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滋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滋陰
定義與概念
滋陰為中醫治法之一,屬「補法」範疇,指通過滋養陰液、調和陰陽,以改善陰虛證的治療方法。陰虛乃人體精、血、津液等陰液不足,導致虛熱內生,臟腑失潤,功能亢進的病理狀態。其核心在於「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即補充陰液以制約陽亢,恢復陰陽平衡。
陰虛證候特徵
陰虛證常見以下臨床表現:
- 形體消瘦:陰液虧虛,形體失養。
- 頭面症狀:頭暈耳鳴、唇赤顴紅、目乾澀。
- 虛熱內擾:潮熱盜汗、五心煩熱(手足心及胸中煩熱)、午後低熱。
- 神志與睡眠:虛煩失眠、多夢易驚。
- 臟腑特有症狀:
- 肺陰虛:乾咳少痰、咯血咽燥。
- 心陰虛:心悸健忘、舌瘡頻發。
- 肝陰虛:脅痛目澀、肢顫麻木。
- 腎陰虛:腰膝痠軟、遺精早泄。
- 舌脈象:舌質紅絳少苔,或舌面龜裂;脈細數或弦細。
常用滋陰方劑
中醫臨床依臟腑陰虛之不同,選用相應方劑:
- 六味地黃丸:補腎陰基礎方,主治腎陰虧虛之腰膝痠軟、盜汗遺精。
- 左歸丸:滋腎填精,用於真陰不足、精髓內虧之證。
- 一貫煎:滋養肝陰,舒達肝氣,治肝陰不足之脅痛吞酸。
- 沙參麥冬湯:潤肺養胃,針對肺胃陰傷之乾咳口渴。
- 天王補心丹:滋養心陰,安神定志,適用心陰虛所致失眠心悸。
常用滋陰藥物
滋陰藥多具甘寒或甘涼之性,歸經以肺、胃、肝、腎為主:
- 補肺胃陰: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百合。
- 養肝腎陰: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
- 滋陰潛陽:龜板、鱉甲,適用陰虛陽亢之眩暈耳鳴。
- 清虛熱:知母、黃柏,常配伍滋陰藥以退骨蒸潮熱。
理論延伸
- 與「補血」關係:精血同源,嚴重陰虛常兼血虛,如阿膠既補血又滋陰。
- 與「津液」關聯:熱病傷津易致陰虛,如生地黃既能涼血,又可生津滋陰。
- 五行相應:肺陰虛多用沙參(金),腎陰虛重用地黃(水),體現五行相生理論。
滋陰法不僅用於內科雜病,亦廣泛應用於溫病後期調養、婦科經帶胎產之陰血虧損,以及老年體虛之陰液耗傷,為中醫調理虛證的重要治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