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氣丸

DAO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肺經 20%
腎經 10%
膽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10%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導氣丸中加入三稜,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

三稜為蓼科植物川烏頭的塊根,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其行氣止痛作用,能疏通氣血,緩解胸腹脹痛、痛經等症狀。而其消腫散結作用,則能促進瘀血消散,緩解腫塊、積聚等問題。

導氣丸的組成中,加入三稜,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導氣丸中包含青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痛、脅肋脹痛等症狀,青皮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消食化積:青皮還具備消食化積的功效。對於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積停滯,青皮能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因此,導氣丸中加入青皮,能有效幫助行氣止痛、消食化積,達到改善氣機運行,促進臟腑功能恢復的目的。

導氣丸方劑中加入胡蘿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胡蘿蔔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止痛、行氣止咳之效。其辛散之性可疏通氣機,緩解氣滯所致的胸悶、腹痛、咳嗽等症狀,有助於改善患者呼吸不暢、氣短等不適。

2. 補肺益氣:胡蘿蔔子富含揮髮油、胡蘿蔔素等成分,具有補肺益氣之效。對於因氣虛引起的咳嗽、哮喘、呼吸困難等症狀,胡蘿蔔子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導氣丸方劑中加入胡蘿蔔子,是為了通過其理氣止痛、補肺益氣的功效,更好地達到治療氣滯、氣虛所致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目的。

導氣丸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積化滯: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之效。對於脾胃積滯、脘腹脹滿、大便祕結等症狀,皁莢能促進消化,排除積滯,改善腸道功能。
  2. 引藥入肺: 皁莢性寒,入肺經,能引導藥物直達肺部,增強藥效。導氣丸主要針對肺氣不足、呼吸不暢等病症,加入皁莢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改善肺功能。

因此,皁莢在導氣丸中起着消積化滯、引藥入肺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呼吸系統功能,緩解肺氣不足等病症。

「導氣丸」方劑中包含「黑牽牛」,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通便: 黑牽牛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能清除腸道積滯,使氣機通暢,有助於改善氣滯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黑牽牛還具利水消腫作用,可減少體內水液積聚,改善氣機運行不暢所致的浮腫等症狀。

因此,黑牽牛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通利氣機、消腫利水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氣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主治功效


導氣丸

導氣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腹脹,氣粗不食。本方由三稜、青皮、胡蘿蔔子、皁莢、黑牽牛五味藥組成。

組成介紹

  •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三稜: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
  • 胡蘿蔔子:性甘、辛、溫,入肺、脾、腎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止瀉固精等功效。
  • 皁莢: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
  • 黑牽牛:性寒,味苦、辛,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消積導滯、清熱解毒等功效。

主治功效

導氣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腹脹,氣粗不食。本方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化積、通便導滯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小兒腹脹、氣粗不食的症狀。

總結

導氣丸是一種有效的小兒腹脹治療方劑,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化積、通便導滯的作用。本方組成簡單,藥效確切,是治療小兒腹脹的常用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檳榔1兩(斑螫炒),厚朴1兩(乾薑炒),三稜1兩半(乾漆炒),蓬朮1兩半(虻蟲炒),吳茱1兩(牽牛炒),青皮1兩(水蛙炒),黃芩1兩(大黃炒),赤芍1兩(川椒炒),楂肉2兩(草果炒),菖蒲1兩(桃仁炒)。
攻堅破結。
炒熟,揀去拌藥,為末,紅酒為丸。
每服1-2錢,以紫蘇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食道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導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牽牛4兩。 主治:乳石發,心腹脹滿。

導氣丸, 出處:《夀世保元》卷五。 組成:木香、檳榔、火麻仁、枳殼。 主治:大便秘結。

導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引《全嬰方》。 組成:京三棱、青皮、蘿蔔子(炒)、皂角(不蛀者,酥炙)、黑牽牛(半生半炒)各等分。 主治:小兒腹脹,氣粗不食。

導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檳榔(生,銼)半兩,牽牛子(炒)半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 主治:腎氣盛實,腰腳不能屈伸。

導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生家寶》。 組成:半夏2兩(用皂角5錠挼汁,浸1宿,控乾,切作片子),南木香半兩,赤茯苓1分,紫蘇葉半兩,白附子1分。 主治:降氣逐風。主治:痰涎壅盛。

導氣丸, 出處:《宣明論》卷七。 組成:薑黃4兩,香附子4兩,縮砂2兩,甘草2兩,廣茂2兩,丁皮1兩,甘松1兩,木香1兩,荊三棱1兩,白檀半兩,藿香葉半兩。 主治:寬膈進食。主治:心胸滿悶,脅肋刺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