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連翹丸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連翹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而薄荷則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著稱。兩者相輔相成,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尤其針對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效果更佳。
- 芳香闢穢,醒神開竅: 薄荷味辛涼,芳香宜人,能起到芳香闢穢,醒神開竅的作用。加入連翹丸中,不僅能減輕藥物的苦味,還能使藥效更易揮發,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療效。
對於[連翹丸]中的皂莢成分,皂莢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該方加入皂莢旨在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
連翹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連翹丸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而青皮的加入可助連翹清熱解毒,同時疏肝理氣,緩解因氣滯所致的胸悶、疼痛等症狀。
- 促進藥物吸收: 青皮入脾經,能健脾和胃,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連翹丸中其他藥物如連翹、黃芩等,其藥性偏寒涼,加入青皮可以起到溫中和寒,提高藥物療效的作用。
連翹丸以連翹為主要成分,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連翹丸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癰疽瘡瘍、喉痺、丹毒等。
- 疏散風熱:連翹亦可疏散風熱,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發熱等症。連翹丸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板藍根等,以增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
因此,連翹為連翹丸的主要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
連翹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中,協調藥性:連翹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容易傷及脾胃。陳皮味辛溫,能理氣健脾,使連翹藥力得以順暢運行,避免寒涼之性過度傷及脾胃。
- 疏肝解鬱,助藥物下行:陳皮入肝經,能疏肝解鬱,使氣機流通,有助於連翹等藥物更好地向下運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對於[連翹丸]中的黑牽牛成分,黑牽牛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水腫、腳氣等症狀。該方加入黑牽牛旨在增強清熱利水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翹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瘰疬結核,破或未破者」。瘰疬結核為中醫所述頸項或腋下淋巴結腫大之症,多因痰火鬱結、氣滯血瘀所致。連翹丸旨在消痰散結、疏通氣機,適用於結核未潰(腫硬未化膿)或已潰(破潰流膿)之狀況,顯示其具「攻散並行」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君藥:連翹
- 性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治瘰疬要藥,如《本草綱目》載其「散諸經血結氣聚」。
- 現代視角:可能具抗炎、調節免疫作用,抑制淋巴結增生。
臣藥:薄荷、皂角
- 薄荷汁(重用2斤):辛涼透散,助連翹疏風熱、解鬱滯;其揮發油或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 皂角汁與皂角子:
- 皂角辛溫,祛痰開竅,裂汁熬膏能軟堅消痰;皂角子炮製後減其峻性,專攻痰核結聚。
- 含皂苷成分,現代認為可能刺激黏膜、促進痰液排出,間接消散淋巴結腫大。
佐藥:青皮、陳皮
- 青皮破氣消積,針對肝膽經氣滯;陳皮(留白益脾)理氣化痰,二者協調肝脾氣機,助痰濕運化。
- 氣行則痰消,符合「治痰先治氣」之理。
使藥:黑牽牛
- 半生半炒,生者瀉水力猛,炒者緩其性而重在逐痰。牽牛子通利二便,使痰濁從下而解,兼能「斬關奪門」逐水飲。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化痰散結為主,行氣瀉濁為輔」:
- 化痰:皂角、牽牛直搗痰核,連翹清解鬱熱,避免痰火互結。
- 行氣:青皮、陳皮、薄荷調暢氣機,氣順則痰消。
- 通路:牽牛導邪下出,薄荷輕揚宣散,構成「上下分消」之勢。
全方配伍彰顯「峻藥緩攻」特點:雖用皂角、牽牛等悍藥,然以膏丸劑型緩釋藥力,並以連翹湯送服(反佐清熱),避免過傷正氣,專注於痰核痼疾。
傳統服藥法
薄荷(新者)2斤(裂取汁),好皂角1梃(水浸去皮,裂取汁,以上二味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青皮1兩,連翹半兩,陳皮1兩(不去白),皂角子(慢火炮去皮,取皂子仁,搗羅為末)1兩半,黑牽牛1兩半(半生半炒)。
上為末,用前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煎連翹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連翹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連翹1兩,玄參1兩,糯米半兩,斑蝥1分(微炒,去翅足),皂莢針半兩(炙黃),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主治:小兒瘰癧不消。
連翹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連翹1兩,桑白皮1兩,白頭翁1兩,牡丹1兩,防風1兩,黃柏1兩,桂心1兩,香豉1兩,獨活1兩,秦艽1兩,海藻半兩。 主治:小兒結風氣腫。
連翹丸,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連翹5錢,桑白皮5錢,白頭翁5錢,牡丹皮5錢,防風5錢,黃柏5錢,肉桂5錢,豆豉5錢,獨活5錢,秦艽5錢,桑螵蛸3錢半。 主治:頸上生核,腫脹發熱者。
連翹丸,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薄荷(新者)2斤(裂取汁),好皂角1梃(水浸去皮,裂取汁,以上二味同于銀石器內熬成膏),青皮1兩,連翹半兩,陳皮1兩(不去白),皂角子(慢火炮去皮,取皂子仁,搗羅爲末)1兩半,黑牽牛1兩半(半生半炒)。 主治:瘰癧結核,破或未破者。
連翹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連翹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沉香1兩,黛陸香1兩,黃耆1兩(銼),牛蒡子1兩(微炒),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赤芍藥3分,玄參3分,川升麻3分,羌活3分,皂莢子仁49個(炒黃焦),占斯3分,川芎3分,黃芩3分,紅鹽1分(波斯者)。 主治:瘰癧結腫不散,欲成膿,致寒熱不退。
連翹丸, 出處:《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組成:連翹(洗)240兩,陳皮240兩,青皮(洗)160兩,蓬莪荗(炮)160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160兩,好墨(煅)160兩,檳榔80兩,牽牛子(碾,取末)220兩,三棱(炮)249兩,肉豆蔻25兩。 主治:男子、婦人脾胃不和,氣滯積聚,心腹脹滿,乾嘔醋心,飲食不下,胸膈噎塞,脅肋疼痛,酒積面黃,四肢虛腫,行步不能;及久患赤白痢及大腸風秘,脾毒瀉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