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盜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盜汗
盜汗,又稱為「寢汗」,是指在入睡時出現汗水,但醒來後立即停止。《傷寒明理論》中解釋道:「盜汗者,指的是在睡眠中出現汗水的情況。」這個症狀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被稱為「寢汗」,進一步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中被稱為「盜汗」。從此以後,在許多醫學文獻中都以盜汗一詞來形容這一症狀。《景嶽全書·汗證》指出:「盜汗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自汗,一種是盜汗......盜汗是指在睡眠中全身出汗,醒來後汗水漸漸收斂。」
常見的病情
- 心血不足盜汗:盜汗經常出現,伴有心悸少寐,面色蒼白,氣短神疲,舌苔淡白薄,脈搏虛弱。
- 陰虛內熱盜汗:頻繁出現盜汗,午後出現潮熱,兩頰發紅,心煩發熱,體型消瘦,女性月經不調,男性夢遺滑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 脾虛濕阻盜汗:經常出現盜汗,伴有頭痛壓迫感,肢體倦怠,食慾減退口腔黏膩,舌苔淡白黏膩,舌質淡,脈搏滑緩。
- 邪阻半表半裡盜汗:盜汗症狀出現時間較短,寒熱交替,兩側腋下悶滿,口中苦澀,有嘔吐感,舌苔淡白或淡黃,脈搏有力且數。
鑒別分析
心血不足盜汗與陰虛內熱盜汗: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虛弱症狀,但是後者的虛熱表現更為明顯。心血不足盜汗是由於長期勞累使血液不足,心血消耗過度,汗液是來自心臟的液體,當心血不足時,心臟的氣血浮躁,心臟液體無法儲存而外泄,所以盜汗經常出現,伴有心悸少寐;血氣不足也會導致面色無華,氣短神疲的症狀;舌苔淡、脈搏虛弱也是血虛的表現。治療應該以補血養心,收斂汗液為主,方劑選擇歸脾湯加入龍骨、牡蠣、五味子。
陰虛內熱盜汗是由於失血或肺結核引起陰血虛損、陰虛內生熱氣導致,虛火旺盛而陰液無法保留時,便會頻繁出現盜汗,午後出現潮熱,兩頰潮紅,心煩發熱;陰血不足會導致女性月經不調;陰虛內火亢動會導致男性夢遺滑精;陰精損減會導致體型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是陰虛內熱的表現。治療應該以滋陰降火、收斂汗液為主,方劑選擇當歸六黃湯加入糯稻根、浮小麥。
脾虛濕阻盜汗與邪阻半表半裡盜汗: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實證。脾虛濕阻盜汗多由於暴飲食生冷、酒精食物,或飲食不規律,損傷了脾胃功能,脾虛導致濕濁停滯,阻礙了氣機運行,導致盜汗經常出現,同時還伴有頭痛壓迫感,肢體疲倦,食慾減退,口腔黏膩,舌苔薄白黏膩,舌質淡,脈搏滑緩等症狀。治療應該以化濕和中,通暢氣機為主,方劑選擇藿樸夏苓湯去除杏仁、豬苓、淡豆豉和澤瀉,加入糯稻蘿蔔、茯苓、陳皮。
邪阻半表半裡盜汗多見於熱性疾病的初、中期。多因外邪侵入,表邪無法正常排解,經少陽經絡,堵塞在半表半裡的部位,想要排出卻無法達到,正邪相互抵抗,迫使體內津液往外排出,因此出現了目眩耳鳴、盜汗,同時還伴有寒熱交替,脇腋滿悶,口中苦澀,有嘔吐感,舌苔薄黃,脈搏有力且數。治療應該以和解少陽,方劑選擇小柴胡湯去除黨參、大棗,加入黃連、碧桃乾。
盜汗的辨證治療,正如《景嶽全書·汗證》所說:「盜汗......各有陰陽的表現,不能因為出現盜汗就一定是陰虛。」因此,在臨床上,需要明確區分盜汗的內因和外感時的不同性質。前者多為虛證,後者則多為實證,但大多數情況下是虛實夾雜,同時也涉及到氣虛和陰虛兩種病情。醫生應該注意辨證求因,並根據原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