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導赤散

竹葉導赤散

ZHU YE DAO C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5%
肺經 13%
胃經 10%
小腸經 7%
脾經 7%
膽經 7%
大腸經 7%
三焦經 5%
腎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葉導赤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竹葉導赤散主要針對熱邪入血,引起心煩不寐、口渴咽乾、小便赤澀等症狀,生地黃可有效清熱涼血,緩解這些症狀。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可滋陰生津,有助於緩解熱邪灼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同時,生地黃還能滋陰養心,緩解心煩不寐。

總之,生地黃的加入,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生津,與竹葉導赤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生津的功效。

竹葉導赤散方中使用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利濕: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竹葉導赤散主治熱毒壅盛、血分有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赤澀、淋瀝澀痛等症,木通的清熱利濕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通利水道: 木通善於通利水道,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熱毒及濕邪排出體外,促進小便通暢,進而達到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目的。

因此,木通在竹葉導赤散方中起到清熱利濕、通利水道的作用,有助於達到治療目的。

竹葉導赤散中包含連翹,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能清熱解毒,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

竹葉導赤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連翹的清熱解毒之功,正好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達到治療目的。

竹葉導赤散方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竹葉導赤散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症見發熱、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而大黃可有效清熱瀉火,降低體內熱毒,緩解症狀。
  2. 通腑泄熱: 大黃兼具通便之效,可促進腸道蠕動,將體內積熱排出,達到瀉熱通便的目的。竹葉導赤散中配伍竹葉、生地、丹皮等清熱涼血藥物,與大黃配合,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並促進排泄,達到治療效果。

竹葉導赤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方中因熱毒熾盛,耗傷陰血,梔子可清泄心、肺、胃之熱,並可涼血止血,與竹葉、生地等藥物相配合,起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
  2. 緩解燥熱:梔子性寒,可緩解熱毒所致的燥熱症狀,如口渴、咽痛、小便赤澀等。與竹葉、淡竹葉等藥物相配合,可清熱利濕,緩解熱毒所致的口乾舌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

竹葉導赤散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用以治療熱毒熾盛,心火亢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止血的作用,能有效降低體溫,清熱解毒,並可抑制細菌生長。其在竹葉導赤散中,可與竹葉、生地黃等藥材協同作用,起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幫助患者解除熱毒,恢復健康。

竹葉導赤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解毒涼血: 黃連味苦寒,性燥,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效。竹葉導赤散主治血熱妄行,心煩不寧,口渴便祕等症,黃連可清心熱、降肝火,並可解毒涼血,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解毒止血的效果。
  2. 抑制邪熱上炎,保護心脈: 血熱妄行易導致心脈瘀阻,引起心煩不安、口渴便祕等症狀。黃連能抑制邪熱上炎,保護心脈,防止熱邪傷及心陰,進一步減輕心煩、口渴等症狀,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竹葉導赤散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竹葉導赤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如高熱、口渴、煩躁等症狀,薄荷可清熱解毒,緩解熱證。
  2. 疏散風熱: 薄荷能疏散風熱,使熱氣散發,配合竹葉、生地等清熱涼血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使治療效果更佳。

總之,薄荷在竹葉導赤散中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效治療熱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葉導赤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君火鬱爲疫」,其病機核心在於心與小腸之火亢盛,化爲疫熱之邪。臨床表現涵蓋:

  1. 熱迫血分:如斑疹(皮下出血)、淋證(熱結小便不利)、吐衄血(上竅出血)。
  2. 火擾神明:錯語(譫妄)、不眠、狂躁,因心主神明,火熾則神亂。
  3. 三焦熱熾:煩嘔(胃熱上逆)、一切火邪(泛指實熱充斥)。

此症屬氣血兩燔,既有血分熱毒(斑、衄),又有氣分熾熱(煩嘔、狂躁),與溫病學中「火毒鬱發」之證相符。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導赤散」(生地、木通)為基礎,合清熱解毒、瀉火通腑之品,可分三層次解析:

  1. 清心導赤,引熱下行

    • 生地涼血滋陰,防火熱傷陰。
    • 木通通利小腸,導心火從小便出(體現「心移熱於小腸」之治)。
  2. 瀉火解毒,直折亢陽

    • 黃連、黃芩、梔子(黃連解毒湯主藥)清上中下三焦之火:
      • 黃連瀉心胃火,黃芩清肺膽熱,梔子通泄三焦鬱火。
    • 連翹清熱散結,專解膈上熱毒,兼散疫癘之邪。
  3. 通腑泄熱,透發鬱火

    • 大黃瀉陽明腑實,使熱毒從大便外達,符合「鬱火宜發」之則。
    • 薄荷輕清透表,疏解火鬱之勢,防邪熱內閉。

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既清心火(治本),又通腑、利溲、透表(治標)。
  • 氣血兩清:生地涼血,配伍氣分藥(如黃芩、梔子)雙向調節。
  • 升降並用:薄荷升散鬱火,大黃降泄熱結,恢復氣機平衡。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針對「火鬱化疫」之病機,遵循「火鬱發之」原則,透過瀉火、通利、透散三法,使鬱熱從二便、腠理分消,心火得降則神自安,小腸熱清則斑淋自除,實為治火毒疫熱之峻劑。

傳統服藥法


生地2錢,木通1錢,連翹1錢(去膈),大黃1錢,梔子1錢,黃芩1錢,黃連8分,薄荷8分。
水煎,研化五瘟丹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君火鬱爲疫,乃心與小腸受病,以致斑淋,吐衄血,錯語不眠,狂躁煩嘔,一切火邪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睡眠障礙小便疼痛牙齦出血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竹葉導赤散, 出處:《松峰說疫》卷三。 組成:生地2錢,木通1錢,連翹1錢(去膈),大黃1錢,梔子1錢,黃芩1錢,黃連8分,薄荷8分。 主治:君火鬱爲疫,乃心與小腸受病,以致斑淋,吐衄血,錯語不眠,狂躁煩嘔,一切火邪等症。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