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口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口乾,證名。出《靈樞.熱病》。

1.即口渴症。《證治準繩.雜病》:「口燥咽乾,此尋常渴,非三消證。」

2.指自覺口中乾燥少津但不欲飲水之症。《景岳全書.傳忠錄》謂其內無邪火,所以不欲湯水,真陰內虧,所以口無津液。口乾多因陰虛津少,或氣虛陽弱,津液不承所致。陽虛津少者,治宜養陰生津,用六味地黃丸、增液湯、五汁飲等方。氣虛陽弱者,治宜益氣溫陽,用七味白術散、小建中湯、金匱腎氣丸等方。

口乾是指口中乾燥,津液不足,常常會感到口渴,但不一定會想喝水。口乾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

  • 陰虛火旺:陰虛火旺是指陰液不足,而陽氣過盛。陰液不足會導致津液不足,而陽氣過盛會導致口乾。
  • 氣虛津虧:氣虛津虧是指氣虛和津液不足。氣虛會導致津液生成不足,而津液不足會導致口乾。
  • 熱病:熱病是指由於外感熱邪或內生熱邪所引起的疾病。熱病會導致津液耗傷,從而導致口乾。
  • 其他原因:其他原因引起的口乾,包括: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尿崩症、藥物副作用等。

口乾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病因,可以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是陰虛火旺引起的口乾,可以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治療,例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如果是氣虛津虧引起的口乾,可以使用益氣生津的藥物治療,例如七味白術散、小建中湯等。如果是熱病引起的口乾,可以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例如銀翹散、桑菊飲等。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口乾,則需要根據具體病因,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