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湯

地榆湯

DI Y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心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湯方劑中,包含地榆,乃因地榆藥性收斂止血,清熱涼血,且擅長於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

方劑中地榆的加入,主要為以下原因:

  1. 止血作用: 地榆可收斂止血,有助於控制出血,尤其對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效果顯著。
  2. 清熱涼血: 地榆能清熱涼血,能改善因血熱所致的出血症狀,並減輕發熱、口渴等伴隨症狀。

因此,地榆作為地榆湯中重要藥材,能有效地發揮止血和清熱涼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

地榆湯中包含卷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功效: 卷柏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地榆湯以治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為主,卷柏的止血作用可增強方劑整體的止血效果,尤其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效果顯著。
  2. 固澀收斂: 卷柏亦有固澀收斂之效,可收斂止血,並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組織,進一步強化地榆湯的止血作用,並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卷柏的加入,能有效提升地榆湯的止血功效,使其更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榆湯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下血遠年不癒」,意指長年不癒的便血、痔血或腸風下血等症狀,多因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失調或久病正虛所致。地榆湯以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為主,兼顧調和氣血、健脾溫中,適用於慢性出血伴隨虛寒或氣血不足者。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君藥:地榆

  • 性味功效:苦酸微寒,入肝、大腸經,清熱涼血、收斂止血。
  • 作用:針對腸道濕熱或血熱導致的出血,為治下血之要藥。

(2)臣藥:粟殼、芍藥、當歸

  • 粟殼:酸澀平,斂肺澀腸,固脫止瀉,助地榆收斂止血。
  • 芍藥(白芍):酸甘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調和營血。
  •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與地榆、芍藥協調,防治久病血虛。

(3)佐藥:乾薑、茯苓、乾葛

  • 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反佐地榆寒性,防過於涼遏,兼振脾陽。
  • 茯苓:甘淡平,健脾滲濕,助運化以除濕熱之源。
  • 乾葛(葛根):甘辛涼,升陽止瀉,生津舒筋,緩解腸道氣機下陷。

(4)使藥:甘草

  •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緩急止痛,兼顧脾胃。

3. 整體方義

  • 寒溫並用:地榆、芍藥清熱涼血,乾薑溫中,避免寒涼傷胃。
  • 收斂與活血兼顧:粟殼固澀止血,當歸活血防瘀,改善久病血滯。
  • 健脾祛濕:茯苓、甘草健脾,乾葛升清,標本兼治濕熱下注。

4. 推論可能功效

本方適用於慢性腸道出血(如痔瘡、潰瘍性結腸炎)屬虛實夾雜者,症見血色暗紅、腹中隱痛、倦怠乏力,舌淡或偏紅,苔薄白或微黃。通過清熱止血、溫中調氣,達到「止而不滯,溫而不燥」之效。

總結:地榆湯以涼血止血為核心,結合收斂、溫補、健脾,體現「攻補兼施」的辨證思路,契合久病下血需調和氣血、固護正氣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地榆、甘草、乾薑、乾葛、粟殼、當歸、芍藥、茯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胰臟炎痔瘡瘧疾白帶腹中有鳴叫聲子宮崩漏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子宮頸炎咽喉痛肋間神經疼痛身體消瘦口乾口渴月經期間過長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地榆2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血痢不止。

地榆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蒼朮去皮(4兩),地榆2兩。 主治:久病腸風,痛癢不任,大便下血。

地榆湯, 出處:《百一》卷十四。 組成:地榆(洗,焙乾,銼)、卷柏(不去根,淨洗)各等分。 主治:下血遠年不癒。

地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組成:地榆(粗老,銼)4兩,甘草(半生半負,并銼)3兩。 主治:結陰下血。

地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組成:地榆半兩,黃連(去須)半兩,木香半兩,白朮1分半,甘草(炙,銼)1分,阿膠(炙燥)1分。 主治: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毒氣上攻,咽喉疼痛,下痢不止。

地榆湯, 出處:《千金翼》卷八。 組成:地榆根8兩,柏葉8兩,蟹爪1升,竹茹1升,漏蘆3兩,茯苓1兩,蒲黃3合,伏龍肝半斤,乾薑2兩,芍藥2兩,當歸2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 主治:婦人崩中漏血不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