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調元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對於脾胃虛弱、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 滲濕利水: 白朮具有滲濕利水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對於脾虛濕困、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因此,白朮在調元散中起到健脾益氣、滲濕利水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達到整體調和的作用。
調元散中包含陳皮,主要因其具以下兩項作用:
一、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之效。調元散多用於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等症,陳皮可理氣健脾,幫助消化,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二、 燥濕化痰: 陳皮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氣重、痰多咳嗽等症,陳皮可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調元散中可能加入其他化痰藥,而陳皮則可輔助其作用,提高藥效。
調元散中包含藿香,主要是為了其 芳香化濕、解暑闢穢 的功效。藿香氣味辛溫,入脾、胃經,能有效 消解暑濕、止嘔吐、解表散寒,對於因暑濕困脾、脾胃不和引發的諸症有顯著療效。
調元散常用於治療暑濕困脾、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藿香的加入,不僅能驅散暑濕、調理脾胃,更能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調元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調元散常用於脾胃濕熱、痰濁阻肺引起的咳嗽、嘔吐等症,半夏能有效去除痰濕,使肺氣通暢,症狀得以緩解。
-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胃氣,止嘔逆,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調元散在治療脾胃失調的過程中,常伴隨嘔吐等症,而半夏的降逆止嘔功效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調元散方中包含「伏龍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伏龍肝,即為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熱、平肝熄風、鎮靜安神之效。調元散乃用於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目赤、耳鳴、失眠等症,伏龍肝可清熱降火,平息肝風,故而列入方中。
- 滋陰潛陽,養肝明目: 伏龍肝亦有滋陰潛陽,養肝明目之功。調元散中往往還會配伍其他滋陰養肝之藥,如生地黃、麥冬等,與伏龍肝共同作用,達到陰陽平衡,肝腎同治的效果。
主治功效
調元散,補氣健脾、祛痰止嘔、鎮驚安神
調元散為中藥方劑,具有補氣健脾、祛痰止嘔、鎮驚安神之功效。主治小兒變蒸、脾虛不乳、吐乳多啼、欲發慢驚等症狀。
調元散組成及功效
白朮: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藿香: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
伏龍肝:鎮驚安神、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調元散藥方應用
調元散常適用於小兒變蒸、脾虛不乳、吐乳多啼、欲發慢驚等症狀。其中,小兒變蒸是指小兒體內有熱,容易出汗;脾虛不乳是指脾胃虛弱,不愛吃奶;吐乳多啼是指經常吐奶,哭鬧不止;欲發慢驚是指有發驚風的症狀。
調元散使用注意事項
調元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另外,調元散不宜與某些藥物同服,例如:烏頭、川烏、附子、甘草等。
總結
調元散為中藥方劑,具有補氣健脾、祛痰止嘔、鎮驚安神之功效,適用於小兒變蒸、脾虛不乳、吐乳多啼、欲發慢驚等症狀。服用時應遵從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潞參1錢,炒白朮1錢,陳皮3分,蔻米(研)3分,藿香3分,炒扁豆1錢,法半夏5分,炙草4分,伏龍肝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元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二。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陳皮1錢,厚朴(制)1錢,香附1錢,炙甘草5分,藿香5分。 主治:小兒變蒸,脾弱不乳,吐乳多啼。
調元散,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三。 組成:山藥2錢,茯苓2錢,橘紅2錢,人參2錢,白朮(炒)2錢,當歸(炒)2錢,甘草(炙)2錢,枸杞2錢,陳冬米3合。 主治:小兒胎怯。
調元散,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潞參1錢,炒白朮1錢,陳皮3分,蔻米(研)3分,藿香3分,炒扁豆1錢,法半夏5分,炙草4分,伏龍肝1錢。 主治:小兒變蒸,脾虛不乳,吐乳多啼,欲發慢驚。
調元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乾山藥(去黑皮)5錢,人參(去蘆)2錢半,白茯苓(去皮)2錢半,茯神(去皮木根)2錢半,白朮2錢半,白芍藥2錢半,熟乾地黃(酒洗)2錢半,當歸(酒洗)2錢半,黃耆(蜜水塗炙)2錢半,川芎3錢,甘草(炙)3錢,石菖蒲2錢。 主治:稟受元氣不足,顱囟開解,肌肉消瘦,腹大如腫,致語遲行遲,手足如癇,神色昏慢,齒生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