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盜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盜汗

盜汗,又稱寢汗,為中醫證名,指睡中汗出、醒後汗止之證。此名首見於《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而《素問·臟氣法時論》則稱之為「寢汗」。其病機多與陰虛內熱相關,然亦有因陽虛、氣虛、肝熱、濕熱或外感熱病所致者,臨床須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陰虛盜汗

盜汗最常見於虛勞陰虛之證。《醫略六書·汗病》指出:「盜汗屬陰虛。」因陰精虧虛,陰不制陽,夜間衛氣入陰,陽熱獨亢於外,蒸迫津液外泄,故睡中汗出;醒後衛氣復行於陽分,肌表得固,汗遂自止。此類患者多伴見顴紅、潮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火旺之象。

其他病因

  1. 陽虛盜汗:《傷寒明理論》云:「雜病盜汗者,責其陽虛也。」陽氣虛弱,固攝無權,夜間陽氣內斂,腠理不密,故汗液外泄。
  2. 氣虛盜汗:氣虛衛外不固,營衛失和,夜間衛氣內入,表虛不攝而汗出。
  3. 肝熱盜汗:肝經鬱熱,火邪內擾,迫津外泄,可見急躁易怒、口苦等症。
  4. 濕熱盜汗:濕熱內蘊,如酒客痰濕體質,濕熱蒸騰外越,導致睡中汗出。《張氏醫通》載:「酒客睡中多汗,此濕熱外蒸也。」
  5. 外感盜汗:傷寒邪在半表半里,或溫熱病邪內熾,如《傷寒明理論》所言:「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里使然也。」

辨證論治

陰虛火旺

  • 主症:睡中汗出,醒後即止,伴五心煩熱、顴紅、舌紅少苔。
  • 治法:滋陰降火。
  • 方藥
    • 熱盛者用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連、黃柏、黃耆),清熱養陰固表。
    • 陰虛為主者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

陽虛不固

  • 主症:盜汗畏寒,四肢不溫,舌淡苔白。
  • 治法:溫陽固表。
  • 方藥參附湯大建中湯等。

氣虛不攝

  • 主症:盜汗乏力,氣短懶言。
  • 治法:益氣固表。
  • 方藥獨參湯玉屏風散等。

肝熱內擾

  • 主症:盜汗兼見急躁易怒、口苦。
  • 治法:清肝瀉火。
  • 方藥龍膽瀉肝湯或《雜病源流犀燭》之龍膽散

濕熱蘊結

  • 主症:盜汗黏膩,頭身困重。
  • 治法:清熱化濕。
  • 方藥二妙散(蒼朮、黃柏)加白術、牡蠣等。

外感熱病

  • 主症:盜汗伴發熱、口乾。
  • 治法:和解少陽或清熱生津。
  • 方藥
    • 少陽證用小柴胡湯
    • 陽明熱盛用白虎湯

古籍論述

  • 《景岳全書·雜證謨》:「若睡中盜汗而無火者,宜參苓散、獨參湯主之;若陽氣俱虛者,宜參附湯、大建中湯之類主之。」
  • 《雜病源流犀燭·諸汗源流》分述陰火盛者用正氣湯,肝熱盛者用龍膽散,體現盜汗辨證之細緻。

盜汗一證,雖以陰虛為多見,然臨床須詳辨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