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陽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陽:人參為補氣藥之首,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能益氣補津,扶正固本,升舉陽氣。升陽湯主治陽氣虛衰、脾胃不健、氣血不足等症,人參的補氣功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脾胃運化,補充氣血,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 配伍協調:升陽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也具有補氣健脾之效,與人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益氣血、升舉陽氣之功,使藥效更加顯著。
升陽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蔓荊子性微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升陽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頭昏腦脹、四肢乏力等症狀,而蔓荊子可清解因風熱上擾而導致的頭昏眼花、頭痛鼻塞等症狀,輔助升陽益氣。
- 通鼻竅,止鼻涕: 蔓荊子亦有通鼻竅、止鼻涕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或風熱侵襲導致的鼻塞流涕,蔓荊子能疏散風寒或風熱,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症狀,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綜上,蔓荊子在升陽湯中既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又能通鼻竅,止鼻涕,與方劑主治相符,起到輔助升陽益氣的作用。
升陽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升陽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脘腹脹滿等症狀,半夏可助於燥化痰濕,改善氣機運行,提升陽氣。
-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能緩解脾胃氣逆上泛所致的嘔吐,以及痰濁壅塞氣道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升陽湯中加入半夏,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改善氣逆、嘔吐等症狀。
升陽湯中加入黃耆,是基於其補氣升陽的功效。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
升陽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的脾胃虛寒、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自汗畏寒等症。黃耆補益正氣,能提升陽氣,固護脾胃,從根本上改善氣虛的症狀,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升陽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升陽湯旨在補益陽氣,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需以白朮健脾益氣,以助陽氣生發。
- 固護中焦:白朮能固護中焦,防止陽氣下陷。升陽湯多用於陽氣虛弱、中氣下陷的病症,白朮能補中益氣,固護中焦,避免陽氣耗散,有助於升舉陽氣。
因此,白朮在升陽湯中起著健脾益氣、固護中焦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升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升陽湯中多用辛溫藥材,容易燥烈,甘草可緩解其燥性,避免傷陰。
- 補氣益脾: 甘草入脾經,能補脾氣,健脾胃。升陽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脾胃虛弱的病症,甘草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總之,甘草在升陽湯中起着調和藥性、補氣益脾的作用,使藥效更協調、更溫和,更利於患者康復。
升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陽氣上浮所帶來的副作用。
升陽湯主要功效為升舉陽氣,但陽氣上浮過度,容易出現頭暈目眩、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痙攣的功效。它能抑制陽氣過度上浮,防止出現上述副作用,使升陽的效果更平和、持久。此外,白芍還能協調升陽湯中其他藥物的藥性,使藥效更為和諧,達到最佳療效。
升陽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升陽解表: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升陽湯主治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川芎的疏散風寒作用,可幫助驅散體內的寒邪,提升陽氣,達到解表的效果。
- 活血通絡,改善氣血運行: 川芎能活血通絡,改善氣血循環。升陽湯中加入川芎,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供血,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升陽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麻具有升陽解表之效: 升麻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脾經。其升散之性可達於陽氣,能解表散寒,升舉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適用於陽虛表寒之症。
- 配合方劑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升陽湯中包含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共同發揮解表散寒,升陽解表的作用。升麻與這些藥物相互協同,有助於提升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病症。
升陽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助陽氣上揚:白芷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升散之性,能通鼻竅、開肺氣,有助於將陽氣向上提升,改善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
- 祛風散寒:白芷亦可祛風散寒,對於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白芷能起到疏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配合升陽湯中的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升陽湯」為傳統中藥方劑,以下將分別介紹其組成藥方的功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白芷可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頭痛、鼻淵、齒痛及風濕痹痛,適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可溫暖陽氣,散寒除濕,利水消腫,改善經血過多或經期不調,以及陰道分泌物過多等。可治療感冒、咳嗽,使呼吸暢通,並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能力,可幫助排膿。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蔓荊子具有發汗解表、散風熱、活絡止痛、清肝明目的功效。它可以治療感冒、流感、風寒感冒等病症,以及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頭目昏暗等症狀。此外,它還可以治療頭面諸風疾,如頭痛、眩暈、目赤、耳鳴等;痰熱咳嗽;肝陽上亢引起的血壓高,以及風濕痹痛等症。另外,蔓荊子也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的夜盲及弱視。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升麻可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口腔潰瘍、便祕、黃疸、病毒性肝炎、貧血、月經不調、失眠、心血管疾病、風熱上攻、陽明頭痛、雷頭風證、麻疹透發不暢、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等疾病。
總結:中藥方劑「升陽湯」由人參、蔓荊子、半夏、黃耆、白朮、甘草、白芍、川芎、升麻、白芷組成,具有補氣、祛風、止痛、止咳化痰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體質虛弱的人,陽氣不能隨著春天的氣息上升到頭部,在春天會出現頭痛,日夜得不到休息,精神恍惚,頭腦昏沉,畏懼風寒,飲食不振。
傳統服藥法
連節麻黃8錢,防風8錢,蒼朮1兩半,炙甘草5錢。
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升陽湯具有升陽益氣、通絡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陽氣過盛,出現口乾、便秘、尿黃等症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陽湯,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人參1錢,黃耆1錢半,川芎1錢半,當歸1錢半,升麻5分。 主治:氣虛脫肛。
升陽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人參、當歸、麥冬、五味子、白朮、甘草。 主治:傷寒因汗下致虛,大便自利,逆冷,諺語,撮空,循衣摸床,脈小者。
升陽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炙甘草5錢,麻黃(不去節)8錢,防風8錢,羌活1兩5錢。 主治:升陽氣。主治:足太陽經寒,恐則氣下行,發爲陽蹻癇疾。
升陽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柴胡3分,益智仁3分,當歸身3分,橘皮3分,升麻6分,甘草2錢,黃耆3錢,紅花少許。 主治:大便1日3-4次,溏而不多,有時泄瀉,腹中鳴,小便黃。
升陽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青皮2分,槐子2分,生地黃3分,熟地黃3分,黃柏3分,當歸身4分,甘草梢4分,蒼朮5分,升麻7分,黃耆1錢,桃仁10個(另研)。 主治:膈咽不通,逆氣裏急,大便不行。
升陽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人參1錢,蔓荊子1錢,半夏1錢,黃耆2錢,白朮5錢,甘草5分,白芍3錢,川芎3錢,升麻6分,白芷3分。 主治:氣弱之人,陽氣不能隨春氣上升於頭,遇春而頭痛,晝夜不得休息,昏悶之極,惡風惡寒,不喜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