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洗心散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養心安神: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心安神之功效。洗心散為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氣短等症的方劑,當歸能改善心血循環,滋養心神,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補血益氣,調和氣血:當歸亦具補血益氣之效,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慌等症狀。洗心散常用於心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氣血運行,配合其他藥材,共奏功效。
洗心散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洗心散主治心火亢盛,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等症狀,而生地黃可有效清熱降火,改善心神不寧,使心火得到平息。
- 滋陰潤燥: 心火亢盛常伴有陰虛內熱,表現為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充心陰,改善陰虛內熱,使心火得到滋養,恢復心神安定狀態。
綜上所述,生地黃在洗心散方劑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寧等症狀。
洗心散方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 利水通淋:木通性寒,入膀胱經,可利水通淋,對於心火熾盛、心煩不寐、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清熱利水、通利小便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煩失眠的症狀。
- 清熱解毒:木通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泄心火,對於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洗心散中加入木通,主要為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緩解心火熾盛、心煩失眠等症狀。
洗心散方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心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經,具有清心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洗心散主要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神志不安、心煩失眠、口燥咽乾等症狀,而黃連的清心瀉火作用,可有效抑制心火過旺,達到安神定志、清熱解暑的效果。
2. 抑制邪熱: 洗心散多用於治療由熱邪所致的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等症,而黃連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有效抑制邪熱的蔓延,減輕其對人體的傷害。同時,黃連還能解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病症,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洗心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之功效,能疏散風寒,通利鼻竅。洗心散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等症,而心悸、失眠多因心神不安、氣血不暢所致,麻黃宣肺解表,可使氣機流通,心神安定,從而緩解心悸失眠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 麻黃能發汗,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改善心臟供血,減輕心臟負擔。洗心散中其他藥材如龍眼肉、酸棗仁等,也具有養心安神、益氣補血的功效,與麻黃配合,可協同作用,達到心血兩補的效果。
洗心散方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洗心散主治心火亢盛,熱毒內蘊所致的煩躁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大黃能清泄心火,解毒散瘀,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通腑泄熱: 大黃能通便瀉熱,清除腸道積熱,減少熱毒上攻心神。洗心散中加入大黃,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清熱解毒、通腑瀉熱、涼血止血的作用,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洗心散方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洗心散多用於治療心火上炎、頭暈目眩、口舌生瘡等症,薄荷可清熱解毒,疏散上焦鬱熱,改善頭目昏脹,達到清心降火之效。
二、 芳香開竅,醒神止痛:薄荷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對於心火上炎所致的頭痛、頭昏、失眠等症狀,薄荷可通過芳香開竅,醒腦提神,緩解頭部不適,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心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洗心散主治「口舌生瘡」,此症多因心經鬱熱或外感風邪,內鬱化火,上熏口舌所致。臨床表現為口腔黏膜或舌面生瘡,紅腫疼痛,甚則潰爛,可能伴隨煩熱、口渴、小便短赤等熱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黃(煨)
-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 作用:瀉火解毒、通腑泄熱。煨後減其峻下之力,轉以清泄心胃鬱熱為主,使火邪從腸道而下。
荊芥穗
-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
- 作用:疏風散邪、宣透鬱熱。其性輕揚,能散頭面風熱,助大黃宣散上焦火鬱,達「火鬱發之」之效。
麻黃(去根不去節)
-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 作用:發汗解表、宣通氣機。留節用可緩其發汗之力,偏重開泄腠理,助邪外透,協荊芥穗疏散風熱,暢達表裡氣機。
甘草(生用)
-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作用: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且能調和諸藥,防大黃、麻黃過峻傷正。
配伍邏輯
- 清泄與宣透並行:大黃瀉火通腑,直折心胃實熱;荊芥穗、麻黃辛散透邪,使內鬱之熱從表而解。此為「表裡分消」之法,既防熱邪內結,又免過寒涼遏邪。
- 寒溫互制:大黃之寒得麻黃、荊芥之溫,不致冰伏火邪;麻黃之溫受大黃之制,不至助熱化火。
- 標本兼顧:口舌生瘡為「標」,心胃鬱熱為「本」。本方通過清熱、散風、通腑,既治局部瘡瘍,又調整體氣機。
治療原理
「洗心」之名,喻其清心瀉火之功。方中四藥協同,達成以下機理:
- 瀉火解毒:大黃導熱下行,甘草清解局部瘡毒。
- 疏風散鬱:荊芥穗、麻黃開泄腠理,使熱邪外透。
- 氣機通暢:表裡氣機得宣,熱無所附,口舌瘡瘍自癒。
此方體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思維,結合通腑、發散、清解三法,針對「內熱外鬱」之病機,展現古代方劑配伍之巧妙。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煨),荊芥穗1兩半,甘草半兩(生),麻黃1兩(去根不去節)。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或1字,蜜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洗心散性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虛寒體質、脾胃虛弱、孕婦等人群,不宜服用洗心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洗心散,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當歸、生地黃、木通、黃連、麻黃、大黃、薄荷葉各等分。 主治:口舌生瘡。
洗心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四引朱氏方。 組成:生地黃、枯黃芩、麥冬、歸尾、知母、薄荷葉、甘草。 主治:心經有熱,口舌生瘡。
洗心散,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白朮、甘草、當歸、荊芥、生地、大黃、麻黃、赤芍、薄荷葉、生薑。 主治:小兒鵝口及口瘡。
洗心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四引《麻科秘本》。 組成:當歸、生地黃、木通、黃連、大黃、薄荷葉、麻黃茸各等分。 主治:口舌生瘡。
洗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 組成:甘草1錢(生),麥門冬1分半(洗淨),皂角半兩(入沙糖塗酥炙後于盆下蓋,良久出火毒方用)。 主治:小兒乳食傷心,壯熱,喘息不調,咳逆多睡。
洗心散, 出處:《局方》卷六。 組成:白朮1兩半,麻黃(和節)6兩,當歸(去苗洗)6兩,荊芥穗6兩,芍藥6兩,甘草(爁)6兩,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6兩。 主治:風壅壯熱,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節煩疼,熱氣上衝,口苦唇焦,咽喉腫痛,痰涎壅滯,涕唾稠粘,心神煩躁,眼澀睛疼;及寒壅不調,鼻塞身重,咽乾多渴,五心煩熱,小便赤澀,大便秘滯,並宜服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