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血分」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血分是中醫學中人體的一個重要部位,主要包括血液、血管、血液中的各種成分以及與血液相關的臟器和組織。血分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包括營養、滋潤、運輸、調節、防禦等。

血分疾病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血虛、血瘀、血熱、血寒、血痰、血癆等。不同類型的血分疾病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例如血虛患者常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健忘等

血瘀患者常表現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月經不調、痛經等;血熱患者常表現為面紅目赤、口乾舌燥、煩躁易怒、大便乾燥等;血寒患者常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冰涼、手足麻木、畏寒怕冷等;血痰患者常表現為咳嗽痰多、痰色黃稠、胸悶氣短等;血癆患者常表現為皮膚紫斑、肌膚甲錯、筋骨疼痛、關節腫脹等。

血分疾病的治療以中醫中藥為主,常用的中藥包括當歸、熟地、白芍、川芎、桃仁、紅花、丹參、赤芍、牛膝、澤瀉、茯苓、白朮等。此外,針灸、推拿、拔罐等中醫外治方法也可以用於治療血分疾病。

血分疾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當運動,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2.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心情舒暢。
  3. 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血分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如果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因此,大家要提高健康意識,定期進行體檢,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黃耆桂枝五物湯

  • 1.《類證治裁》:「有熱痹,熱毒流注骨節,千金犀角散。有營熱,四物湯去川芎,加鉤藤、丹皮。有營虛,當歸建中湯。有衛虛,防己黃耆湯。有氣痹,痹在氣分,蠲痹湯。有血痹,痹在血分,因勞汗出,臥被風吹,血凝於膚,黃耆桂枝五物湯加當歸。有瘀血,敗血入絡,桃紅飲,煎成入麝香。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夜靜晝熱者,熱在氣分,小柴胡湯加山梔、黃連、知母、地骨皮。晝夜俱熱者,熱在血分,小柴胡合四物湯。又伏暑發熱,汗出而渴,不語者,暑入心包絡也,小柴胡加茯苓等有別效。
  • 2.《傷寒尋源》:「本方之用大棗。慮木邪賊土。用以安中也。若脅下痞硬。則邪滯中焦。便不宜大棗之守中矣。脅下屬少陽部位。痞硬則氣血交結。故以牡蠣佐柴胡。一以散氣分之結。一以軟血分之堅也。
  • 3.《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患前症,發熱,夜間譫語。此血分有熱,以小柴胡湯加生地,治之而安。後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而熱退,又用逍遙散全愈。
  • 4.《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外邪已入血分,更恐其深入至陰之處,故用小柴胡湯加生地以涼其血分,則熱緩而神安矣。
  • 5.《薛案辨疏》:「然余謂小柴胡湯一方,不特少陽經主方,即厥陰亦未嘗不入,故立齋當以之治怒動肝火,但入厥陰氣分,不入厥陰血分耳。故余謂耳前後又兩頭角雖是少陽經部分,未始非厥陰經部分也。
▼ 展開更多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其有喜笑如狂者,此為胃熱波及血分也。血屬心,血中留火,易蔓延心家也。其有是證者,仍從胃治(求真按:『從胃治者,選用大、小、調胃承氣湯也』)。」
  • 2.《經方實驗錄》:「動脈之血自心臟出,分作上行下行,然上行者少,下行者多,少腹之熱結血瘀,又遠居心臟之下,使不有桂枝以助動脈之血下行,瘀何由去?此桃核承氣湯中桂枝之功也。夫桂枝為血分藥,桃核承氣湯證為血分病,以血分藥治血分病,何疑之有?其不關太陽事也明矣!
  • 3.《傷寒尋源》:「此治太陽瘀熱入腑。膀胱蓄血。其人如狂。表已解而但少腹急結。血自下者。主用桃仁以利瘀。承氣以逐實。使血分之結熱。亟從下奪。與三承氣之攻陽明胃實者不同。
  • 4.《傷寒恆論》:「膀胱腑之衛為氣分,營為血分。熱入而犯氣分,氣化不行,熱與水結者,謂之犯衛分之裏,五苓散證也。熱入而犯血分,血蓄不行,熱與血結者,謂之犯營分之裏,桃核承氣湯證也。二方皆治犯本之劑,而一從前利,一從後攻,水與血主治,各不同也。故鄭氏說:「血從大便則宜,小便則謬。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雖為治厥陰表寒之厥冷藥,然原係桂枝湯之變方,故用於桂枝湯證之血分閉塞者有效。是以先哲謂不僅厥陰病,亦可用於寒熱勝復而手足冷,又加吳茱萸生薑湯,為後世疝積之套劑。陰㿗(求真按:『此陰㿗,鼠蹊小腸氣也』),輕者以此方治之。」
  • 2.《古今名醫方論》:「又曰:膀胱津液,氣化而後能出。是汗由血化,小便由氣化也。桂枝是血分藥,但能發汗,不能利水。按五苓散云,多服暖水,汗出愈。此云小便利則愈,可明用桂、去桂之理。今人不審仲景法,妄謂仲景制五苓以利水,豈不悖哉!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雖為治厥陰表寒之厥冷藥,然原係桂枝湯之變方,故用於桂枝湯證之血分閉塞者有效。是以先哲謂不僅厥陰病,亦可用於寒熱勝復而手足冷,又加吳茱萸生薑湯,為後世疝積之套劑。陰㿗(求真按:『此陰㿗,鼠蹊小腸氣也』),輕者以此方治之。」
  • 2.《醫方集解》:「此則因風寒中血脈而逆,故以當歸細辛血中之氣藥為君;通脈散逆,必先去血中之邪,故以桂枝散太陽血分之風,細辛散少陰血分之寒,為輔;未有營衛不和而脈能通者,故以芍藥、甘草、大棗調和營衛;通草利九竅,通血脈關節,諸藥藉之以破阻滯,而厥寒散矣。
  • 3.《成方切用》:「四逆之名多矣,而有因寒因熱之不同。此則因風寒中血脈而逆,故以當歸辛溫血中之氣藥為君,通脈散逆。必先去血中之邪,故以桂枝散太陽血分之風,細辛散少陰血分之寒為輔。未有營衛不和而脈能通者,故以芍藥甘草大棗,調和營衛。通草利九竅,通血脈關節。諸藥藉之以破阻滯,而厥寒散矣。
  • 4.《玉機微義》:「按以上諸方治寒積或食寒物等致者,雖分三焦等用,則不離乎溫中法也,然寒冷之物停蓄於中,則當溫劑下之者,又不必拘此,如氣分寒宜仲景桂枝附子湯選用,血分寒宜當歸四逆湯之類,要在臨時通變可也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一老翁患轉筋,其證胸腹拘急,背膊強,頭腦痛,口舌乾燥,若弄舌濡唇,則忽轉筋,強直欲死。使門生處方,雖進桂枝加芍藥湯或瓜蔞桂枝湯無寸效,因服雞屎白二錢亦無效。近鄰有湯村生者,診之曰:『脈澀轉筋,宜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其口舌燥者,由於舌筋不轉,血分動而津液乾,不宜作熱候也。

調胃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脈實大有力,血分熱度甚高,加以日夜渴飲,陽明燥熱顯然,治宜調胃承氣湯,佐以涼血通絡,或可僥倖於萬一。
  • 2.《傷寒纘論》:「病小用大則過傷正氣。病在上而用急下之劑。則上熱不除豈可一概混治哉節庵論小承氣曰。上焦受傷。去芒硝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論調胃承氣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然此湯獨可用芒硝以傷下焦乎。吾未聞承氣湯有主上焦者。未聞調胃承氣之證。至於堅而燥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經方實驗錄》:「脈實大有力,血分熱度甚高,加以日夜渴飲,陽明燥熱顯然,治宜調胃承氣湯,佐以涼血通絡,或可僥倖於萬一。

黃連湯

  • 1.《醫法圓通》:「若是盜汗,察其系陰盛隔陽於外,陽氣不得潛藏,氣機上浮,故盜汗出,法宜收納,如封髓丹、潛陽丹之類。察其系血分有熱,熱蒸於外,盜汗亦作,法宜清潤,如雞子黃連湯之類。
  • 2.《症因脈治》:「【濕熱痢之治】若惡寒頭痛,身熱有表邪者,荊防解毒湯解表。如無表邪,當清裡,腹痛後重,酒煎大黃湯、黃連枳殼湯、香連丸、六一散、八正散、通苓散,分利等藥。古人云:濕熱下結,分利甚捷,不比燥熱痢,禁發汗利小便者,當遵流濕潤燥之法。凡下痢紅積而腹不痛者,濕傷血分也,宜服河間黃連湯。
  • 3.《冷廬醫話》:「余嘗持此說以臨症,遇有先瀉後痢,口不渴,腹不痛者,幾難辨其為實熱、為虛寒,後見秦皇士《症因脈治》有云:濕熱痢之症初起,先水瀉,後兩三日便下膿血,濕氣勝,腹不痛,熱氣勝,腹大痛,肛門重滯,裡急後重。又云:下痢紅積而腹不痛,濕傷血分也,宜服河間黃連湯。

麻黃湯

  • 1.《本草思辨錄》:「豈有表間藩籬盡撤,而仲聖尚思以桂枝湯治之之理。況傷衛者為寒為麻黃證,而麻黃湯內之桂枝,容川則謂從血分外達筋節。寒不傷營,何以加此無干之血藥。凡此揆之仲聖本論,悉多枘鑿,實不能為容川解也。

大承氣湯

  • 1.《醫方考》:「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樸者,以其不作痞、滿,用之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也。小承氣湯不用芒硝者,以其實而未堅,用之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此則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滿、燥、實、堅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

小承氣湯

  • 1.《醫方考》:「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樸者,以其不作痞、滿,用之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也。小承氣湯不用芒硝者,以其實而未堅,用之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此則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滿、燥、實、堅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
  • 2.《傷寒六書》:「上焦受傷,則為痞、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除痞,大黃以泄實,去芒硝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邪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不宜用此。三陽之邪在裡為患,春、夏、秋有不頭痛惡寒而反渴者,此則溫病也。
  • 3.《傷寒六書》:「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之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

白頭翁湯

  • 1.《醫方集解》:「此足陽明、少陰、厥陰藥也。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漬水色青,故能入肝除熱);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濕止利而厚腸,取其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澀能斷下也(成無己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利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
  • 2.《成方切用》:「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漬水色青。故能入肝除熱。)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濕止利。取其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澀能斷下也。(徐忠可曰:此主熱利下重,蓋下陷則傷陰,陰傷則血熱。雖後重而不用調氣之藥,病不在氣爾。
  • 3.《傷寒直指》:「如此條脈數不解,而下不止,乃協熱自利也,當用葛根白虎加茯苓以分利之。若早服辛溫,動傷血分,致便膿血者,白頭翁湯最妙。)

白虎湯

  • 1.《成方切用》:「一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全是麻黃與葛根證,安可行白虎也。)亦治太陽中暍,身熱汗出,惡寒足冷,脈微而渴。(身熱惡寒為在表,足冷脈微,又不可表。)亦治火傷肺胃,傳為膈消。(喻嘉言曰:肺消以地黃丸治其血分,腎消以白虎湯治其氣分。病不能除,醫之罪也。
  • 2.《醫門法律》:「凡治肺消病而以地黃丸治其血分,腎消病而以白虎湯治其氣分,執一不通,病不能除,醫之罪也。
  • 3.《醫林瑣語》:「31、白虎湯治氣分實熱,桃仁承氣湯治血分實熱,亦有可用犀角地黃湯者,若以犀角代石膏用,則氣血不分矣。
  • 4.《醫壘元戎》:「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血分熱,清涼飲子,桃仁承氣湯

十全大補湯

  • 1.《醫方簡義》:「致經水適及其期。而病氣未盡。邪必乘虛欲入。急當清其餘邪。切勿挾雜血分之藥。恐導窾而入窾也。余制三方。各有加減之法。以治熱入血室之症。不無小補云爾。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於(金壇,二十六歲),風熱傷衛外之陽,再發散升藥動陽,血自陽絡而出,醫用大黃逐瘀使下,下則陰傷,不飢痞悶,痰黏不渴。急急醒脾扶胃,再以清寒治嗽。決無愈期(蓋衛應乎胃,衛外陽傷,當亟醒脾胃之陽,但治血溢之所以然,絕不於血分內瞻顧。蓋治其本則標自愈,非如今人之見血治血也。)
  • 2.《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方(五涇廟前,二十六歲),溫通血分之濁不效,痛泄不已,兩足筋縱。議三建(天雄、生附、川烏、沉香、木香,)驅陰邪以通脈(大力量,大膽識。)

四物湯

  • 1.《証治準繩‧幼科》:「小兒患之多因稟賦積熱,或食膏粱厚味,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治法,若氣虛血弱,當以人參補之,陽旺則陰生血也。若四物湯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若左寸關脈數而無力,血虛也,四物湯加參朮。浮而無力,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尺脈數或無力,腎虛也,六味地黃丸。
  • 2.《保嬰撮要》:「若四物湯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若左寸關脈數而無力,血虛也,四物湯加參、術。浮而無力,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尺脈數而無力,腎虛也,六味地黃丸。右寸關脈數而有力者,肺胃熱也,犀角地黃湯;後用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尺脈數而無力,陰虛也,用六味地黃丸。
  • 3.《瘍醫大全》:「朱丹溪曰:陰戶忽然腫而作痛者,名曰陰腫,又名蚌疽。由勞傷血分所致,宜四物湯加牡丹皮、澤瀉、柴胡、天花粉煎服,外用艾葉一兩,防風六錢,大戟五錢煎湯熏。
  • 4.《症因脈治》:「_四物湯_,通治血分要藥。
  • 5.《症因脈治》:「楨按:肝腎不足,宜分陰虛陽虛。例如治虛火,要分氣分、血分。氣分虛火,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血分虛火,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故治肝腎陰虛火旺者,用家秘肝腎丸,以養真陰。陽虛火衰者,用八味丸,以養真陽。
▼ 展開更多

吳茱萸湯

  • 1.《証治準繩‧女科》:「陳無擇曰:產後浮腫多端,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者,亦有產後失於將理,外感寒暑風濕,內則喜怒憂驚,血與氣搏,留滯經絡,氣分血分不可不辨,要當隨所因脈證治之,宜得其情。小調經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淺難憑,不若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皆要藥也。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評曰:產後浮腫多端,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者,亦有產後失於將理,外感寒暑風濕,內作喜怒憂驚,血與氣搏,留滯經絡。氣分血分,不可不辨。要當隨所因脈證治之,宜得其情。調經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淺難憑,不若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皆要藥也。
  • 3.《女科證治準繩》:「陳無擇曰:產後浮腫多端,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者,亦有產後失於將理,外感寒暑風濕,內則喜怒憂驚,血與氣搏,留滯經絡,氣分血分不可不辨,要當隨所因脈證治之,宜得其情。小調經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淺難憑,不若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皆要藥也。
  • 4.《塘醫話》:「古人治氣分之病,如四磨飲、四七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皆用參。治血分之病,如續命湯,治寒之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治暑之清暑益氣湯,治濕之中滿分消湯,治燥之麥門冬湯、瓊玉膏,治火之升陽散火湯、蓮子清心飲,亦無不用參。以及祛痰消積之劑,用參、術者尤多。

逍遙散

  • 1.《濟陰綱目》:「惟月經不止,是血分有熱(若血分有熱,當加丹皮、山梔),脾氣尚虛,以逍遙散倍用白朮、茯苓、陳皮,又以補中益氣加酒炒芍藥,兼服而調。
  • 2.《女科撮要》:「惟月經不止,是血分有熱,脾氣尚虛,以逍遙散倍用白朮、茯苓、陳皮,又以補中益氣加酒炒芍藥,兼服而調。
  • 3.《不居集》:「以上三方,隨症加解散之藥,即為補托之法。如氣分用補中益氣,血分用芎歸湯,兼郁者用逍遙散。
  • 4.《沈氏尊生書》:「皆由血分不調(宜加昧逍遙散,)或心風血迷之故(宜甘遂散。)狂之病,
  • 5.《刪補頤生微論》:「夫臟腑本不相懸,而用藥若斯之異,倘泥而不通,其不致夭札者幾希!一婦人多郁多產,肢體漸瘦,四肢微腫,咳嗽吐痰,稍有動作,頭眩耳鳴,有與八珍湯者,久而無功。此肝脾郁傷血分,先用逍遙散加木香、龜膠、熟地,二十劑而症減其七。仍用八珍湯加丹皮、香附,兩月而瘥。

溫經湯

  • 1.《成方切用》:「藥用溫經湯者,因半產之虛,而積冷氣結,血乃瘀而不去,故以歸芍芎調血,吳茱桂枝,以溫其血分之氣,而行其瘀。肺為氣主,麥冬阿膠,以補其本。土以統血,參甘以補其虛,丹皮以去標熱。然下利已久,脾氣有傷,故以姜半正脾氣。名曰溫經湯,治其本也。唯溫經,故凡血分虛寒而不調者,皆主之。

歸脾湯

  • 1.《何氏虛勞心傳》:「原方無遠志、當歸,薛氏加入以治血虛,又加丹皮、山梔,以治血熱,而陽生陰長之理乃奮。隨手變化,通於各症,無不神應。趙氏謂凡治血症,須按三經用藥。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歸脾湯一方,從肝補心,從心補脾,率所藏所生,而從所統,所謂隔二之治,其意蓋歸血分藥一邊。
  • 2.《顧松園醫鏡》:「此方補氣、養血、安神,乃心、脾、肝三經之藥。趙氏謂:凡治血症,須按三經用藥。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歸脾湯一方,從肝補心,從心補脾,率所藏所主而從所統,所謂隔二之治,其意蓋歸重血分藥一邊,後人不解,雜入香燥溫中劫陰之藥,大失制方之旨。

黃連阿膠湯

  • 1.《續名醫類案》:「鄭墨林內,素有便紅,懷妊七月,正肺經養胎時而患冬溫咳嗽,咽痛如刺,下血如崩,脈較平時覺小弱而數。此熱傷手太陰血分也,與黃連阿膠湯二劑。血止後去黃連,加葳蕤、桔梗、人中黃,四劑而安。

防己黃耆湯

  • 1.《金匱方歌括》:「主通氣行水。以防己土之藥。故有防己之名。金匱治水治痰諸方。蓋取氣運於上而水能就下也。李東垣謂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藥。上焦氣分者禁用等論。張隱菴歷歷指駁。使東垣聞之。當亦俯首無詞。噫。不讀神農本經。而妄為臆說。甘為伊岐之罪人。復何責焉。防己功用。余先君注有神農本草經。

大柴胡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然方名大柴胡,原以治少陽為主,而方中既無人參之助,若復大黃、枳實並用,既破其血,又破其氣,縱方中有柴胡,猶能治其未罷之柴胡證乎?蓋大黃雖為攻下之品,然偏於血分,仍於氣分無甚傷損,即與柴胡無甚齟齬,至枳實能損人胸中最高之氣,其不宜與柴胡並用明矣。

五苓散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傷寒小便不利,以脈浮者屬氣分,五苓散,脈沉者屬血分,豬苓湯,

八味地黃丸

  • 1.《身經通考》:「_八味地黃丸(方見血分)。_

烏梅丸

  • 1.《成方便讀》:「用桂枝者,以肝為藏血之地,從血分領邪出外耳。至於蟲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安之義,固理之所當然,但烏梅丸之功用,未免小窺矣。

理中湯

  • 1.《塘醫話》:「古人治氣分之病,如四磨飲、四七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皆用參。治血分之病,如續命湯,治寒之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治暑之清暑益氣湯,治濕之中滿分消湯,治燥之麥門冬湯、瓊玉膏,治火之升陽散火湯、蓮子清心飲,亦無不用參。以及祛痰消積之劑,用參、術者尤多。

麥門冬湯

  • 1.《塘醫話》:「古人治氣分之病,如四磨飲、四七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皆用參。治血分之病,如續命湯,治寒之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治暑之清暑益氣湯,治濕之中滿分消湯,治燥之麥門冬湯、瓊玉膏,治火之升陽散火湯、蓮子清心飲,亦無不用參。以及祛痰消積之劑,用參、術者尤多。

當歸散

  • 1.《赤水玄珠》:「_當歸散_,血分熱尿血。
  • 2.《校註婦人良方》:「_當歸散_,治血分有熱,小便出血,或時尿血。

豬苓湯

  • 1.《六氣感證要義》:「詳少陰病用豬苓湯,則知陽明病之用豬苓,寧謂非伏邪由少陰而發,此尚在血分,彼則已及陽明。治陽明而亦兼滋其陰者,陰先傷也。彼此互參,其義益見,即證不同而治同,亦可於此得其旨矣。拙擬
  • 2.《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此二條,並見《傷寒.陽明篇》,為汗下溫針救逆之方治。陽不外越,津液內傷,因病口乾舌燥。浮熱在表,水濕內蘊,因病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津液傷則以清熱生津主治,方治宜白虎加人參者,為其熱傷氣血也。裏水鬱故以導水邪清血熱主治,方治宜豬苓湯,用阿膠者,為其濕傷血分也,此衛與營之辨也。
  • 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傷寒小便不利,以脈浮者屬氣分,五苓散,脈沉者屬血分,豬苓湯,

四逆湯

  • 1.《塘醫話》:「古人治氣分之病,如四磨飲、四七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皆用參。治血分之病,如續命湯,治寒之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治暑之清暑益氣湯,治濕之中滿分消湯,治燥之麥門冬湯、瓊玉膏,治火之升陽散火湯、蓮子清心飲,亦無不用參。以及祛痰消積之劑,用參、術者尤多。

當歸建中湯

  • 1.《醫學綱目》:「〔云〕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因呼吸冷氣乘虛入客於血分,宜服當歸建中湯。(方見上。)

桂枝附子湯

  • 1.《玉機微義》:「按以上諸方治寒積或食寒物等致者,雖分三焦等用,則不離乎溫中法也,然寒冷之物停蓄於中,則當溫劑下之者,又不必拘此,如氣分寒宜仲景桂枝附子湯選用,血分寒宜當歸四逆湯之類,要在臨時通變可也

二妙散

  • 1.《蒼生司命》:「帶下者,由濕熱流注於帶脈而下濁液,故曰帶下。赤屬血分,自小腸來,濕熱居多,治宜芩、連、梔子、二妙散、丹皮、歸、芍、生地。白屬氣分,自大腸來,濕痰居多,治宜二陳加南星、川芎、香附、薏苡、瓦壟子、海石、蛤粉、蒼白朮、滑石。又肥人多痰,瘦人多熱,用藥與上彷彿。

續命湯

  • 1.《塘醫話》:「古人治氣分之病,如四磨飲、四七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皆用參。治血分之病,如續命湯,治寒之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治暑之清暑益氣湯,治濕之中滿分消湯,治燥之麥門冬湯、瓊玉膏,治火之升陽散火湯、蓮子清心飲,亦無不用參。以及祛痰消積之劑,用參、術者尤多。
  • 2.《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用於偏枯之初期有效。其他產後中風,身體疼痛者,或風濕涉於血分,疼痛不止者。又可用於後世五積散證之熱勢劇烈者。」

抵當湯

  • 1.《傷寒說意》:「太陽表寒不解,經熱內傳,結於膀胱。膀胱者,太陽之腑,經腑合邪,熱結血分,則其人如狂,以心主血而藏神,血熱則神亂也。其結血自下者愈,結血不下,必須攻之。若經證未解,不可攻也,攻之恐衛氣內陷,當先解其表,表解後,但覺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破其結血。
  • 2.《傷寒說意》:「太陽經病,風用桂枝,寒用麻黃,風寒雙感,用桂麻各半。中風而火鬱,用大青龍,傷寒而水鬱,用小青龍。表解而內燥,用白虎,表解而里濕,用五苓。表退而熱結血分,用桃核承氣、抵當湯丸。治之不誤,則經邪汗解,必無壞事。
  • 3.《傷寒說意》:「若病人無表證之惡寒,里證之滿痛,乃發熱至七八日之久,雖脈候浮數,亦可下之。蓋浮數雖是表脈,而外無表證,發熱不已,此必有裡熱可知,是以宜下。設或已下,而脈數不變,表裡合熱,消穀善飢,至七八日不大便者,此必有瘀血。以熱不在中焦氣分,而在下焦血分,故脈數不為下變也,宜抵當湯下之。
  • 4.《玉機微義》:「按以上四方雖皆蕩逐惡血之藥前三方所以治血在肝經血分者也後一方所以治血在肺經氣分者也當以脈之浮沉表裡別之又海藏云若登高墜下撞打及傷心腹胸中積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部分分之以易老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抵當湯丸之類下之亦有以小便同煎治之者更有內加生地黃當歸煎服者亦有加大黃者惟智者能擇之
  • 5.《醫學摘粹》:「(表退而熱結血分),表邪內入解無從,脈象微沉不結胸,熱在下焦當硬滿,腹中瘀血斷難容。
▼ 展開更多

當歸羊肉湯

  • 1.《大方脈》:「_當歸羊肉湯_,治血分寒疝。

木防己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定喘補肺石膏參,散飲開痞桂防迅。(桂枝、防己,一苦一辛,並用能行水散結。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故又加石膏除熱,人參益氣。)邪留氣分此能平,若連血分還宜訊,可把原方去石膏,加入芒硝茯苓進。消痰破血後方強,淺深次第醫當審。(支飲在氣分者,服木防己湯即愈。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定喘補肺石膏參,散飲開痞桂防迅。(桂枝、防己,一苦一辛,並用能行水散結。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故又加石膏除熱,人參益氣。)邪留氣分此能平,若連血分還宜訊,可把原方去石膏,加入芒硝茯苓進。消痰破血後方強,淺深次第醫當審。(支飲在氣分者,服木防己湯即愈。

消風散

  • 1.《麻疹專論》:「隱疹遍身狀如雲頭片,紅頭乍有乍無者,風毒凝阻血分,消風散主之。

涼血地黃湯

  • 1.《青囊全集秘旨》:「_涼血地黃湯_,血分有熱及鼻血不止,吐血、下血、腹痛可用。

涼膈散

  • 1.《馤塘醫話》:「再色絳而舌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若煩熱煩渴,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以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將成濁痰蒙閉心包也。
  • 2.《形色外診簡摩》:「再色絳而舌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將成濁痰,蒙閉心包也。

清暑益氣湯

  • 1.《塘醫話》:「古人治氣分之病,如四磨飲、四七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皆用參。治血分之病,如續命湯,治寒之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治暑之清暑益氣湯,治濕之中滿分消湯,治燥之麥門冬湯、瓊玉膏,治火之升陽散火湯、蓮子清心飲,亦無不用參。以及祛痰消積之劑,用參、術者尤多。

導赤散

  • 1.《醫學入門》:「赤白濁(男女同)皆因濕熱,脾胃濕熱,中焦不清,濁氣滲入膀胱為濁,如夏月天熱,則萬木流津。赤者,血分濕熱甚,心與小腸主之,導赤散,四物二陳湯加樗白皮、青黛、滑石;白者,氣分濕熱微,肺與大腸主之,清心蓮子飲,或五積散合四君子湯。

獨活寄生湯

  • 1.《成方便讀》:「歸、芍、川芎和營養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參、苓、甘草益氣扶脾,又所謂祛邪先補正,正旺則邪自除也。然病因肝腎先虛,其邪必乘虛深入,故以獨活、細辛之入腎經,能搜伏風,使之外出。桂心能入肝腎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風為風藥卒徒,周行肌表,且又風能勝濕耳。

還少丹

  • 1.《馮氏錦囊秘錄》:「此手足少陰太陰藥也。兩腎中間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陽,人之日用云為皆此火也。此火衰微,則無以熏蒸脾胃,飲食減少,而精氣日衰矣。蓯蓉,巴戟能入腎經血分,茴香能入腎經氣分,同補命門之不足,火旺則土強而脾能健運矣。熟地、枸杞補水之藥,水足則有以濟火,而不亢不害矣。

補中益氣湯

  • 1.《醫宗說約》:「白帶皆因濕熱流,半夏白薇功甚捷,赤加(黃)連(山)梔血分來,日久升補真奇絕(用補中益氣湯或十全大補加升柴)。肥人胸滿去地黃,加入(南)星半(夏)正相當,脈遲腹痛去白芍,泄瀉當歸也要藏,經行不止澤蘭去,氣虛青烏除去方。

黃連解毒湯

  • 1.《傷寒瘟疫條辨》:「若溫病小便自利,無陰證,乃邪熱干於血分,蓄血尿血,邪留欲出,小便數急,膀胱不約而自遺也,升降散,或桃仁承氣湯去桂加丹皮、牛膝、枳殼,合黃連解毒湯去其邪熱,自愈。

玉女煎

  • 1.《醫病簡要》:「昌安街董五月病溫五六日,舌鮮紅,呃逆,脈沉小弦數,神昏,口舌燥不飯水。予謂邪在血分將發斑也,用玉女煎,石膏加至一兩,麥冬五錢,根生地一兩,犀角一錢五分磨沖,羚角三錢,復大青以托斑,柿蒂以除呃,兩劑癍出,神清。
  • 2.《六因條辨》:「暑熱不解,而致朝涼暮熱,此名潮熱。狀雖如瘧,卻無寒戰,如潮之不愆其期,故名。甚至舌尖赤,而夜則昏譫,乃熱傷陰液,邪逗營中,午後則衛氣行陰,陰邪用事,所伏餘熱,乘時而動。故用玉女煎之石膏、知母清氣分,生地、元參滋血分,青蒿、荷葉、柴胡透里邪也。

生化湯

  • 1.《絳雪丹書》:「產後泄瀉,非雜症食泄、洞泄、濡泄、濕泄、水穀泄同治,蓋產[後]泄瀉由氣虛食積與濕也。然惡露未盡,又難以驟補其氣而峻消急燥也,當先用生化湯三劑加茯苓以利水道,候血分生化,然後加以消食補氣燥濕之藥可也。
  • 2.《胎產心法》:「其陰血暴亡,心神失養,心與胞絡君相之火,得血則安,亡血則危。火上熾故令人昏冒,火乘肺故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亡,不能鎮撫也。經云: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瞑目閤眼,病悉屬陰,暴去有形之血,則火上熾,均宜頻灌生化湯。或從權急救生化湯二三帖,先補血分之虧,則塊化血旺,神清而暈止。

生脈飲

  • 1.《馮氏錦囊秘錄》:「況書云:老人氣血衰者不治,乃用豬脂搗爛,入肉桂細末,蔥頭食鹽杵勻,厚敷患處,使脂膏以治血肉,不無同氣,易於相應,蔥能透竅,鹽能軟堅,桂能鬆動血分,油能浸潤皮膚,內則空心生脈飲,送服八味丸,食遠,以參耆歸芍、苓朮薄桂、金銀花角刺之類,使真陽一得,陰寒自解,氣血充和,自能逐毒。

六一散

  • 1.《成方便讀》:「_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益元碧玉與雞蘇,砂黛薄荷加之好。紅曲更添清六名,熱傷血分痢難了。若云溫六和乾薑,白痢頻仍治須早。_
  • 2.《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火氣鬱滯。宜用通劑。利其小便滯於氣分者。用木通滑石。六一散之類滯於血分者。用防己導赤飲。五淋散之類。凡味淡者。皆利小便。得金水之性也。凡藥白皮通莖皆利小便。象三焦之紋理也。
  • 3.《成方切用》:「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加薄荷少許,(清肺)名雞蘇散。加青黛少許,(清肝)名碧玉散。加紅曲五錢,名清六丸,治赤痢。(赤屬血分受傷。紅曲能調六腑之血。)加乾薑五錢,名溫六丸,治白痢。(白屬氣分受傷。

六味地黃丸

  • 1.《証治準繩‧雜病》:「若胸腹不利,飲食少思,吐痰不止,脾胃虛痞也,用四君子湯。若形氣倦怠,肢體麻木,飲食少思,熱傷元氣也,用人參益氣湯。【熱渴便濁】若夜安晝熱者,熱在氣分也,用清心蓮子飲。晝安夜熱者,熱在血分也,用四物二連湯,俱佐以六味地黃丸。若寒熱往來者,肝經血虛也,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 2.《成方便讀》:「故以熟地大補腎臟之精血為君,必以澤瀉分導腎與膀胱之邪濁為佐;山萸之補肝固精,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陰、少陽血分相火者繼之;山藥養脾陰,茯苓滲脾濕,相和相濟,不燥不寒,乃王道之方也。
  • 3.《癘瘍機要》:「一熱渴便濁,若夜安晝熱者,熱在氣分也,用清心蓮子飲;晝安夜熱者,熱在血分也,用四物二連湯,俱佐以六味地黃丸;若寒熱往來者,肝經血虛也,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加味逍遙散

  • 1.《雜病源流犀燭》:「有因久年癲疾,氣血俱耗者(宜活虎丹)。有癲疾愈而復發,作止無常者(宜斷癇丹)。若婦人而患癲,皆由血分不調(宜加味逍遙散),或心風血迷之故(宜甘遂散)。狂之病,有因上焦實者(宜生鐵落飲)。有因陽明實者(宜承氣湯)。有因熱入血室,狂不知人者(宜牛黃解熱丸)。
  • 2.《保嬰撮要》:「一小兒患此,瘡口色赤腫痛,時出血膿,此肝經血分有熱,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四劑,卻以生地易熟地,月餘血熱漸退;又用八珍湯、藜蘆膏而突肉減;用十全大補湯而元氣復;又用托裡散而瘡瘥。

二陳湯

  • 1.《明醫指掌》:「赤濁,濕熱乘於血分,四物湯對二陳湯加貝母、樗根白皮、青黛、滑石。(二方一見血證,一見痰證。)弱者,補陰丸。(方見火證。)白濁,濕痰流下,宜燥濕,二陳湯加二術。相火盛者,珍珠粉丸。氣虛者,清心蓮子飲。(方見三消。)腎水虛寒,尿白如油,光彩不定,凝如糊,分清飲。

百合地黃湯

  • 1.《金匱方歌括》:「元犀按。病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是郁久生熱。耗傷氣血矣。主以百合地黃湯者。以百合苦寒清氣分之熱。地黃汁甘潤泄血分之熱。皆取陰柔之品以化陽剛。為泄熱救陰法也。中病者。熱邪下泄。由大便而出矣。故曰如漆色。

大半夏湯

  • 1.《三家醫案合刻》:「夫胃府主乎氣,氣得下行為順,東垣有升陽益胃之條,似乎相悖。然芩、連非苦降之氣乎。凡吐後一二日,停止下焦血分,藥即用扶陽理胃。二日俾中下兩固,經旨謂陽明之脈,束筋骨以流利機關,本病即有合矣。

清心蓮子飲

  • 1.《癘瘍機要》:「_清心蓮子飲_,治熱在血分,口乾便濁,夜則安靜,晝則發熱,或口舌咽乾,或生瘡煩渴,小便澀淋。
  • 2.《女科折衷纂要》:「肺經氣虛,人參補肺湯。肝經血虛,加味四物湯。大抵午前熱屬氣分,用清心蓮子飲,午後熱屬血分,用四物加參朮丹皮。熱從左邊起者,肝火也,實則四物、龍膽、山梔,虛則四物、參朮、黃耆。熱從臍下起者,陰火也,四物、參朮、黃柏、知母酒拌炒黑、五味、麥冬、肉桂。

消痔丸

  • 1.《瘍醫大全》:「_消痔丸_,痔瘡痔漏初起,人壯便秘,血分壅熱者。

人參白虎湯

  • 1.《成方切用》:「(澤瀉瀉膀胱之火,枳殼寬大腸之氣。)使小腑清利,則心火下降。(心與小腸相為表裡。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大腑流暢,則肺經潤澤。(肺與大腸相為表裡。)宿熱既除,其渴自止矣。(喻嘉言曰:人參白虎湯,專治氣分燥熱,此湯專治血分燥熱。竹葉黃耆湯,兼治氣血燥熱,宜辨證而擇用之。

斑龍丸

  • 1.《成方切用》:「鹿角膠霜菟絲熟地,皆腎經血分藥也,大補精髓,柏子仁入心而養心氣,又能入腎而潤腎燥,使心腎相交。心志旺而神魂安,精髓充而筋骨壯,去病益壽,不亦宜乎。(鹿一名斑龍,睡時以首向尾,善通督脈,是以多壽。頭為六陽之會,茸角盅於鹿首,豈尋常含血之屬,所可擬哉。
  • 2.《醫方集解》:「此手足少陰藥也。鹿角膠霜、菟絲、熟地,皆腎經血分藥也,大補精髓;柏子仁入心而養心氣,又能入腎而潤腎燥,使心腎相交。心志旺而神魂安,精髓充而筋骨壯,去病益壽,不亦宜乎。(鹿,一名斑龍,睡時以首向尾,善通督脈,是以多壽。頭為六陽之會,茸角鍾於鹿首,豈尋常含血之屬所可擬哉。

桃花湯

  • 1.《醫方集解》:「此足少陰藥也。李時珍曰: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乾薑而潤腸胃也(朱丹溪曰:桃花湯主下焦血虛且寒,非乾薑之溫、石脂之重澀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以引入腸胃。《準繩》曰:便膿血,熱勢下流也;成氏釋為裡寒,非也。

健步丸

  • 1.《證治針經》:「《名醫類案》。)或有婦女足底刺痛如錐,此屬濕侵(下焦)血分,健步丸子能醫。又有足腫痛不可忍,一脛之大如腰,(自腰以下,鉅細如一。)亦由腎臟風攻注(腳膝),煨腎(散加)木鱉堪療。(方詳原集。同上。)
  • 2.《醫學綱目》:「〔丹〕恂妳腳底如錐刺痛,或胕腫,手腕亦痛而腫,大便泄滑,裡急。此血少又下焦血分受濕氣為病,,健步丸主之。(手腕恐是足腕。)

芍藥湯

  • 1.《痢疾明辨》:「痢下純紅或鮮紅,或紅紫相兼,二者皆濕傷及血分,此極重之候也,必用苦寒以清其熱,歸芍以和其血,製大黃,「青麟丸」在所必用,「潔古芍藥湯」、「東風散」皆對症之王道藥。時賢陳修園曰:醫書云下痢純血者死;按其治法,不過阿膠、地榆、槐米之屬,安能救得死症。
  • 2.《仁齋直指方論》:「桂苓白朮散療霍亂而口發渴,加減理中湯治吐瀉而咽不幹。蒼朮湯、胃風湯治濕傷氣分,白痢便膿;地黃湯、芍藥湯主熱傷血分,赤痢下血。萬安散、七寶飲治瘧無汗而寒多熱少,清脾飲、六和湯療瘧有汗而寒少熱多。華蓋散、五拗湯主喘嗽因寒外襲,洗肺散、貝母散治咳嗽由火內生。

再造散

  • 1.《醫學原理》:「若下體先見,及下體多者,乃血分受邪,宜再造散:鬱金、皂角、黑醜、大黃之類,取汙物於穀道中出。若上下齊出及均多者,乃氣血俱受,甚為惡候,百難救一。古有刺法。經云:骨節重,眉毛墮,刺肌肉為故是也。子和亦云:有汗法,謂一汗抵千金。症狀不一,治法難拘,全在活法。

當歸六黃湯

  • 1.《絳雪丹書》:「盜汗者,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猶盜賊瞰人睡而竊之也,不可與自汗同治。此由產後亡血陰虛而陽勝故也。經曰陽加於陰則發汗是也。治當兼用血分藥,其當歸六黃湯,寒而膩膈,又非治產後盜汗之方也,宜服止汗散。
  • 2.《婦科秘書》:「盜汗者,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猶盜賊之瞰人睡而盜之,謂之盜汗,非自汗可比也。此因亡血陰虛,陽氣偏盛。《內經》云:陽加於陰則發汗。治當兼用血分藥品,雜病雖用當歸六黃湯,然寒而膩膈,又不可治產後之盜汗也。宜止汗散主之。

瀉白散

  • 1.《濟陽綱目》:「或云:清金丸瀉肺中血分之火,瀉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
  • 2.《目經大成》:「肺金正色曰白。肺虛火燥,目紅不退,賊邪犯矣。桑白皮、地骨皮,質輕性微寒,輕可上達華蓋,寒則直逼氣海。甘草、糯米,味甘性純厚,甘可補土生金,純厚則化邪匡正。李時珍曰:此瀉肺諸方之準繩。愚謂氣分虛熱,得此散一清,自可見效。若血分實火,必加芩連或下方乃的。
  • 3.《醫方集解》:「瀉白散瀉肺經氣分之火,黃芩一物湯、丹溪清金丸,瀉肺經血分之火。清金丸,即黃芩炒為末,水丸。)

真人養臟湯

  • 1.《成方便讀》:「虛而挾熱者,如前之河間訶子散;虛而有寒者,即用此方。然脫肛雖屬大腸,推其致此之由,皆多因脾虛而致,故以人參、白朮、甘草大補其脾。但瀉痢日久,赤白雖無,其氣分與血分不無虛而留滯,故以木香理氣,歸、芍和血,肉桂溫其下而散其寒。肉蔻、罌粟、訶子三味,皆可固腸止脫,而為收澀之劑耳。

桃仁承氣湯

  • 1.《醫林瑣語》:「31、白虎湯治氣分實熱,桃仁承氣湯治血分實熱,亦有可用犀角地黃湯者,若以犀角代石膏用,則氣血不分矣。
  • 2.《本草發揮》:「海藏云:治一切瘡腫破血,升麻代犀角,其說見升麻條下。易老治畜血分三部:上焦畜血用犀角地黃湯,中焦畜血用桃仁承氣湯,下焦畜血用抵當丸。丸但緩於湯。爾三法的當,後之用者無以復加。
  • 3.《醫壘元戎》:「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血分熱,清涼飲子,桃仁承氣湯
  • 4.《醫學啟源》:「上焦〔熱〕,涼膈散、〔瀉〕心湯;中焦熱,〔調〕胃承氣湯、〔瀉〕脾散;下焦熱,大承氣〔湯〕、三才封髓丹。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血分熱,桃仁承氣湯、清涼飲子;通治其熱之氣,三黃丸、黃連解毒湯是也。
  • 5.《醫學綱目》:「血分熱:清涼飲子(即四順散)、桃仁承氣湯。
▼ 展開更多

升陽散火湯

  • 1.《塘醫話》:「古人治氣分之病,如四磨飲、四七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皆用參。治血分之病,如續命湯,治寒之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治暑之清暑益氣湯,治濕之中滿分消湯,治燥之麥門冬湯、瓊玉膏,治火之升陽散火湯、蓮子清心飲,亦無不用參。以及祛痰消積之劑,用參、術者尤多。

化斑湯

  • 1.《醫學體用》:「邪在血分則發紅疹(宜化斑湯)。惟溫病門中紅白疹發者較多,餘皆似疹非疹,實疹之別類也。考癍疹之形色,總以鮮明紅潤為輕,紫赤晦暗為重,黑為胃爛(宜犀角解毒

青蒿鱉甲湯

  • 1.《成方便讀》:「青蒿鱉甲湯,青蒿(三錢),知母(二錢),桑葉(二錢),鱉甲(五錢),丹皮(二錢),花粉(二錢),水五杯,煮取二杯。瘧來前分二次溫服。治脈左弦,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少陽瘧偏於熱重營不足者,此湯主之。夫瘧邪固皆伏於肝膽者為多,但當辨其氣分、血分之異。

正氣天香散

  • 1.《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厥陰藥也。烏藥、陳皮專入氣分而理氣,香附、紫蘇能入血分而行氣,引以乾薑,使入氣分,兼入血分,用諸辛溫以解鬱散肝,令氣調而血和,則經行有常,自無痛壅之患。
  • 2.《成方切用》:「烏藥陳皮,專入氣分而理氣。香附紫蘇,能入血分而行氣。引以乾薑,使入氣分,兼入血分。用諸辛溫以解鬱散肝,令氣調而血和。則經行有常,自無痛壅之患矣。

敗毒散

  • 1.《傷寒大白》:「此因雨濕之年,濕淫用事,濕毒外襲皮毛,內侵血分,令人身發寒熱,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蒼獨敗毒散辛溫散表,忌用寒涼抑遏,此宗《內經》濕淫所勝,治以辛溫之法,非陰寒而溫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溫,故誤認陰寒而名之,不思《內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血溢血泄。

千金葦莖湯

  • 1.《金匱方歌括》:「元犀按。此方以濕熱為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者。是濕熱之邪結在肺也。肺既結。則阻其氣血不行而為癰矣。方用葦莖解氣分之熱結。桃仁泄血分之熱結。薏苡利濕。清結熱之源。瓜瓣排瘀。開結熱之路。方下注云。再服當吐如膿者。指藥力行。肺癰潰矣。

失笑散

  • 1.《類證治裁》:「房叔,胃脘痛,脈細澀,服香砂六君子湯去白朮,加煨薑、益智。痛定後,遇勞復發,食鹽炒蠶豆,時止時痛。予謂昔人以諸豆皆閉氣,而蠶豆之香能開脾,鹽之咸能走血,痛或時止,知必血分氣滯,乃用失笑散,一服痛除。

瀉青丸

  • 1.《成方切用》:「且川芎當歸,皆血分之藥,能養肝血而潤肝燥。(血虛故肝燥。肝燥故多怒多驚。)又皆血中氣藥,辛能散而溫能和。一瀉一散一補,同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然必壯實之人,方可施用。(餘子容曰:時醫多執肝常有餘之說,舉手便云平肝。按聖濟經云:原四時所化始於木,究十二經之所食養於春。

虎潛丸

  • 1.《症因脈治》:「【熱痹之治】熱在經絡者,四味舒筋湯。熱已深入,潛行散。氣分有熱者,蒼柏二妙丸。熱在血分者,虎潛丸。

都氣丸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脈澀。少腹症積。不時攻逆作痛。心中嘈雜。症積痹在血分。宜攻宜泄。第營血頗虛。只宜養之和之。

保元湯

  • 1.《養生類要》:「引助血分上用姜一片水一鍾煎六分食遠溫服

阿膠雞子黃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病在血分,舌絳脈弦,身熱不退,夜不能寐,加減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養血清熱,補中溫腎,病即自愈,不壞也。病在腸胃,舌苔乾黃,譫語日晡潮熱,腹滿拒按,加減黃龍湯,泄熱養胃,病即自愈,不壞也。理路分明,方法各當,一經誤治,或汗或下或補,將分明的理路,混亂不清,遂成壞病。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為其病久,不任疏通,每劑藥加生山藥兩許,以固氣滋陰。又用藥汁,送服三七末二錢,以清其血分。數劑熱退血減,痰涎亦少,而小便仍不利。偶於診脈時,見其由臥起坐,因稍費力,連連喘息十餘口,呼吸始順。且其脈從前雖然滑實,究在沉分。此時因火退,滑實既減,且有濡象。

復元通氣散

  • 1.《醫學正傳》:「_復元通氣散_(局方)治跌撲損傷,或負重挫閃,致氣滯於血分作痛,並一切氣不宣通,瘀血凝滯,周身走痛等證。
  • 2.《濟陽綱目》:「_復元通氣散_,治跌撲損傷,或負重挫閃,致氣滯於血分作痛,並一切氣不宣通,瘀血凝滯,周身走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