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陽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陽:人參為補氣藥之首,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能益氣補津,扶正固本,升舉陽氣。升陽湯主治陽氣虛衰、脾胃不健、氣血不足等症,人參的補氣功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脾胃運化,補充氣血,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 配伍協調:升陽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也具有補氣健脾之效,與人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益氣血、升舉陽氣之功,使藥效更加顯著。
升陽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蔓荊子性微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升陽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頭昏腦脹、四肢乏力等症狀,而蔓荊子可清解因風熱上擾而導致的頭昏眼花、頭痛鼻塞等症狀,輔助升陽益氣。
- 通鼻竅,止鼻涕: 蔓荊子亦有通鼻竅、止鼻涕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或風熱侵襲導致的鼻塞流涕,蔓荊子能疏散風寒或風熱,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症狀,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綜上,蔓荊子在升陽湯中既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又能通鼻竅,止鼻涕,與方劑主治相符,起到輔助升陽益氣的作用。
升陽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升陽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脘腹脹滿等症狀,半夏可助於燥化痰濕,改善氣機運行,提升陽氣。
-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能緩解脾胃氣逆上泛所致的嘔吐,以及痰濁壅塞氣道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升陽湯中加入半夏,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改善氣逆、嘔吐等症狀。
升陽湯中加入黃耆,是基於其補氣升陽的功效。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
升陽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的脾胃虛寒、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自汗畏寒等症。黃耆補益正氣,能提升陽氣,固護脾胃,從根本上改善氣虛的症狀,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升陽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升陽湯旨在補益陽氣,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需以白朮健脾益氣,以助陽氣生發。
- 固護中焦:白朮能固護中焦,防止陽氣下陷。升陽湯多用於陽氣虛弱、中氣下陷的病症,白朮能補中益氣,固護中焦,避免陽氣耗散,有助於升舉陽氣。
因此,白朮在升陽湯中起著健脾益氣、固護中焦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升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升陽湯中多用辛溫藥材,容易燥烈,甘草可緩解其燥性,避免傷陰。
- 補氣益脾: 甘草入脾經,能補脾氣,健脾胃。升陽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脾胃虛弱的病症,甘草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總之,甘草在升陽湯中起着調和藥性、補氣益脾的作用,使藥效更協調、更溫和,更利於患者康復。
升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陽氣上浮所帶來的副作用。
升陽湯主要功效為升舉陽氣,但陽氣上浮過度,容易出現頭暈目眩、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痙攣的功效。它能抑制陽氣過度上浮,防止出現上述副作用,使升陽的效果更平和、持久。此外,白芍還能協調升陽湯中其他藥物的藥性,使藥效更為和諧,達到最佳療效。
升陽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升陽解表: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升陽湯主治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川芎的疏散風寒作用,可幫助驅散體內的寒邪,提升陽氣,達到解表的效果。
- 活血通絡,改善氣血運行: 川芎能活血通絡,改善氣血循環。升陽湯中加入川芎,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供血,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升陽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麻具有升陽解表之效: 升麻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脾經。其升散之性可達於陽氣,能解表散寒,升舉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適用於陽虛表寒之症。
- 配合方劑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升陽湯中包含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共同發揮解表散寒,升陽解表的作用。升麻與這些藥物相互協同,有助於提升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病症。
升陽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助陽氣上揚:白芷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升散之性,能通鼻竅、開肺氣,有助於將陽氣向上提升,改善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
- 祛風散寒:白芷亦可祛風散寒,對於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白芷能起到疏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配合升陽湯中的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陽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氣弱之人,陽氣不能随春氣上升于頭」所致諸症,其核心病機為「春時陽氣升發無力」,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上擾。具體表現包括:
- 頭痛不休:春屬木,應肝氣,肝主升發。若陽虛氣弱,清陽不升,頭面失養,則頭痛纏綿,晝夜難止。
- 昏悶惡寒:陽氣不達肌表,衛外不固,故畏風惡寒;清陽不升則頭目昏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升發陽氣、疏風散寒為核心,結合藥物配伍如下:
連節麻黃(8錢)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膀胱經。
- 作用:麻黃為「發汗解表第一藥」,此處重用,旨在開宣肺氣,通達毛竅,助陽氣外透。連節保留其「升發之性」,契合春氣上行之勢。
防風(8錢)
- 性味歸經:辛甘微溫,入肝、脾、膀胱經。
- 作用:風藥之潤劑,既能疏散外風(解表邪),又能昇提清陽(引藥上行至頭目)。與麻黃相配,增強解表升陽之效。
蒼朮(1兩半)
- 性味歸經:辛烈苦溫,入脾、胃經。
- 作用:燥濕健脾,祛內外之濕。春時濕濁易困脾,阻滯陽氣升發。蒼朮健脾醒脾,兼能「發汗解肌」,助麻黃、防風外透濕邪。
炙甘草(5錢)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 作用:調和諸藥,緩和麻黃、蒼朮之峻烈,防其過汗傷正;另可補中益氣,助脾氣升清。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風藥升陽:麻黃、防風均為辛溫升散之品,契合「春氣生發」之勢,直接提振陽氣上行頭面。
- 燥濕助運:蒼朮健脾化濕,破除中焦濕阻,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
- 標本兼治:外解風寒(標),內健脾胃(本),使陽氣自內而外、由下而上通達全身。
方義總結:此方以「風藥」為核心,通過發汗解表、燥濕運脾,促使陽氣隨春令自然上升,頭目得清,諸症自除。
傳統服藥法
連節麻黃8錢,防風8錢,蒼朮1兩半,炙甘草5錢。
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升陽湯具有升陽益氣、通絡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陽氣過盛,出現口乾、便秘、尿黃等症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陽湯,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人參1錢,黃耆1錢半,川芎1錢半,當歸1錢半,升麻5分。 主治:氣虛脫肛。
升陽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人參、當歸、麥冬、五味子、白朮、甘草。 主治:傷寒因汗下致虛,大便自利,逆冷,諺語,撮空,循衣摸床,脈小者。
升陽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炙甘草5錢,麻黃(不去節)8錢,防風8錢,羌活1兩5錢。 主治:升陽氣。主治:足太陽經寒,恐則氣下行,發爲陽蹻癇疾。
升陽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柴胡3分,益智仁3分,當歸身3分,橘皮3分,升麻6分,甘草2錢,黃耆3錢,紅花少許。 主治:大便1日3-4次,溏而不多,有時泄瀉,腹中鳴,小便黃。
升陽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青皮2分,槐子2分,生地黃3分,熟地黃3分,黃柏3分,當歸身4分,甘草梢4分,蒼朮5分,升麻7分,黃耆1錢,桃仁10個(另研)。 主治:膈咽不通,逆氣裏急,大便不行。
升陽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人參1錢,蔓荊子1錢,半夏1錢,黃耆2錢,白朮5錢,甘草5分,白芍3錢,川芎3錢,升麻6分,白芷3分。 主治:氣弱之人,陽氣不能隨春氣上升於頭,遇春而頭痛,晝夜不得休息,昏悶之極,惡風惡寒,不喜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