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口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口乾

證名,首見於《靈樞·熱病》。

  1. 廣義口乾:即「口渴」症,表現為口燥咽乾,多屬尋常津液耗傷,與「三消證」(消渴病)不同。《證治準繩·雜病》指出:「口燥咽乾,此尋常渴,非三消證。」此類口乾多因外感熱病或內熱熾盛,耗傷津液所致,治宜清熱生津。
  2. 狹義口乾:指自覺口中乾燥少津,卻無明顯飲水欲望。《景岳全書·傳忠錄》認為,此症多因「內無邪火」,故不欲飲水;其病機在於「真陰內虧」,津液不得上承。此類口乾可分為以下兩類:

    • 陰虛津少:因腎陰不足或肺胃陰虛,津液虧虛,無法濡潤口腔。症見口乾舌燥、夜間尤甚,或伴顴紅、盜汗、舌紅少苔。治宜滋陰生津,方用六味地黃丸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或五汁飲(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等。

    • 氣虛陽弱:因脾氣虛弱或腎陽不足,氣化無力,津液無法上輸於口。症見口乾但不思飲,或喜熱飲,伴乏力、畏寒、舌淡胖。治宜益氣溫陽,方用七味白術散(健脾生津)、小建中湯(溫中補虛)或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病機延伸

  • 肝鬱化火: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灼傷津液,亦可見口乾,伴口苦、咽乾、胸脅脹悶,治宜疏肝清熱,方用柴胡疏肝散天花粉
  • 濕阻中焦:痰濕內停,阻遏氣機,津液不布,雖口乾卻不欲飲,或飲後不適,舌苔厚膩,治宜健脾化濕,方用二陳湯平胃散加減。

古籍補充

  • 《傷寒論》提及「陽明病」熱盛傷津,可見煩渴引飲,與陰虛口乾有別。
  • 《溫病條辨》強調「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突顯津液在中醫辨治中的重要性。

口乾一症,虛實寒熱各異,臨證需詳辨病機,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