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氣丸
DAO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九三引《全嬰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導氣丸中加入三稜,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止痛和消腫散結的功效。
三稜為蓼科植物川烏頭的塊根,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其行氣止痛作用,能疏通氣血,緩解胸腹脹痛、痛經等症狀。而其消腫散結作用,則能促進瘀血消散,緩解腫塊、積聚等問題。
導氣丸的組成中,加入三稜,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導氣丸中包含青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痛、脅肋脹痛等症狀,青皮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消食化積:青皮還具備消食化積的功效。對於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積停滯,青皮能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因此,導氣丸中加入青皮,能有效幫助行氣止痛、消食化積,達到改善氣機運行,促進臟腑功能恢復的目的。
導氣丸方劑中加入胡蘿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胡蘿蔔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止痛、行氣止咳之效。其辛散之性可疏通氣機,緩解氣滯所致的胸悶、腹痛、咳嗽等症狀,有助於改善患者呼吸不暢、氣短等不適。
2. 補肺益氣:胡蘿蔔子富含揮髮油、胡蘿蔔素等成分,具有補肺益氣之效。對於因氣虛引起的咳嗽、哮喘、呼吸困難等症狀,胡蘿蔔子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導氣丸方劑中加入胡蘿蔔子,是為了通過其理氣止痛、補肺益氣的功效,更好地達到治療氣滯、氣虛所致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目的。
導氣丸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積化滯: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之效。對於脾胃積滯、脘腹脹滿、大便祕結等症狀,皁莢能促進消化,排除積滯,改善腸道功能。
- 引藥入肺: 皁莢性寒,入肺經,能引導藥物直達肺部,增強藥效。導氣丸主要針對肺氣不足、呼吸不暢等病症,加入皁莢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改善肺功能。
因此,皁莢在導氣丸中起着消積化滯、引藥入肺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呼吸系統功能,緩解肺氣不足等病症。
「導氣丸」方劑中包含「黑牽牛」,其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通便: 黑牽牛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能清除腸道積滯,使氣機通暢,有助於改善氣滯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
- 利水消腫: 黑牽牛還具利水消腫作用,可減少體內水液積聚,改善氣機運行不暢所致的浮腫等症狀。
因此,黑牽牛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通利氣機、消腫利水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氣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導氣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腹脹,氣粗不食」,其核心病機為氣滯、痰濕、瘀血互結於中焦,導致脾胃升降失常。小兒臟腑嬌嫩,脾胃運化力弱,若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易使氣機壅滯,水穀不化,形成腹脹;氣滯日久則生痰濕,甚則血行不暢而瘀阻,故見氣粗(呼吸急促)、不欲飲食。
方名「導氣」,意在行氣導滯,兼以破血消積,透過攻逐有形之邪(痰、瘀、宿食),使氣機通暢,脾胃功能恢復。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破滯為主導
- 檳榔(斑螫炒):檳榔本質下氣消脹,斑螫辛熱有毒,炒製後減毒性、增破血散結之力,針對氣滯血瘀之腹脹。
- 厚朴(乾薑炒):厚朴燥濕行氣,乾薑溫中,合用可化中焦寒濕氣滯。
- 青皮(水蛙炒):青皮疏肝破氣,水蛙(即螻蛄)利水通淋,炒製後增強行氣消脹、利水除滿之效。
2. 活血消積為輔助
- 三稜(乾漆炒)、莪朮(虻蟲炒):三稜、莪朮為破血行氣要藥,分別以乾漆(破瘀)、虻蟲(逐瘀)炒製,增強破血消癥之力,針對腹中積塊或瘀阻。
- 赤芍(川椒炒):赤芍活血,川椒溫散,合用可緩解瘀血內停之腹痛。
- 菖蒲(桃仁炒):菖蒲化濕開竅,桃仁活血,合治痰瘀互結之氣機不暢。
3. 瀉熱通腑以消導
- 黃芩(大黃炒):黃芩清熱,大黃瀉下,炒製後緩和瀉下力,轉為清熱消積,防氣鬱化熱。
- 楂肉(草果炒):山楂消食,草果溫中化濕,針對宿食停滯。
- 吳茱萸(牽牛炒):吳茱萸溫中降逆,牽牛逐水,合用以通利二便,導邪下行。
4. 製法與服法
- 炒製後去拌藥:減緩峻烈之性,保留藥效核心,適合小兒體質。
- 紅酒為丸:酒性溫通,助藥力散行。
- 紫蘇湯送服:紫蘇辛溫解表、行氣寬中,協同增強導氣消脹之效。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行氣破滯為主軸,結合活血、消食、瀉熱、利水,多途徑疏通中焦壅塞。其特點在於:
- 炒製配伍:透過蟲類藥(斑螫、虻蟲)或峻藥(乾漆、牽牛)炒製,既保留攻堅之力,又減毒性,適用於小兒。
- 標本兼治:針對腹脹(氣滯)、不食(脾虛)之標,兼顧痰、瘀、積滯之本。
- 通腑導邪:藉由大黃、牽牛等,使邪從二便而出,避免單純破氣傷正。
此方體現「通則不脹」之治則,適用於實證腹脹(非虛弱所致),然需辨證準確,因藥性仍偏峻烈。
傳統服藥法
檳榔1兩(斑螫炒),厚朴1兩(乾薑炒),三稜1兩半(乾漆炒),蓬朮1兩半(虻蟲炒),吳茱1兩(牽牛炒),青皮1兩(水蛙炒),黃芩1兩(大黃炒),赤芍1兩(川椒炒),楂肉2兩(草果炒),菖蒲1兩(桃仁炒)。
攻堅破結。
炒熟,揀去拌藥,為末,紅酒為丸。
每服1-2錢,以紫蘇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導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牽牛4兩。 主治:乳石發,心腹脹滿。
導氣丸, 出處:《夀世保元》卷五。 組成:木香、檳榔、火麻仁、枳殼。 主治:大便秘結。
導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引《全嬰方》。 組成:京三棱、青皮、蘿蔔子(炒)、皂角(不蛀者,酥炙)、黑牽牛(半生半炒)各等分。 主治:小兒腹脹,氣粗不食。
導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檳榔(生,銼)半兩,牽牛子(炒)半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 主治:腎氣盛實,腰腳不能屈伸。
導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生家寶》。 組成:半夏2兩(用皂角5錠挼汁,浸1宿,控乾,切作片子),南木香半兩,赤茯苓1分,紫蘇葉半兩,白附子1分。 主治:降氣逐風。主治:痰涎壅盛。
導氣丸, 出處:《宣明論》卷七。 組成:薑黃4兩,香附子4兩,縮砂2兩,甘草2兩,廣茂2兩,丁皮1兩,甘松1兩,木香1兩,荊三棱1兩,白檀半兩,藿香葉半兩。 主治:寬膈進食。主治:心胸滿悶,脅肋刺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