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圓明膏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柴胡性微寒,味苦,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之功效。圓明膏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柴胡的疏肝解鬱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機疏通,改善肝脾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 清熱解毒:柴胡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清泄肝火,緩解炎症反應。圓明膏中可能加入其他清熱解毒藥材,柴胡可與之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功效,達到治療效果。
圓明膏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束肺、咳嗽氣喘等症狀,麻黃能通過散寒解表,促進肺氣宣降,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發汗解表,通鼻竅:麻黃還具有發汗解表、通鼻竅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狀,麻黃能通過發汗解表,驅散風寒,通暢鼻竅,達到緩解感冒症狀的效果。
因此,圓明膏中加入麻黃,旨在發揮其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發汗解表、通鼻竅等功效,以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
圓明膏中含有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圓明膏常用於治療血虛、血瘀、經期不調、痛經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改善這些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 活血化瘀: 圓明膏的組成中常包含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而當歸也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幫助消散瘀血,進一步提升藥效。
圓明膏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能清熱涼血,對於因熱毒熾盛而導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滋陰養血: 生地黃性滋潤,能滋陰養血,對於陰虛血燥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失眠多夢、心煩不安等症狀有改善效果。
因此,生地黃在圓明膏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熾盛、陰虛血燥等病症。
圓明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效。圓明膏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內陷臟腑所致的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牙痛等症,而黃連的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作用能有效控制病情,促進傷口癒合。
- 抑菌抗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有效成分,具有抑菌抗炎作用。圓明膏中加入黃連,有助於抑制病原菌感染,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圓明膏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圓明膏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可能存在偏激或相剋的情況,加入甘草可以調和各藥材的藥性,使之相輔相成,發揮最佳療效。
2. 增強藥效: 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可以增強補氣固表之功;與桂枝搭配,可以增強溫經散寒之功。在圓明膏中,甘草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作用,發揮更大的療效。
圓明膏中加入訶子,主要源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其含有豐富的單寧酸,能與腸道內的蛋白質結合形成沉澱物,減少腸道蠕動,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訶子還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腹瀉伴隨的發熱、腹痛等症狀,與圓明膏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圓明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圓明膏主治「勞心過度、飲食失節而致內障生翳,及瞳子散大」,其核心病機為:
- 勞心過度——思慮傷脾,心火上炎,耗傷陰血,進而影響肝腎陰精上濡於目。
- 飲食失節——脾胃受損,升降失司,清陽不升則目失所養,濁陰不降則鬱熱上蒸。
此二因交織,可致 虛火夾雜、氣血失調、肝腎陰虧,最終引發以下眼疾:
- 內障生翳——翳膜遮睛,多因陰虛火灼,或氣血瘀滯,睛珠失養而成。
- 瞳子散大——瞳孔散漫不收,古典醫籍多責之肝腎陰虛、相火妄動,或中氣下陷不固。
此方功效著眼於 清熱養陰、疏肝理氣、固澀瞳神,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解鬱熱,疏達氣機
- 柴胡(5錢):疏肝解鬱,升舉清陽。肝開竅於目,肝氣鬱滯化火可致目赤翳障,柴胡能透達少陽之鬱,導熱外解。
- 麻黃(5錢,去節):雖為辛溫解表藥,此處用量輕且去節緩其峻性,配合柴胡宣通目絡滯氣。《眼科錦囊》載麻黃可「散目中之風鬱」,促進氣血上榮於目。
2. 滋陰養血,潤目固本
- 生地黃(半兩):滋腎陰、涼血熱,針對陰虛內熱所致瞳神散大。《秘傳眼科龍木論》強調生地「涼血益陰,為目疾要藥」。
- 當歸身(3錢):補血和血,助生地養陰潤燥,目得血而能視。
3. 瀉火解毒,直折其熱
- 黃連(5錢):苦寒清心胃之火,瀉有餘之實熱。心火亢盛可上炎於目,黃連能降火以護瞳神。
- 甘草(2錢):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並制黃連苦寒傷胃。
4. 斂澀固瞳,防散大之弊
- 訶子皮(2錢,煨):酸澀收斂,煨用增強固澀之性。既防柴胡、麻黃升散太過,又直接收攝散大之瞳孔,契合「瞳神散大」主症。
方劑配伍特點
- 升降並用:柴胡、麻黃升散透邪,生地、訶子降斂固澀,調暢目絡氣機。
- 清補兼施:黃連瀉火,當歸、生地滋養,治標不忘本。
- 點眼外用法:製為膏劑直接作用於眼部,避免內服傷中,尤適宜於局部翳障。
推論方義針對之病理
此方推測針對 肝鬱化火、陰虛血少兼風熱上擾 之眼疾:
- 肝鬱火炎(柴胡、黃連)→ 目赤生翳。
- 陰血不足(當歸、生地)→ 瞳神失養而散大。
- 風熱鬱滯(麻黃)→ 睛翳蒙蔽。
訶子為畫龍點睛之藥,既斂火又能固瞳,防諸藥升散之偏,體現「治目疾需調暢與固攝並重」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柴胡5錢,麻黃(微搗)5錢(去節),當歸身3錢,生地黃半兩,黃連5錢,甘草2錢,訶子皮2錢(濕紙裹,煨)。
先以水二碗,熬麻黃至一碗,掠去沫,外六味各(口父)咀,如豆大,篩去末,稱畢,入在內同熬,滴入水中不散,入去沫,蜜少許再熬動。
如常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功能損害。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圓明膏,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五。 組成:柴胡5錢,麻黃(微搗)5錢(去節),當歸身3錢,生地黃半兩,黃連5錢,甘草2錢,訶子皮2錢(濕紙裹,煨)。 主治:勞心過度、飲食失節而致內障生翳,及瞳子散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