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飲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本: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的功效。人參飲多用於氣虛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而人參的補氣作用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 調和藥性:人參性溫和,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發揮最佳療效。人參飲中可能包含其他性質偏寒或燥熱的藥材,而人參可以中和這些藥材的偏性,使整體方劑更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人參飲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風: 荊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風之效,可驅散外感風寒,有助於治療因風寒引起的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狀。
- 疏通經絡: 人參補氣,但可能因氣滯而影響氣血運行,荊芥辛散,可以疏通經絡,使人參補氣的效果得以更好地發揮,避免氣血瘀滯,達到補氣活血之效。
因此,人參飲中加入荊芥,可以起到解表散風、疏通經絡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人參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甘草性甘平,兩者相配,能使人參溫燥之性得到緩和,避免燥熱傷陰。甘草亦能引導藥力,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止痛等功效,與人參一同使用,可以增強補氣固本的效果,並減少人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提高藥效。
人參飲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其祛風散寒功效,與人參補氣益血作用相輔相成。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能散風寒,止痛,解表。人參則補氣益血,固本培元。二者合用,既能祛除體內寒邪,又能補益正氣,對於因風寒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脈象虛弱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此外,防風還能促進人參藥效的發揮,使其補益作用更顯著。
人參飲中加入葛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表生津: 葛根性寒,具有解表退熱、生津止渴之效。人參飲中常加入人參、黃芪等溫補藥材,葛根可中和其燥熱之性,避免補氣過度,同時滋潤津液,防止藥物燥傷津液。
- 疏散風邪: 葛根能疏散風邪,解肌發表。人參飲中,葛根可以輔助人參補氣益血,同時疏解風邪,提高機體抵抗力,防止風邪入侵,達到更好的療效。
人參飲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助氣,回陽救逆:人參性溫,補氣益血,但偏於滋陰,對於陽虛氣虛者,單用人參可能不足以溫陽助氣。肉桂性熱,入心、腎經,溫陽化氣,且能回陽救逆,與人參相配,可協同溫補陽氣,提高補氣效果。
- 調和氣血,促進藥力:人參飲多用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脈象虛弱等症,而肉桂入心,能促進心氣運行,調和氣血,使其運行通暢,促進人參補氣養血的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肉桂在人參飲中,起到溫陽助氣、回陽救逆、調和氣血的作用,與人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益氣血的功效。
人參飲中加入五加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益氣固表: 五加皮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氣固表之功效,可與人參相輔相成,增強補氣固本之效。
-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人參偏於補氣,而五加皮則偏於補腎,二者配合,可使藥性更協調,更能發揮各自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加皮與人參共同作用,能有效改善因氣虛腎虛導致的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等症狀,提升人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人參飲方中加入桔梗,主要是為了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開宣肺氣、利咽消腫的功效。人參飲主治氣虛津傷,咽乾口渴,咳嗽痰粘,神疲乏力等症,而桔梗可以疏散肺氣,利咽化痰,與人參、麥冬等藥物協同作用,起到益氣養陰,清熱潤燥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氣虛津傷、咽乾咳嗽的目的。
人參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氣血: 人參補氣,川芎行氣活血,兩者配伍,可使氣血調和,既能補益元氣,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各種症狀。
- 緩解頭部不適: 川芎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頭部氣血不通、瘀血阻滯所致的頭痛、頭暈、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人參飲中加入川芎,不僅能增強補益效果,還能有效緩解頭部的各種不適,起到協調作用。
人參飲中加入柴胡,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人參飲以益氣補血爲主,但若患者氣機鬱滯,則難以發揮人參補益之效。柴胡性味苦辛,善於疏肝解鬱,調暢氣機,可使氣血流通,利於人參補益之功。
- 昇陽舉陷,扶正祛邪: 人參飲常用於氣虛下陷之症,而柴胡具有昇陽舉陷之功效,可協助人參升提氣機,扶正祛邪,改善患者虛弱狀態。
綜上所述,柴胡加入人參飲中,可發揮疏肝解鬱、調和氣機、昇陽舉陷之效,與人參相輔相成,更利於患者康復。
人參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調節氣機,消除藥性燥熱。
人參性溫,味甘,補氣益血,但容易燥熱,易傷津液。陳皮性溫,味辛、苦,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緩解人參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負擔。
此外,陳皮的芳香氣味,也能中和人參的甘甜之味,使藥味更舒適,更易服用。
人參飲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和人參之燥熱:人參性溫,補氣力強,但容易燥熱傷陰。白芍性微寒,味酸收斂,能滋陰涼血,緩解人參的燥熱之性,使補氣而不傷陰,更趨平和。
二、調和氣血,益脾健胃:白芍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益脾健胃之效。與人參相配,可補氣養血,使氣血調和,脾胃健運,更利於藥力吸收和發揮。
人參飲方中添加麻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 扶正祛邪: 人參補氣益血,麻黃宣肺解表,一補一散,相輔相成。人參補虛固本,麻黃祛邪外出,可避免虛人服散寒藥後,正氣受損。
- 緩解寒邪: 麻黃宣肺散寒,可緩解因氣虛導致的寒邪入侵,配合人參補氣,更能有效祛除寒邪,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
總之,人參飲方中加入麻黃,體現了中醫的辯證施治思想,並非簡單地將兩種藥材直接組合,而是根據病症需要,合理運用藥物特性,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人參飲主治功效分析
一、原方主治
原方主治:傷寒。
從多個醫家的文獻來看,人參飲的應用範圍較廣,並非侷限於單一的「傷寒」病症,而是涵蓋了多種病症,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 氣虛證: 包括氣虛煩悶、心神不寧、脾胃氣虛、精神短少、氣促氣虛等。
- 血虛證: 如產後惡露過多、心悶氣短、無力不能食、產後下血不止等。
- 陰虛證: 如消渴胸膈煩悶、燥渴飲水無度、咳血潮熱、肌削神疲、五心煩熱、咽乾頰赤、盜汗減食等。
- 痰濕證: 如痰嗽、痰壅結實等。
- 外感病: 包括傷寒汗後、天行壯熱、咳嗽心脹滿、寒熱往來等。
二、主治病機分析
人參飲所治病症的病機較為複雜,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 氣虛: 人參飲中人參為君藥,大補元氣,可見氣虛是其主要病機之一。氣虛可導致多種病症,如精神疲憊、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食慾不振等。
- 陰虛: 多個醫家應用人參飲治療陰虛相關病症,如《類證治裁》中用其治療咳血潮熱、盜汗減食等。《皇漢醫學》中也提到用其治療外感後邪氣漸進,出現陰虛症狀。
- 血虛: 《聖濟總錄》中多個方劑以人參飲命名,用於治療產後惡露過多、下血不止等血虛症狀。
- 痰濕阻滯: 《仁齋直指方論》和《是齋百一選方》中提到人參飲可治痰嗽,提示痰濕阻滯也是其病機之一。
- 外感邪氣: 原方主治為「傷寒」,且《聖濟總錄》和《嬰童百問》中均有人參飲用於外感病、天行壯熱等症狀的記載,提示外感邪氣也是其病機之一。
三、治療原理
人參飲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其組方用藥上,但由於不同醫家所用的人參飲組成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其治療原理也略有差異。總體而言,人參飲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益氣養陰,扶正祛邪,兼顧痰濕。
益氣:
- 人參: 為君藥,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
- 甘草: 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養陰:
- 白芍: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可針對陰血虧虛之證。
- 麥冬(部分方劑含有): 養陰潤肺,清心除煩,可針對陰虛內熱之證。
- 生地黃(部分方劑含有):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可針對血熱陰傷之證。
扶正祛邪:
- 荊芥: 疏風解表,清熱止痛,用於外感風邪。
- 防風: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用於外感風寒。
- 葛根: 升陽解肌,生津止渴,用於外感表證,兼有津傷口渴。
- 麻黃: 發汗解表,平喘止咳,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
- 柴胡: 疏肝解鬱,和胃止痛,用於外感少陽證,或肝氣鬱結。
- 黃芩(部分方劑含有):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熱證。
- 大青(部分方劑含有):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用於熱毒熾盛。
- 石膏(部分方劑含有):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於熱病煩渴。
兼顧痰濕:
- 桔梗: 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用於痰濕阻肺。
- 陳皮: 理氣健脾,化滯除膩,用於痰濕阻滯,脾胃氣滯。
- 半夏(部分方劑含有):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用於痰濕壅盛。
- 茯苓(部分方劑含有):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濕內停。
溫中散寒,引火歸元:
- 肉桂: 溫中散寒,引火歸元,用於中焦虛寒或腎陽不足。
- 五加皮: 強筋壯骨,利水消腫,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痠軟。
四、古文內容分析
- 《類證治裁》:記載了人參飲子治療勞嗽、咳血潮熱、盜汗減食等症,並與生脈散進行了鑑別。
- 《聖濟總錄》:記載了多個以人參飲命名的方劑,用於治療傷寒汗後氣虛煩悶、心神不寧、脾瘧、肝虛筋急、反胃吐食、妊娠阻病、妊娠胎動不安、產後寒熱瘧等多種病症,體現了人參飲的廣泛應用。
-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了人參飲可治痰、治嗽,並與養胃湯、人參款花膏等方劑聯用。
- 《是齋百一選方》:記載了人參飲的組成和用法,用於治療痰嗽、寒熱壅嗽。
- 《祖劑》:記載了用生脈散加減治療暑月衄血。
- 《嬰童百問》:記載了五物人參飲,用於治療天行壯熱、咳嗽心脹滿。
- 《皇漢醫學》:引用了岡田昌春的醫案,說明人參飲子可治療外感病,並可與導赤各半湯證相鑒別。
- 《奇效良方》:記載了人參飲的組成和用法,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促氣虛、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五、總結
人參飲是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其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益氣、養陰、扶正祛邪,並可兼顧痰濕。不同醫家所用的人參飲組成略有差異,因此其具體功效也有所側重。總體而言,人參飲可用於治療氣虛、陰虛、血虛、痰濕阻滯、外感邪氣等多種病機所致的病症。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靈活加減。
傳統服藥法
人參8分,厚朴6分(炙),橘皮6分,白朮8分,生薑8分。
上切。
以水4大升,煮取1升5合,分溫3服。
忌桃、李、雀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解肌退熱、止咳平喘的功效,適合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咳嗽、流鼻涕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虛火上炎。
- 本方有出汗、口乾、心煩等副作用,如有不適,請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組成:人參1分,甘草(炙)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烏梅5枚(去核,焙),草豆蔻7枚(去皮)。 主治:脾瘧。
人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白朮(銼,炒)1兩。 主治:傷寒汗後,氣虛煩悶,心神不寧。
人參飲, 出處:《三因》卷十。 組成:人參1兩,白芍藥1兩,栝樓根1兩,枳殼(麸炒,去瓤)1兩,茯神1兩,酸棗仁1兩,甘草(炙)1兩,熟地黃2兩。 主治:飲酒房勞,酒入百脈,令人恍惚失常。
人參飲,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人參半兩,荊芥半兩,甘草半兩,防風半兩,乾葛半兩,肉桂半兩,五加皮半兩,桔梗半兩,川芎半兩,柴胡半兩,陳皮半兩,芍藥半兩,麻黃1兩(去節,依法制)。 主治:傷寒。
人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人參半兩,熟乾地黃(切,焙)半兩,五味子半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尖,研)半兩,梔子仁半兩,瞿麥穗半兩,木通(銼)半兩,木香半兩,榆皮3分,檳榔3枚。 主治:勞淋,水道不利,腰腳無力,虛煩。
人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組成:人參1兩,鱉甲(醋浸,去裙襕,炙黃)2兩,柴胡(去苗)1兩,當歸(切,焙)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甘草(炙,銼)1兩,桃仁70枚(湯浸,去皮尖,别研),白檳榔1枚(銼)。 主治:虛勞腳氣,臍腹及面目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