內虛蘊熱。若吐血量多,色鮮紅,伴有心煩、口渴、舌紅苔薄,脈細數,可加生地、玄參、丹參等涼血止血之品;若吐血量少,色暗紅,伴有胸悶、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沉細,可加黃芪、黨參等補氣固表之品。

相關疾病


流鼻血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人參芍藥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人參3分,麥門冬3分,桂枝5分,當歸身5分,麻黃1錢,炙甘草1錢,白芍藥1錢,黃耆1錢,五味子2個。 主治:久患吐血,癒後復發;吐血外感寒邪,內虛蘊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