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蘿散

皂蘿散

ZAO LU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6%
脾經 26%
大腸經 23%
肺經 23%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皂蘿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理人體陰陽平衡,促進健康。方中含胡蘿蔔子,此藥材性平、味甘,歸肝、腎經,擅長疏肝解郁、行氣止痛。胡蘿蔔子內含豐富的胡蘿蔔素及多種有益成分,能增強肝臟功能,促進膽汁分泌,對消化不良、脹氣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在皂蘿散中,胡蘿蔔子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不僅可增強整體方劑的疏肝理氣效果,還能輔助改善因肝氣鬱結所導致的各種不適,如胸脹、腹脹、情緒波動等,從而達到和胃健脾、調節氣機之目的。胡蘿蔔子在方中扮演關鍵角色,是該方劑療效的重要保障。

皁蘿散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皁莢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感熱邪、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皁莢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通便排毒:皁莢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存的毒素。對於便祕、腸燥等症狀,皁莢可以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皁蘿散中加入皁莢,既可清熱解毒,又可通便排毒,相輔相成,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蘿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仙拈集》載本方主治「大腸風秘,壅熱結澀」,意指因風熱壅滯大腸、津液耗傷所致之便秘,其特徵為大便乾結難下、腹脹不適,或伴有燥熱內結之象。此類證型屬實熱秘,與氣滯或陰虛便秘有別,故治法以「通泄熱結、行氣導滯」為核心。


組成藥物與配伍邏輯分析

  1. 蘿蔔子(萊菔子)

    • 性味功效:辛甘平,主入肺、脾、胃經,傳統用於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生用時偏性下行,長於「下氣定喘,通便祛痰」(《滇南本草》),且未經炒製其辛散之力較強,能宣通腸腑氣機,尤善化腸中積滯。
    • 在本方作用:藉其降氣之功,推動腸道蠕動,緩解氣滯型便秘;「擂」(搗碎)用可增強藥效釋放,助其通導之力。
  2. 皂角灰末(皂莢炮製)

    • 性味功效:辛鹹溫,有毒,歸肺、大腸經。生皂角多外用,內服多經炮製(如煅灰)以減毒性。《本草綱目》載其能「通肺及大腸氣,治風秘積滯」,煅灰後仍保留其刺激性,可激發腸道分泌、潤滑燥結。
    • 在本方作用:皂角灰之辛溫走竄與蘿蔔子協同,增強滌蕩腸道積滯之功;其灰末質輕,性燥而能吸水軟堅,改善大便乾硬狀態。

配伍原理與治療機轉

  • 氣降則便通:蘿蔔子下氣消積,針對「風秘」中氣機壅滯的病機,通過降肺胃之氣間接疏通大腸腑氣;皂角灰辛散溫通,直走大腸,刺激腸道分泌津液。二者一以行氣,一以滌痰,共奏「開結導滯」之效。
  • 藥性相須與制約:蘿蔔子之平性可稍制皂角灰溫燥,避免過度傷津;而皂角灰之溫通助蘿蔔子速行腸道,形成「通而不峻」的配伍特點。
  • 用法強化藥效:原方以「冷水調服」取其寒涼之性抑風熱,而《仙拈集》改為「酒下」,乃借酒性溫散增強藥力布散,適用於寒熱夾雜之秘結。

綜論
此方為「通閉」之峻劑,針對實證便秘而設,透過行氣、滌痰、潤燥三重作用,速解腸道壅塞。然其組成偏燥,若津虧無熱或虛寒便秘者,非所宜也。

傳統服藥法


蘿蔔子1合(擂),皂角灰末2錢。
冷水調服。立通。
《仙拈集》本方用法:炒末和勻,酒下立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皂蘿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六引《夀域神方》。 組成:蘿蔔子1合(擂),皂角灰末2錢。 主治:大腸風秘,壅熱結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