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犀角丸的組成中,包含犀角,其原因主要有二:
- 傳統醫學觀念: 傳統醫學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吐血、衄血等症。古籍記載犀角藥性強悍,故常被用於危急重症的治療。
- 歷史因素: 在古代,犀牛角被視為珍貴的藥材,並被列入《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中。其高昂的價格也導致了對犀牛的過度獵殺,最終導致其瀕臨滅絕。
現今,犀牛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禁止獵殺和交易。因此,小犀角丸配方中的犀角已被其他藥材替代,例如水牛角或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
小犀角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利用其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的功效。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以犀角為君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但其性寒,容易損傷脾胃。而青皮則能 行氣散結,助犀角清熱解毒,且溫脾胃,避免犀角寒性損傷脾胃,使藥效更佳,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小犀角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和胃降逆: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藥方中犀角清熱解毒,但性寒,易傷脾胃,而陳皮可協調藥性,避免寒涼傷脾,增強藥效。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陳皮還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改善氣機鬱滯,幫助藥效更順利地運行於經絡,提高療效。
總之,陳皮在小犀角丸中,既可協調藥性,又可增強藥效,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小犀角丸中包含黑牽牛,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肝、肺、膀胱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尤其對熱毒壅滯、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有較好療效。
此外,黑牽牛還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胃蠕動,清除腸道積熱,有助於改善便祕等症狀。
因此,小犀角丸中加入黑牽牛,旨在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犀角丸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味苦性寒,歸肺、心、膽經,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效果顯著。小犀角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昏譫語、高熱不退、口乾舌燥、神志不清等症狀,而連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這些症狀,並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犀角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諸瘰癧」,即頸項或腋下淋巴結腫大、結核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瘰癧多因痰火鬱結、氣滯血瘀或風熱毒邪壅滯所致,故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行氣導滯為治療方向。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犀角(1兩)
-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散結。
- 原理:犀角性寒,善清心肝熱毒,針對瘰癧背後的熱毒壅滯,可抑制火邪上炎形成的結核。
青皮、陳皮(各1兩)
- 功效:疏肝破氣、燥濕化痰。
- 原理:青皮破氣力強,擅消積滯;陳皮理氣健脾,助化痰濕。二藥協調,化解痰氣互結之病機。
黑牽牛(半生半炒,1兩)
- 功效:瀉下逐水、通利三焦。
- 原理:生用瀉水力猛,炒後緩和,半生半炒取其攻逐痰飲之效而不傷正,導滯下行。
連翹(半兩)
-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消癰。
- 原理:為「瘰癧聖藥」,尤善化解熱毒鬱結之腫核,輔犀角增強清熱之功。
皂角(2挺)
- 功效:辛竄通絡、化痰開閉。
- 原理:其汁濃稠,能滌痰通竅,軟堅散結,與薄荷共熬為膏,助藥力透達病所。
薄荷(2斤,取汁)
- 功效:疏風散熱、透表解鬱。
- 原理:大量薄荷取其清輕升散之性,宣透熱毒,配合皂角汁引藥上行外達。
治療原理綜述
本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犀角、連翹),輔以「行氣化痰」(青皮、陳皮、皂角)與「瀉濁通絡」(黑牽牛、皂角汁),再借薄荷之辛涼透散,使痰熱從內消解、從外透發。針對瘰癧的病機「痰、熱、滯」,以消、清、下三法並用,共奏散結消癰之效。
用藥特色
- 攻補兼施:犀角清熱不傷正,牽牛半炒緩瀉,薄荷量雖大但性輕清,不致過耗。
- 劑型設計:以皂角、薄荷熬膏為丸,既能粘合藥末,又增強化痰透邪之力,服後以連翹湯或薄荷茶送服,持續清透餘毒。
此方體現「結者散之」「熱者寒之」的治法,符合古代對瘰癧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犀角1兩,青皮1兩,陳皮1兩,黑牽牛1兩(半生半炒),連翹半兩。
上為細末,用皂角2挺,去皮弦子,炮,捶,以布絞汁,取汁1碗許,又用新薄荷2斤,研取汁,同熬成膏,以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連翹煎湯送下,間以薄荷茶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病。
- 本方中的犀角、黑牽牛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小犀角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十九。 組成:犀角1兩,青皮1兩,陳皮1兩,黑牽牛1兩(半生半炒),連翹半兩。 主治:諸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