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口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口苦(中醫證名)

基本概念

口苦乃中醫常見證候,指患者自覺口中常有苦味,甚則飲水亦難消除。此症多因體內熱邪蒸騰,致使膽汁上溢或胃熱熏蒸所致。《黃帝內經》早有記載,《靈樞·邪氣臟府病形》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素問·痿論》亦言:「肝氣熱,則膽洩,口苦。」足見此症與肝膽關係密切。

病因病機

少陽病證

《傷寒論》將口苦列為少陽病主證之一:「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此因邪犯少陽,樞機不利,膽火上炎,膽汁上溢於口所致。少陽位居半表半里,邪入其經,正邪分爭,膽熱上蒸,故見口苦。

肝膽鬱熱

肝主疏泄,膽藏精汁。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則化熱,熱灼膽腑,迫使膽汁上溢。《素問》所謂「肝氣熱,則膽洩」即此機轉。此類患者除口苦外,常見脅痛、易怒、脈弦數等症。

胃熱熏蒸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積熱於胃,胃火熾盛,循經上炎,亦可致口苦。此類多伴口臭、牙齦腫痛、渴喜冷飲等胃熱見症。

心脾肝腎虛損

《景岳全書》指出:「凡思慮勞倦色慾過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飲食無味之證。」心脾兩虛則氣血生化不足,肝失所養而疏泄失常;腎陰虧虛則水不涵木,虛火上炎,皆可導致膽氣上溢而口苦。

辨證分型

少陽膽熱證

  • 主症: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
  • 治法:和解少陽
  • 代表方: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肝膽火旺證

  • 主症:口苦甚,急躁易怒,頭暈目赤,脅肋灼痛
  • 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 治法:清瀉肝膽實火
  •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澤瀉、車前子等)

胃熱熾盛證

  • 主症:口苦口臭,牙齦腫痛,消穀善飢
  • 舌脈:舌紅苔黃燥,脈洪大
  • 治法:清胃瀉火
  • 代表方:清胃散(升麻、黃連、當歸、生地、丹皮等)

陰虛火旺證

  • 主症:口苦咽乾,五心煩熱,腰膝痠軟
  •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陰降火
  • 代表方:知柏地黃丸(知母、黃柏、熟地、山茱萸等)

歷史沿革

歷代醫家對口苦認識不斷深化。除《內經》、《傷寒論》奠基外,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補充虛證致苦的機理,指出心脾肝腎虛損皆可致此。清代《醫宗金鑒》則強調飲食積滯化熱亦能導致口苦,拓展了病因認識。

相關鑑別

中醫診察口苦,須細辨其兼症:

  • 單純口苦無它症者,多屬輕微膽熱
  • 伴咽乾目眩者,少陽證候
  • 合併脅痛易怒者,肝膽火旺
  • 兼見口臭牙齦腫者,胃火上炎
  • 伴有腰痠耳鳴者,腎陰不足

此症與「口甘」(脾癉)、「口酸」(肝熱犯胃)等口味異常需作區分,各具不同病機與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