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桑白皮性甘、辛、寒。主治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磁石性辛鹹、平、無毒。主治平肝潛陽、聰耳明目、鎮驚安神、納氣平喘。用於頭暈目眩、視物昏花、耳鳴耳聾、驚悸失眠、腎虛氣喘。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木通性苦、寒。主治瀉火行水、通利血脈。治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婦女經閉、乳汁不通。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地黃湯,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生乾地黃1兩1分,芍藥4分,牡丹皮4分,玄參3分。 主治:衄血。
地黃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熟地4錢,淮山藥(炒)2錢,杞子2錢,茯苓2錢,萸肉1錢5分,絲餅3錢。 主治:腎虛耳聾。
地黃湯, 出處:《慈幼新書》卷六。 組成:熟地、當歸、防風、蟬蛻、羌活、元參、大黃、黃連、白蒺藜、沙苑蒺藜、犀角、炙甘草、谷精草、木賊草。 主治:小兒痘瘡。
地黃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二。 組成:芎、歸、白芍、熟地、人參、黃苓、朮、甘草、蒼朮、陳皮、香附、黃耆、麥冬、杜仲、黃芩、大棗。 主治:養胃。主治:妊娠6月,胎動不安。
地黃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川芎、黃芩、赤芍、牡蠣、生地、牛膝、陳皮、車前子、甘草、黃耆、人參、滑石、歸須、黃連、香附、蜂房、蒲黃(半生半炒)。 主治:産後血虛,爲熱所乘,小便出血。
地黃湯,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生乾地黃2兩半,桑白皮(洗淨,蜜炙黃)1兩,磁石(搗碎,水淘20-30次,去盡赤汁爲度)2兩,枳殼(去瓤,細切,麸炒黃)半兩,羌活(去蘆)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黃芩(去皮)半兩,木通(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男子20歲,因瘡毒後腎經熱,有耳聽事不真,每心中不快則覺轉重,虛鳴疼痛。耳內出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