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嘔吐散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止嘔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止瀉止嘔的功效。在嘔吐散中,白朮主要發揮健脾和中、燥濕止嘔的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穀,胃主受納腐熟。嘔吐往往與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有關。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脾胃運化,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此外,白朮也能燥濕止嘔,對於因濕邪阻滯脾胃所致的嘔吐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嘔吐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止嘔止瀉: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嘔吐常伴隨脾胃濕熱,茯苓能健脾利濕,化解濕熱,從而止嘔止瀉。
2.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嘔吐散中常加入其他具有燥濕化痰、清熱解毒之效的藥物,茯苓可以協調藥性,避免燥性藥物過於傷陰,並增強藥物止嘔的功效,使療效更佳。
嘔吐散中包含半夏,主要是由於半夏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濕熱、痰濁壅盛所致的嘔吐,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和胃止嘔: 半夏性溫,能溫中散寒,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
因此,半夏在嘔吐散中,可以有效地針對多種原因引起的嘔吐症狀,起到降逆止嘔、和胃止嘔的功效。
嘔吐散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和胃,止嘔消食: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暑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濕熱內蘊、食積停滯所致的嘔吐,白扁豆能起到調理脾胃、消食化積、止嘔的作用。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白扁豆還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暑濕犯胃所引起的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之,白扁豆的加入,能夠協同方中其他藥物,有效緩解嘔吐症狀,達到調理脾胃、清熱解毒的效果。
「嘔吐散」方劑中使用「伏龍肝」,主要原因有二:
- 降逆止嘔:伏龍肝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熱邪犯胃、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伏龍肝可清熱降火,平息胃氣,達到止嘔的效果。
- 清熱解毒:伏龍肝亦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除體內積熱,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嘔吐,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嘔吐症狀。
總之,伏龍肝在「嘔吐散」中,主要發揮降逆止嘔、清熱解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嘔吐的目的。
主治功效
嘔吐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嘔吐散,方如其名,主治小兒嘔吐。其組成藥物皆為健脾和胃、溫中散寒之品,針對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之嘔吐,具有顯著療效。以下就其組成藥物及古籍記載,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方藥組成及功效分析:
白朮: 為君藥,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虛則運化失職,水濕停聚,寒邪易於入侵。白朮健脾益氣,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解決嘔吐的病因。燥濕利水則能去除體內寒濕,為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茯苓: 為臣藥,與白朮相輔相成,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茯苓能幫助白朮更好地去除體內水濕,同時兼具寧心安神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導致的心神不安、嘔吐頻作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半夏: 為佐藥,其功用為降逆止嘔,燥濕化痰。嘔吐本質上是胃氣上逆,半夏辛溫,能降逆氣,止嘔吐。燥濕化痰則能消除因寒濕停滯所致的痰濁,進一步緩解嘔吐症狀。
白扁豆: 為佐藥,補脾和中,消暑化濕。白扁豆與白朮、茯苓共同作用,加強健脾和胃之力,並能消暑化濕,消除暑濕之邪對脾胃的侵犯。
伏龍肝: 為使藥,清熱解毒,平肝鎮靜。古代文獻記載伏龍肝能清熱解毒,平肝鎮靜,利水消腫,此藥在方中,可能用量較少,主要起到協同其他藥物,輔助治療的作用。其平肝鎮靜作用,可能針對因肝氣不舒而導致的嘔吐。
二、治療原理分析:
嘔吐散的治療原理,在於溫中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方中藥物協同作用,從多個方面入手治療小兒嘔吐。
溫中散寒: 小兒脾胃嬌嫩,易受寒邪侵襲,導致脾胃虛寒,運化失職,寒邪客胃而致嘔吐。方中白朮、半夏等藥物,具有溫中散寒之效,能驅除寒邪,溫暖脾胃。
健脾益氣: 脾胃虛弱是導致嘔吐的重要原因之一。方中白朮、茯苓、白扁豆等藥物,均有健脾益氣之功,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減輕嘔吐症狀。
燥濕化痰: 寒濕內停,阻礙脾胃運化,亦可導致嘔吐。白朮、茯苓、半夏等藥物,能燥濕化痰,清除體內寒濕,暢通氣機,有利於止嘔。
降逆止嘔: 半夏為此方之要藥,其降逆止嘔之功,能直接針對嘔吐的症狀進行治療。
三、結合《本草便讀》觀點:
《本草便讀》中提到“冷滯能消嘔吐散”,與嘔吐散的功效相符。方中藥物,尤其蓽撥,具有溫中散寒、破滯氣、開鬱結、下氣除痰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寒邪、濕邪、氣滯等因素引起的嘔吐,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嘔吐散的治療原理。 文中提及蓽撥治療陽明濕火,而嘔吐散並未含此藥,說明兩者側重不同,嘔吐散更專注於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
總而言之,嘔吐散通過溫中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治療策略,有效地解決了小兒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問題,其藥物配伍精妙,功效顯著。 方中藥物協同作用,標本兼治,是治療小兒脾胃寒濕嘔吐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白朮1錢(炒),雲苓1錢,蔻米5分(研),法夏1錢,扁豆3錢(炒),制草5分,煨薑1片,伏龍肝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燥濕化痰,止嘔的功效,適用於小兒脾胃寒濕,生來面色青白,或秋涼冬寒之日,或春寒不時,或夏月天雨過多,以致氣虛寒邪入裏,或吃寒涼之物,以致脾胃受傷,多患嘔吐。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嘔吐散,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白朮1錢(炒),雲苓1錢,蔻米5分(研),法夏1錢,扁豆3錢(炒),制草5分,煨薑1片,伏龍肝1錢。 主治:小兒脾胃寒濕,生來面色青白,或秋涼冬寒之日,或春寒不時,或夏月天雨過多,以致氣虛寒邪入裏,或吃寒涼之物,以致脾胃受傷,多患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