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拈痛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拈痛散主要針對肝鬱氣滯所致的疼痛,柴胡能疏解肝氣鬱結,使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拈痛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芍等,也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作用,柴胡與之配合,相輔相成,能更好地發揮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拈痛散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天花粉味甘、苦,性寒,入肺、胃、膀胱經。其性寒涼,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疼痛,如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牙痛等,均具良好療效。同時,天花粉亦能利尿排毒,有助於改善因濕熱鬱結所致的疼痛。
因此,在拈痛散中加入天花粉,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拈痛散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有顯著的療效。
- 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養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氣血不足、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當歸能起到滋補調養的作用,從而改善疼痛。
因此,拈痛散中加入當歸,可以發揮其活血止痛、補血養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疼痛的目標。
拈痛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血熱妄行所致的疼痛,黃芩能清熱涼血,解毒止痛,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 抑菌抗炎: 黃芩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緩解疼痛。
總之,黃芩在拈痛散中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抑菌抗炎的作用,是治療疼痛的重要藥材之一。
拈痛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瘀滯所導致的疼痛。
-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對於因陰虛火旺而導致的疼痛,也有很好的緩解效果。其滋養陰液,可以抑制體內熱邪的產生,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拈痛散中起著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
拈痛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藥性: 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材的峻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導致副作用。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解毒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能協同增強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總而言之,甘草在拈痛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拈痛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兩額角痛、目睛痛、時見黑花、目赤腫痛、脈弦,欲作內障」,其病因與「饑飽勞役」相關。此證屬肝膽鬱熱上攻頭目,兼陰血不足所致:
- 額角痛、目睛痛:少陽膽經循行過頭側,肝開竅於目,脈弦為肝膽病脈,反映氣機鬱滯化熱,上擾清竅。
- 目赤腫痛、黑花:肝血虛而生內熱,熱灼絡脈則目赤;陰血不能濡養目睛,故見黑花飄移,甚則可能發展為內障。
- 饑飽勞役誘因:長期飲食失調(饑飽)與過勞(勞役)耗傷肝血,促使肝鬱化火,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解析
- 柴胡(1兩半):疏解少陽鬱熱,為頭側額角疼痛的引經藥,兼調暢肝氣。
- 黃芩(4兩,分製):
- 生用清上焦實火,酒製引藥入血分。兩者合用,清肝膽鬱火,防其化風上攻目竅。
- 瓜蔞根(天花粉,2兩):清熱生津,緩解燥熱傷陰之目乾赤痛。
- 生地黃(1兩):滋陰涼血,養肝體以制肝用,治陰虛血熱之黑花。
- 當歸(1兩):補血活血,與生地黃共養肝血,潤目絡而止痛。
- 炙甘草(7錢半):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助柴胡升發陽氣,兼顧脾胃。
- 加減法(茯苓、澤瀉):小便不利時,導熱下行,防濕熱互結。
2. 方義推演
本方以「清肝膽鬱熱為主,滋陰養血為輔」,乃疏養並行之劑:
- 清熱透邪:柴胡、黃芩和解少陽,直折肝火。
- 滋陰緩急:生地、當歸、天花粉潤燥養血,標本兼顧。
- 通利輔助:茯苓、澤瀉(必要時)引熱從小便出,防熱鬱濕滯。
3. 治療機轉
通過疏肝解鬱、清熱滋陰,使肝血得養、鬱火得散,則頭目疼痛自止,黑花消退,阻斷內障發展之勢。全方契合「肝體陰用陽」特性,針對虛實錯雜之目疾痛證。
傳統服藥法
柴胡1兩半,炙甘草7錢半,瓜蔞根2兩,當歸1兩,黃芩4兩(一半銼,炒火色,一半酒濕過,曬乾),生地黃1兩。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各半兩。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1個,臨臥熱服。
(《醫統》卷六十一)。方中當歸用量原缺,據《奇效良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拈痛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五。 組成:玄胡索1兩,當歸半兩,桂心半兩。 主治:婦人血氣痛。
拈痛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五靈脂(别研)、高良薑(炒)各等分。 主治:男婦心腹痛疼不可忍者。
拈痛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蒲黃1錢,靈脂(各炒)1錢,官桂1錢,雄黃1錢,甘草1錢。 主治:血崩,心腹刺痛。
拈痛散, 出處:《外科百效》卷四。 組成:防風、荊芥、連翹、皂角、麻黃、生地、熟地、牙消。 主治:楊梅瘡結毒,潰爛見骨,起泡疼痛,行步艱難者。
拈痛散, 出處:《醫方簡義》卷六。 組成:丹參3錢,赤小豆2錢(杵),東洋參5分,煨天麻1錢,降香5分,當歸3錢,麥牙2錢。 主治:心腹痛,頭痛。
拈痛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柴胡1兩半,炙甘草7錢半,瓜蔞根2兩,當歸1兩,黃芩4兩(一半銼,炒火色,一半酒濕過,曬乾),生地黃1兩。 主治:兩額角痛,目睛痛,時見黑花,及目赤腫痛,脈弦,欲作內障,得之於饑飽勞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