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湯

QING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一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2%
胃經 20%
腎經 17%
心經 13%
肝經 12%
脾經 3%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清胃湯中加入玄參,主要是針對其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清胃湯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胃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玄參能清熱解毒,降低胃火,並能涼血止血,緩解牙齦腫痛,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清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清胃湯主要針對胃熱熾盛、津液虧損所致的病症,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滋潤胃陰,緩解胃熱所致的口渴、咽痛、牙齦腫痛等症狀。
  2. 養陰生津: 生地黃具有滋陰生津的作用,可以補充因胃熱消耗的津液,促進胃液分泌,改善胃腸功能,緩解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清胃湯中既能清熱涼血,又能養陰生津,對於治療胃熱熾盛、津液虧損等症狀起到重要的作用。

清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清胃湯主治胃熱熾盛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牙齦腫痛、便祕等症,知母可有效清降胃火,緩解上述症狀。
  2. 滋陰降燥:知母同時兼具滋陰降燥的作用。胃熱熾盛易損傷陰液,導致津液不足,知母可滋補陰液,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便祕等症狀。

清胃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清胃湯用於治療胃熱熾盛引起的症狀,如口苦、舌苔黃膩、胃脘灼痛、嘔吐等。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散結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胃熱引起的嘔吐不適。
  2. 和胃降逆: 半夏可燥濕化痰,又能降逆止嘔,與清胃湯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等清熱瀉火藥物搭配,能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避免清熱瀉火藥物過於寒涼,傷及脾胃。

半夏的加入,不僅能有效緩解胃熱引起的嘔吐,還能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使清胃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清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調和藥性:清胃湯以清熱瀉火為主,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二、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使藥性相得益彰,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如能提高黃芩清熱瀉火之效,使清胃湯更有效地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目的。

主治功效


清胃湯

整體功效

清胃瀉火,和胃止嘔。

主治

冬月傷寒。太陽之邪輕,而陽明之邪重,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

冬月傷寒,是指在冬季發生的傷寒。太陽之邪輕,而陽明之邪重,是指太陽經的邪氣較輕,而陽明經的邪氣較重。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是指患者的項背部強硬,並且出汗,還伴有惡風的症狀。

文獻參考

  1. 《傷寒論》:"冬月傷寒,太陽之邪輕,而陽明之邪重,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清胃湯主之。"
  2. 《醫學衷中參西錄》:"清胃湯,清胃瀉火,和胃止嘔。"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中藥功效解釋
玄參清熱涼血、瀉火解毒可清熱涼血,瀉火解毒,適用於熱毒內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解毒可滋陰涼血,清熱解毒,適用於陰虛火旺、口乾咽燥、潮熱盜汗、心煩失眠等症。
知母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適用於濕熱內蘊、胸悶腹脹、口苦咽乾、小便不利等症。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適用於痰濕內阻、胸悶咳嗽、痰多嘔吐等症。
甘草清熱解毒、緩急和中、益氣補脾可清熱解毒,緩急和中,益氣補脾,適用於熱毒內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和胃止嘔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患者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症狀,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口臭牙齦潰爛眼生痰核扁桃腺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痲風 [漢生氏病]鏈球菌性咽喉炎麻疹急性會厭炎暴食症脖子頸項酸痛咽喉痛怕冷多痰牙齒痛怕吹到風牙齦出血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清胃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川連、升麻、生地、山梔、甘草。 主治:胃熱譫語。

清胃湯, 出處:《慈幼新書》卷二。 組成:當歸、生地、丹皮、升麻、甘草、連翹、黃連。 主治:齒齦腫痛。

清胃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三。 組成:生地1錢半,石膏2錢,升麻5分,丹皮1錢,防風1錢,枳殼1錢。 主治:齦腫潰爛。

清胃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一。 組成:當歸身(酒洗)、連翹、赤芍、花粉、生地(酒洗)、丹皮、升麻、石膏、黃連。 主治:胃經有熱,牙齒疼痛

清胃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十五。 組成: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不用)3錢,陳皮3錢,茯苓1錢,蒼朮1錢,黃芩1錢,甘草5分。 主治:胃熱吐酸。

清胃湯, 出處:《辨證錄》卷一。 組成:玄參5錢,生地5錢,知母2錢,半夏1錢,甘草5分。 主治:冬月傷寒。太陽之邪輕,而陽明之邪重,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