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復元通氣散中加入青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止嘔之效。對於氣機阻滯、胸腹脹痛、胃脘痞滿等症狀,青皮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理氣化痰: 青皮能理氣化痰,對於痰濕阻滯、胸悶氣喘等症狀,青皮能幫助痰液排出,改善呼吸不暢。
因此,復元通氣散中加入青皮,可以起到行氣止痛、理氣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呼吸、消化等方面問題。
復元通氣散中包含陳皮,主要是利用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辛散之性可行氣解鬱,寬胸散結,有助於緩解氣機阻滯引起的胸悶、氣短等症狀。其苦燥之性可燥濕化痰,止咳平喘,對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者有較好的療效。因此,陳皮在復元通氣散中起到疏通氣機、化解痰濕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正常呼吸功能。
復元通氣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少毒副作用的作用。復元通氣散中可能含有較為辛烈或寒涼的藥材,而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的作用,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二、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具有一定的補氣益血、緩解咳嗽、止痛等功效。在復元通氣散中加入甘草,可以增強藥效,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以與其他藥材一起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疏風解表、止咳化痰、消炎止痛等目的。
復元通氣散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清除因外感風熱、濕熱等邪氣所致的肺熱,幫助改善呼吸道炎症,達到通氣之效。
- 消腫散結:連翹亦有消腫散結之功,能化解因熱毒所致的痰液粘稠,促進痰液排出,利於呼吸通暢。
總而言之,連翹在復元通氣散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消腫散結,有助於改善呼吸系統的炎症和痰液堆積,進而達到通氣的效果。
主治功效
復元通氣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以上古文資料,復元通氣散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
理氣止痛:
- 閃挫、跌撲傷損所致的腰痛、脅痛、腹痛 (《雜病源流犀燭》、《証治準繩‧雜病》、《大方脈》、《類證治裁》、《醫辨》)
- 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 (《大方脈》)
- 脾心痛 (《雜病源流犀燭》、《類證治裁》)
- 氣滯於血分作痛,周身走痛 (《醫學正傳》、《濟陽綱目》)
- 氣眼證引起的目疼 (《証治準繩‧雜病》)
- 肝癰初期,期門穴隱痛微腫、兩脇脹滿、脅痛、側臥則驚、便溺艱難 (《外科備要》)
- 連脅痛 (《濟陽綱目》)
活血消腫:
- 乳癰、乳房腫痛 (《大方脈》、《濟陰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立齋外科發揮》、《外科備要》)
- 腹癰、便癰 (《濟陽綱目》、《外科備要》)
- 瘡疽無頭 (《濟陽綱目》、《外科備要》)
- 腫硬不消 (《外科備要》)
- 瘀血加桃仁、紅花 (《濟陽綱目》)
- 癭瘤 (《普濟方·針灸》)
通利二便:
- 大小便俱不通 (《証治準繩‧雜病》、《醫辨》)
- 膀胱濕熱相乘,陰囊腫大,小便不利 (《古今醫統大全》)
宣通氣機:
- 氣不宣流,成瘡癤 (《雜病源流犀燭》、《古今醫統大全》)
- 氣滯耳聾、耳疼 (《醫學綱目》、《証治準繩‧雜病》、《經絡全書》、《濟陽綱目》)
- 一切氣不宣通,瘀血凝滯 (《醫學正傳》、《濟陽綱目》)
- 肌肉疼痛 (《外科證治全書》)
- 血疝 (《雜病源流犀燭》)
治療原理
復元通氣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氣血」理論和「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原則。
疏肝理氣: 青皮、陳皮、茴香、木香等藥物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疏通肝氣鬱滯,使氣機暢通。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氣條達則全身氣機通暢,氣滯所致的疼痛、脹滿等症狀得以緩解。
活血化瘀: 穿山甲、延胡索、當歸、川芎、大黃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跌打損傷、負重挫閃等外傷常導致局部氣血瘀滯,形成瘀血,引起疼痛。這些活血藥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消腫散結: 栝蔞仁(根)、銀花、連翹、白芷、貝母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可應用於乳癰、瘡癤等症。這些藥物能清除熱毒,消散腫塊,促進炎症消退。
調和諸藥: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協調各藥物的藥性,增強療效,並減輕某些藥物的刺激性。
以酒助藥力: 多處古文提到以酒調服,酒性辛溫,具有活血通絡、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並促進藥物的吸收。
根據不同病症加減用藥:
- 加漏蘆: 增強消腫散結之力,用於乳癰未潰者 (《濟陰綱目》)。
- 加桃仁、紅花: 增強活血化瘀之力,用於瘀血明顯者 (《濟陽綱目》)。
- 與五苓散合用: 加強利水通便之效,用於大小便不通者 (《証治準繩‧雜病》、《醫辨》)。
總結: 復元通氣散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等作用,達到宣通氣機、消腫止痛的目的。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跌打損傷、氣滯疼痛、瘡瘍腫毒、二便不通等多種病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其配伍精妙,既有理氣藥,又有活血藥,還有清熱解毒藥,攻補兼施,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組方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傳統服藥法
當歸5錢,穿山甲(煨脆)5錢,川芎1兩,天花粉(炒)1兩,青皮1兩,陳皮1兩,大黃5錢,甘草5錢,黑醜(取頭末)5錢。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外感風熱、內傷氣滯、痰濁阻滯所致的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等症。若風熱外襲,症見耳聾、頭痛、發熱、咽痛、流涕等,可加菊花、薄荷、牛蒡子等;若內傷氣滯,症見胸悶、腹脹、噯氣、食少等,可加枳實、厚朴、陳皮等;若痰濁阻滯,症見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可加半夏、茯苓、白朮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復元通氣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三。 組成:青皮4兩,陳皮(去白)4兩,甘草3寸半(炙),連翹1兩。 主治:止痛消腫。主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
復元通氣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木香、青皮、白芷、貝母、金銀花、陳皮、穿山甲(炮)、紫蘇、當歸、川芎、連翹、甘草節、木通、瓜蔞仁。 主治:乳發。
復元通氣散, 出處:《活法機要》。 組成:青皮4兩,陳皮4兩,甘草3兩(生熟各半),川山甲(炮)2兩,栝樓根2兩。 主治:活血止痛,內消瘡腫,通一切氣。主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乳癰。
復元通氣散, 出處:《秘傳外科方》。 組成:木香、茴香、青皮、川山甲(炙酥)、陳皮、白芷、甘草、漏蘆、貝母(去心,薑制)各等分。 主治:發乳、癰疽及一切腫毒。打撲傷損作痛及乳癰、便毒初起,或氣滯作痛。
復元通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二。 組成:陳皮2兩,青皮(去白)2兩,白藥子1兩半(半兩炒),廣木香半兩,甘草1兩8錢(半生半熟),川山甲1兩3錢(酥炙),牡蠣(燒)半兩,乳香半兩(另研),江米5錢,白僵蠶5錢。 主治:諸風諸氣,氣滯不通,肢節煩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
復元通氣散, 出處:《局方》卷八(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舶上茴香(炒)2兩,穿山甲(銼,蛤粉炒,去粉)2兩,南木香(不見火)1兩半,延胡索(擦去皮)1兩,白牽牛(炒,取末)1兩,陳皮(去白)1兩,甘草(炒)1兩。 主治:瘡癤癰疽,方作焮赤,初發疼痛,及膿已潰、未潰,小腸氣、腎癰、便毒,腰痛氣刺,腿膝生瘡,及婦人吹奶。氣不宣流或成瘡癤,並閃挫腰脅,氣滯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