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越莓

蔓越莓

  • 別名:蔓越橘、小紅莓
  • 藥品來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氣候較涼爽的溫帶地區酸性泥炭沼澤。美國是全球蔓越莓產量最高的地區,加拿大則位居第二,智利則為第三。在中國,黑龍江省撫遠市也有種植。
  • 道地藥材:美國, 加拿大, 智利
  • 生長環境:濕地, 沼澤地

最後更新日:2025-04-22

蔓越莓的傳統功效


1. 利尿通淋

從傳統角度來看,蔓越莓性味偏酸、甘,微寒,歸腎與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促進排尿的作用,尤其適用於改善下焦濕熱引起的小便不利或淋濁症狀。

現代研究發現,蔓越莓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如奎寧酸、蘋果酸)與多酚類物質,能刺激腎臟過濾功能,增加尿液排出量,從而達到「利尿」效果。此外,其獨特的A型原花青素(PACs)成分可抑制細菌附著於泌尿道上皮細胞,減少感染風險,間接幫助「通淋」,緩解尿路刺激或不適感。

在實際應用上,蔓越莓常以果汁或乾果形式服用,其天然成分既能溫和調節水分代謝,又不易造成體內電解質失衡。對於輕度水腫或排尿不暢者,適量攝取有助於維持泌尿道健康,符合中醫「清熱不傷正」的調理原則。

2. 滋補肝腎

中醫理論中,肝主疏泄,腎主藏精,而蔓越莓的酸甘特性有助於滋養陰液,適合因熬夜、壓力或過度勞累導致的肝腎陰虛,如眼睛乾澀、腰膝酸軟等症狀。現代研究也發現,蔓越莓中的原花青素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代謝廢物排除,對腎臟的濾過功能有一定輔助效果。

3. 收斂固澀

所謂「收澂固澀」,是指藥物能減少異常分泌或流失,例如頻尿、腹瀉或女性白帶過多等。蔓越莓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如奎寧酸、檸檬酸)和原花青素,這些成分能調節泌尿道的酸鹼環境,抑制細菌依附,間接改善輕微滲漏或分泌物過多的狀況。此外,其酸性特質也能微微收斂腸道,緩解輕度腹瀉。

現代研究亦發現,蔓越莓的抗黏附作用能輔助維持泌尿道健康,這與中醫「固澀下焦」的概念不謀而合。雖然其效果較傳統中藥如金櫻子、芡實溫和,但作為日常飲食調養,仍不失為一種天然的輔助選擇。

4. 健脾開胃

蔓越莓味酸而甘,性涼。在中醫理論中,「酸甘化陰」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夠收斂津液,防止其過度流失;甘味則能補益脾氣,滋養陰液,緩解酸味的過於收斂之性。蔓越莓的酸甘之味,既能生津止渴,亦可濡養脾胃之陰,對於因陰液不足導致的食慾不振、口乾舌燥等症狀,或可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此外,蔓越莓的酸澀之性,亦可發揮其「固脫」之效。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若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則可能導致清陽不升,出現腹瀉等症狀。蔓越莓的收澀之性,有助於固澀止瀉,對於脾虛濕盛引起的輕微泄瀉,或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5. 活血化瘀

  • 酸味與收斂作用: 蔓越莓味酸,中醫認為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雖然這看似與活血化瘀的「疏通」作用相反,但適度的收斂可能通過增強血管壁的彈性,間接促進血液循環的穩定性。同時,酸味入肝經,而肝主疏泄,與血液的運行息息相關。
  • 紅色與血液的聯繫: 蔓越莓呈現鮮豔的紅色,在中醫五行學說中,紅色與心、血相關聯。雖然這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但可以引導我們思考其對血液系統的潛在影響。
  • 抗氧化與抗炎作用的潛在聯繫: 瘀血的形成往往伴隨著局部炎症反應和氧化應激。蔓越莓中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可能有助於清除自由基,減輕炎症反應,從而為血液的正常運行創造更良好的環境,間接起到輔助活血的作用。
  • 改善血管功能的潛在作用: 現代研究指出,蔓越莓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對血管內皮細胞具有保護作用,有助於維持血管的彈性和通暢性。這與中醫強調「血脈通利」的觀點相符,健康的血管是血液順暢運行的基礎。

6. 生津止渴

中醫認為,人體津液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包括口水、胃液、腸液等。津液的充足與否,直接關係到身體的濡潤與臟腑功能的正常運作。當體內津液虧乏時,便會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不適、大便乾結等症狀,即所謂的「傷津」或「津虧」。

蔓越莓的 酸味 是其發揮生津止渴作用的關鍵。《黃帝內經》有云:「酸甘化陰」,意指酸味與甘味的食物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的功效。蔓越莓雖以酸味為主,但其酸中帶有的微甜,恰好符合「酸甘化陰」的理論。這種酸甘之味能夠刺激口腔唾液的分泌,進而濡潤咽喉,緩解口乾的症狀。同時,酸味亦能斂津,有助於減少津液的過度流失。

其次,蔓越莓的 微寒性 亦輔助其生津止渴之效。中醫認為,熱邪容易耗傷津液,導致口渴等症狀。微寒之性的蔓越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清熱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的燥熱,從而減輕因熱邪所致的津液虧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蔓越莓的寒性較弱,其清熱作用相對溫和,更偏向於通過生津來緩解口渴。

此外,中醫講究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經。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亦與津液的代謝有關。適量食用酸味的蔓越莓,有助於肝氣的疏暢,間接促進體內津液的生成與輸布。

7. 清熱解毒

從傳統醫學角度來看,蔓越莓性偏涼,能清熱降火,尤其適合因燥熱或毒素積累導致的不適,如口腔潰瘍、喉嚨腫痛或小便赤黃。其高含量的維生素C可增強免疫系統,加速代謝體內熱毒;而獨特的A型原花青素(PACs)能抑制細菌附著於泌尿道上皮細胞,預防尿道感染,間接幫助身體「解毒」,減少發炎反應。

現代研究也支持蔓越莓的抗炎作用,其抗氧化成分可中和自由基,減輕氧化壓力對肝臟的損害,輔助肝臟排毒功能。此外,蔓越莓中的奎寧酸經代謝後有助酸化尿液,進一步抑制細菌滋生,緩解泌尿道不適,這種「天然抗生素」特性正符合清熱解毒的調理原則。

蔓越莓的現代功效


1.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近年來研究發現其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活性成分與抗氧化作用。

首先,蔓越莓含有高量的多酚類物質,如花青素、原花青素等,這些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減緩氧化壓力對血管內皮的損傷,從而降低動脈硬化的風險。此外,蔓越莓中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進一步保護心血管健康。

研究亦指出,蔓越莓具有抗發炎特性,能降低血管發炎反應,改善血液循環。其含有的有機酸與纖維成分還能調節血脂,減少三酸甘油脂的堆積,間接降低高血壓與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2. 抗氧化

現代研究發現,蔓越莓富含多酚類化合物,如花青素、原花青素和黃酮類物質,這些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緩氧化壓力對細胞的損傷,從而降低慢性疾病風險。

自由基是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不穩定分子,過量累積會引發細胞氧化,加速衰老並誘發炎症。蔓越莓中的抗氧化成分能中和這些有害分子,保護細胞膜、蛋白質和DNA免受破壞。此外,研究指出,蔓越莓的原花青素具有特殊的結構,能更緊密地與自由基結合,抗氧化能力甚至優於維生素C和E。

蔓越莓的抗氧化作用不僅有助於延緩衰老,還能改善心血管健康,減少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蔓越莓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蔓越莓可以直接食用,但因其味道較酸,常被用於製作果汁、蜜餞、果醬等。蔓越莓醬是美國感恩節的傳統配料,也常用於搭配烘焙糕點,如鬆餅、瑪芬、烤餅、蛋糕和麵包。作為飲料的果汁通常會加水稀釋,並加入糖或蘋果汁以增加甜度。目前沒有明確的建議每日攝取量,一般建議適量食用即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蔓越莓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食物,但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如腹瀉。由於蔓越莓可能影響某些藥物的代謝,例如華法林等抗凝血劑,因此正在服用相關藥物的人在食用蔓越莓產品前應諮詢醫生或藥師。此外,蔓越莓的酸性可能對牙齒琺瑯質造成影響,建議食用後漱口。

蔓越莓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氣喘肺炎疼痛白喉咳嗽肺癌胃癌排尿後有殘尿感白帶月經不調女陰搔癢盆腔炎尿道炎膀胱炎卵巢炎女外陰痛子宮發炎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