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性苦、寒。主治清心除煩、心經有熱、鬱熱不減的胸膈煩悶證、清濕熱、通泄三焦之實熱火毒。用於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連翹性苦、微寒。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用於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薄荷性味辛、涼。主升浮、既可疏散上焦風熱、又可疏理肝氣,用於疏風散熱、疏肝解鬱。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木通性苦、寒。主治瀉火行水、通利血脈。治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婦女經閉、乳汁不通。
天花粉性味甘微、苦寒。主治清熱生津、養陰、用於熱病津傷口渴、可消腫排膿、常用於癰疽、瘡瘍證、消渴多飲。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主治辛散苦泄、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更可泄火清熱、用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及熱毒瘡瘍證。
滋陰潤燥湯, 出處:《內經拾遺》卷一。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桃仁、紅花、陳皮、甘草。 主治:滋陰養血潤燥。主治:噎膈。隔塞不通,食飲不下。
滋陰潤燥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山梔、黃芩、連翹、荊芥、薄荷、桔梗、花粉、前胡、當歸、木通、鼠粘子。 主治:痘疹誤服熱藥,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眼赤腫痛。
滋陰潤燥湯,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山梔仁、黃連、連翹、荊芥、薄荷、赤芍藥、生地黃、當歸、木通、天花粉、鼠粘子。 主治:誤服辛熱之藥,致熱衝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
滋陰潤燥湯, 出處:《古今名方》。 組成:生地15g,枸杞子15g,麥冬12g,沙參12g,山楂肉12g,阿膠10g,人參3g,甘草6g。 主治:益氣養陰,生津潤燥。主治:鼻咽癌等腫瘤病人作放射治療後,出現口乾咽燥,津枯膚燥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