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蘇散

LAI S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肝經 18%
脾經 16%
胃經 9%
膀胱經 7%
心經 7%
腎經 7%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0%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來蘇散」由多種中藥材組成,每種中藥材都有其獨特功效,合用能發揮更佳效果。

  1. 麻黃:性辛溫,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2. 甘草:性味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3. 白芍:性微寒、味酸,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4.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之功效。

  5. 陳皮: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6. 防風:性溫,微苦,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7.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8.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9.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10.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11. 肉桂: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12. 五加皮:具有補益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等傳統代功效。

這些中藥材合用,具有春夏秋冬得的瘟疫、傷寒,感到身體很熱,頭痛怕冷,脖頸、後背、小腿拘急,全身疼痛,煩躁口渴神志昏亂,大小便困難,喜歡睡覺沒有力氣,完全不想吃東西;以及各種氣疾,五勞七傷,山嵐瘴瘧,寒熱交替的疾病。

傳統服藥法


白芍、白朮、阿膠、陳皮、苧麻根、糯米、黃耆、甘草、薑、棗仁。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來蘇散由柴胡、甘草、乾薑、肉桂、桔梗、防風、荊芥、五加皮、白芍、麻黃、陳皮、黃耆等中藥組成。柴胡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退熱的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肉桂具有溫經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桔梗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止痙止痛的功效;荊芥具有疏風解表、透疹、止血的功效;五加皮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功效。

這些中藥配合使用,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除濕、解肌退熱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四時瘟疫、傷寒,身體壯熱,頭痛憎寒,項脊拘急,渾身疼痛,煩渴悶亂,大小便澀,嗜卧少力,全不思飲食;及諸氣疾,五勞七傷,山嵐瘴瘧,寒熱往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來蘇散有發汗解表、散寒除濕、解肌退熱的功效,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引起口乾、咽乾、鼻燥、流鼻血、皮膚乾燥、瘙癢等。因此,在使用來蘇散時,一定要遵醫囑,不要自行服用。

相關疾病


頭痛食慾不振肺結核肺炎瘧疾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咳嗽忽冷忽熱小便顏色偏黃口乾口渴全身酸痛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來蘇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蒼朮8錢(米泔浸一宿,去皮炒),香附子4錢(去毛),甘草1錢(炙),陳皮(去白)2錢,紫蘇葉2錢。 主治:傷風及陰陽二毒傷寒。

來蘇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一引《廣南濟生方》。 組成:香附子1斤(炒),陳橘皮半斤(去白),紫蘇葉1斤(去梗),蒼朮1斤(炒),甘草5兩(炙)。 主治:四時傷寒,不問陰陽二證,表裏不分。

來蘇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九。 組成:黃耆3兩(酒炒),阿膠3兩(粉炒),白芍1兩半(酒炒),神曲2兩(炒炭),炙草1兩,麥芽2兩(炒炭),木香1兩,糯米1合,生薑3片。 主治:臨産胃虛挾滯,睏乏,脈軟澀者。

來蘇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二九引《濟生》。 組成:木香(不見火)1錢,神曲(銼,炒)1錢,陳皮(去白)1錢,麥糵(炒)1錢,黃耆(去蘆)1錢,生薑(切,炒黑)1錢,阿膠(銼,蛤粉炒)1錢,白芍藥1錢,糯米1台半,苎根(洗淨)3錢,甘草(炙)3錢。 主治:婦人欲産忽然氣血暈悶,不省人事,因用力大過,脈理衰微,精神困倦,心胸痞悶,眼暈口噤,面青發直。

來蘇散, 出處:《局方》卷二(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柴胡(去蘆)2兩,甘草(炙)2兩,乾薑2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1兩,桔梗1兩,防風1兩,荊芥穗1兩,五加皮1兩,芍藥半兩,麻黃(去節)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黃耆(蜜水浸一宿,炙)1分。 主治:和順三焦,闢瘴氣,進飲食。主治:四時瘟疫、傷寒,身體壯熱,頭痛憎寒,項脊拘急,渾身疼痛,煩渴悶亂,大小便澀,嗜卧少力,全不思飲食;及諸氣疾,五勞七傷,山嵐瘴瘧,寒熱往來。

來蘇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八引《衛生家寶》。 組成:甘草(搗,焙,去滓)1兩,肉桂(去皮,不近火)1兩,桔梗(淨,焙乾)1兩,防風(淨洗,焙)1兩,五加皮(淨洗,焙)1兩,赤芍藥(淨洗,焙)1兩,荊芥穗(别輕焙)1兩,柴胡(去苗,淨洗,焙)1兩,乾葛(焙,搗篩粉,去皮)1兩,白茯苓1兩,麻黃1兩半(去節),陳橘皮1兩半(去白,焙)。 主治:男女五勞七傷,憎寒壯熱,骨節痠痛,口舌乾苔,四體骨蒸,傷寒頭疼,背膊勞倦,膈胃煩壅,多睡昏沉,或時咳嗽,面無顔色,小便黃赤,婦人血風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