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解毒化痰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犀角,古稱為「獨角獸之靈」,據《本草綱目》記載,其性寒味甘,能清心涼血、解熱毒,是處理高熱、斑疹、狂躁等症狀的良藥。然而,現代由於犀牛瀕臨絕種,犀角已成為嚴格管制物質,中醫界多已轉而使用替代品如水牛角或人工合成材料。方中犀角與黃芩、梔子、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材相配,增強清熱之力;另配伍桔梗、貝母等化痰藥,使全方兼顧解毒與化痰雙重功效,適用於熱毒壅盛、痰多咳嗽等病證。現代應用時,應遵循法律規定,選用合法且環保的替代品,以確保生態平衡與藥效並重。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可緩解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其他藥物可能造成的熱毒,防止燥熱傷陰。
二、 解毒消腫: 牡丹皮能解熱毒,並具有消腫止痛之功。在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可輔助犀角清熱解毒,減輕痰火所致的炎症反應,促進病症消退。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連翹,主要是由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方中犀角清熱解毒力強,但偏於涼寒,而連翹則能輔助犀角清熱解毒,且性稍溫和,避免過於寒涼傷正氣。同時,連翹對於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目的。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犀角解毒化痰湯旨在治療熱毒壅肺、痰熱互結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川貝母可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與犀角等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潤肺止咳: 川貝母具有一定的潤肺功效,可以滋潤肺燥,緩解咳嗽。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川貝母,可以緩解熱毒對肺部的傷害,同時滋潤肺部,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犀角解毒化痰湯主治熱毒壅肺,痰熱互結,症見高熱、咳嗽、痰黃黏稠等。天花粉可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配合犀角等藥物,更能有效清除肺熱,化解痰飲。
- 利咽開音,消腫散結: 天花粉還具有利咽開音、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熱毒壅肺導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天花粉能起到緩解作用,促進聲音恢復。同時,天花粉也能配合其他藥物,消散肺部腫塊,改善呼吸道症狀。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對於因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開竅醒神,利咽止痛: 薄荷有開竅醒神,利咽止痛之效,可改善因風熱上擾所致的頭昏腦脹、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薄荷在犀角解毒化痰湯中,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開竅醒神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治療風熱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咽喉腫痛等症狀。
犀角解毒化痰湯方中加入紫草,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
紫草味甘、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犀角解毒化痰湯主治熱毒壅盛、痰熱內阻所致的各種熱性病症,例如發熱、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紫草能清熱解毒,散熱涼血,可有效緩解熱毒對肺部的損傷,並抑制痰熱在體內蔓延。此外,紫草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部血液供應,從而加速痰液的排出。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方劑中包含多種辛烈之藥,如犀角、石膏等,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辛烈之藥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出現藥物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益氣補虛等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解毒化痰的療效。例如,甘草與石膏配合,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與犀角配合,可以更好地化痰止咳。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促進藥物吸收: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 補血養血,增強體質:犀角解毒化痰湯主要針對熱毒攻肺、痰熱壅盛等症狀,而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增強患者體質,有利於抵抗病邪,促進機體康復。
總之,當歸的加入能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化痰、止痛等病症。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犀角清熱解毒,共同抵禦外邪入侵。
- 化痰止咳:牛蒡子能宣肺化痰,散風止咳,與方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效化解痰液,緩解咳嗽等症狀。
牛蒡子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可加強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效,達到治療目的。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赤芍味苦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肺、痰熱互結所致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而赤芍能夠清熱解毒,降低肺部的熱毒,同時活血化瘀,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環,有利於痰液的排出。
- 配伍增效:赤芍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犀角、牛黃等具有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赤芍的清熱涼血作用能夠更好地配合犀角、牛黃的解毒功效,而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則能夠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從而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解毒消腫之功效。犀角解毒化痰湯主治熱毒蘊肺,痰熱壅盛,故以生地黃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緩解熱毒對肺部的傷害,促進痰液排出。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熱毒引起的津液虧損,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咳嗽痰粘等症狀,使患者肺部得到滋養,增強抵抗力。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方中犀角解毒,而黃連可輔助其清熱解毒,並針對熱毒蘊結於心、胃所致的症狀,如心煩、口渴、胃痛等,起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 抑制痰熱:黃連具有抑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痰熱的生成,並輔助犀角清熱化痰,有助於緩解痰多粘稠、咳嗽氣喘等症狀。
總而言之,黃連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之效,又能抑制痰熱,與犀角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化解毒邪、清熱化痰的治療目的。
犀角解毒化痰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利濕化痰: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功效。方劑中犀角解毒,而淡竹葉清熱解毒,兩者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之效。同時,淡竹葉利濕化痰,可幫助化解痰濁,進一步促進清熱解毒之功。
- 協調藥性,增進療效: 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偏溫燥的藥物,加入淡竹葉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淡竹葉性寒,可清熱解毒,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解毒化痰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麻後咳嗽氣喘,唇焦結熱,煩躁不安,口鼻出血」,屬麻疹後期熱毒未清、灼傷陰津之證。麻疹為溫熱邪毒所發,若餘熱未盡,上攻肺絡則咳嗽氣喘;熱盛傷陰則唇焦、煩躁;熱迫血妄行則口鼻出血。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涼血化痰、養陰生津,針對熱毒夾痰、氣陰兩傷之病機。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犀角(現用水牛角代)為君,清心涼血解毒,直折熱毒;黃連清熱瀉火,連翹、牛蒡子、薄荷透散餘熱,合為「清透並用」之結構。生地黃、丹皮、赤芍、紫草茸涼血散瘀,防熱毒耗血動血;當歸養血和血,助陰血復生。
痰熱阻肺,故用貝母、天花粉清熱化痰、潤肺生津;竹葉引熱下行,甘草梢清熱解毒兼調和諸藥。全方配伍特點如下:
- 解毒為主:犀角、黃連、連翹直清熱毒。
- 血分陰分兼顧:涼血(紫草、丹皮)與養陰(生地、天花粉)並行。
- 透散痰熱:薄荷、牛蒡子透表,貝母、竹葉化痰,使邪有出路。
此方體現「清熱不礙透散,化痰不傷陰津」之理,適用於熱毒痰瘀交結、陰傷未甚之證,尤其麻疹後遺熱毒壅肺者。
傳統服藥法
犀角(磨汁)1錢,丹皮1錢,連翹1錢,貝母1錢,天花粉1錢,薄荷1錢,紫草茸1錢,甘草梢1錢,當歸8分,牛蒡子9分,赤芍6分,生地黃2錢,黃連5分,淡竹葉30片。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適用於麻疹後期,由於肺熱痰盛,導致咳嗽氣喘,唇焦結熱,或煩躁不安,或口鼻出血。但本方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如果患者有陰虛火旺,或肺燥咳嗽的症狀,則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解毒化痰湯, 出處:《麻科活人》。 組成:犀角(磨汁)1錢,丹皮1錢,連翹1錢,貝母1錢,天花粉1錢,薄荷1錢,紫草茸1錢,甘草梢1錢,當歸8分,牛蒡子9分,赤芍6分,生地黃2錢,黃連5分,淡竹葉30片。 主治:麻後咳嗽氣喘,唇焦結熱,或煩躁不安,或口鼻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