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膏人參解肌湯
SHI GAO REN CAN JIE J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5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人參解肌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解毒消腫的作用。
當患者出現熱病發熱,口渴煩躁,脈象洪大時,石膏可以清熱瀉火,降溫止渴;若伴隨有咽喉腫痛,舌苔黃膩等症狀,石膏更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因此,石膏在石膏人參解肌湯中扮演著重要的清熱解毒角色,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熱證。
石膏人參解肌湯中包含麻黃,主要是針對外感熱病,兼有表寒證的患者。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兼有表實熱證的患者,麻黃可以促進汗液排出,驅散寒邪,同時又可宣肺利氣,改善呼吸道症狀。
石膏人參解肌湯中,石膏清熱瀉火,人參益氣生津,麻黃發汗解表,三者合用,既能清熱解表,又能益氣生津,對於外感熱病,兼有表寒證的患者,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石膏人參解肌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解表邪,和解少陽: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舉陷之功。石膏人參解肌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初起,邪在少陽,症見發熱、頭痛、惡寒、口苦咽乾等,柴胡可疏解表邪,和解少陽,使熱邪得以宣泄,緩解患者不適。
- 協同石膏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味甘、微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柴胡與石膏搭配,一升一降,可增強石膏清熱解表的作用,促進病邪外解,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石膏人參解肌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祛邪: 石膏性寒,善解肌熱,但久服易傷正氣。人參性溫,補氣益血,可扶持正氣,抵禦邪氣,使解表之功更強,避免寒涼之性傷及正氣。
- 益氣固表: 石膏解肌,可使表邪外解,但同時會導致正氣外泄。人參補氣,可固護正氣,防止汗出過多,避免正氣耗損,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石膏人參解肌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助氣,緩解石膏寒涼之性: 石膏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過於寒涼易傷陽氣。肉桂性溫,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助氣、回陽救逆之功效,可緩解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正氣。
- 補氣益血,促進肌表恢復: 石膏人參解肌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常伴有氣血不足、肌表失養等症狀。肉桂補氣益血,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肌表營養,有助於傷寒、發熱等症狀的恢復。
石膏人參解肌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調和藥性: 石膏性寒,人參性溫,兩者搭配,寒熱相濟,可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達到解肌退熱、益氣生津之效。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諸藥,使石膏和人參的藥力得以更好地發揮。
二、保護脾胃: 石膏性寒,久服易傷脾胃,人參性溫,亦有耗氣傷津之弊。甘草能健脾益氣,緩和石膏和人參對脾胃的影響,避免其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石膏人參解肌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肌退熱:葛根性涼,具有解肌退熱之功效,可輔助石膏清熱瀉火,緩解外感發熱、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 生津止渴:葛根味甘,入脾經,能生津止渴,緩解因熱邪耗傷津液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與人參益氣生津相輔相成。
因此,葛根在石膏人參解肌湯中發揮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石膏人參解肌湯主治「傷寒初得1-2日,頭痛壯熱,惡寒,脈浮緊者」,屬風寒表實證兼有裡熱初起的症候。其特點為:
- 表寒明顯:惡寒、脈浮緊,為風寒外束,衛陽被遏之象。
- 裡熱初生:頭痛壯熱,顯示寒邪已有化熱趨勢,或患者素體陽盛,寒邪迅速入裡化熱。
- 正氣不足跡象:方中加入人參,可能暗示患者體虛(如氣陰不足),或傷寒初起即需扶正以助祛邪。
此方融「辛溫解表」與「清泄裡熱」於一體,兼顧扶正,符合傷寒早期「表裡同病」的複雜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表發汗,散寒透邪
- 麻黃:辛溫發汗,開泄腠理,針對風寒表實(惡寒、脈浮緊)。
- 葛根:升陽解肌,助麻黃發汗,兼舒緩頭項強痛。
- 蔥、豉、生薑:為藥引,增強辛散透表之力,助邪從汗解。
2. 清泄裡熱,截斷傳變
- 石膏:辛甘大寒,直折裡熱(壯熱、頭痛),配伍麻黃可「解表清裡」,防止寒邪進一步化熱入裡。
- 柴胡:少陽樞機之藥,疏通半表半裡,預防邪傳少陽(寒熱往來)。
3. 扶正祛邪,調和營衛
- 人參:補益元氣,助正氣抗邪,尤其適用於體弱或汗後氣虛者。
- 甘草、桂枝:桂枝(少量)助麻黃通陽,甘草調和諸藥,兼能益氣,與人參共護中焦。
4. 配伍精要
- 寒溫並用:麻黃配石膏,表裡雙解;桂枝配石膏,防過汗傷陽。
- 攻補兼施:麻黃、葛根發汗耗氣,人參、甘草補氣固本,適合正虛外感者。
綜合評價
此方結構嚴謹,以「解肌清熱」為主軸,兼具「透表、清裡、扶正」三重作用。其組方邏輯呼應《傷寒論》麻黃石膏配伍(如大青龍湯)與人參扶正思路,適用於風寒表實未解而裡熱已見,或素體虛弱外感寒邪者。臨床上,若見「表寒裡熱、正氣不足」之證,可參考此方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石膏(碎)1兩,麻黃(去根節)1兩,柴胡(去苗)半兩,人參半兩,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1分,葛根(銼)2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蔥、豉、生薑,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出汗、口渴、四肢無力等症狀,若症狀較為嚴重,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與其他解表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人參解肌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組成:石膏(碎)1兩,麻黃(去根節)1兩,柴胡(去苗)半兩,人參半兩,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1分,葛根(銼)2兩。 主治:傷寒初得1-2日,頭痛壯熱,惡寒,脈浮緊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