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8)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8)

1. 2.溫降湯

治吐衄脈虛濡而遲,飲食停滯胃口,不能消化,此因涼而胃氣不降也,以溫補開通之藥,降其胃氣,則血止矣。

白朮(三錢),清半夏(三錢),生山藥(六錢),乾薑(三錢),生赭石(六錢,軋細),生杭芍(二錢),川厚朴(錢半),生薑(二錢)

或問:此湯以溫降為名,用藥宜熱不宜涼矣。乃既用乾薑之熱,復用芍藥之涼,且用乾薑而更用生薑者何也?答曰:脾胃與肝膽,左右對待之臟腑也。肝膽屬木,中藏相火,其性恆與熱藥不宜。用芍藥者,所以防乾薑之熱力入肝也。且肝為藏血之臟,得芍藥之涼潤者以養之,則寧謐收斂,而血不妄行。

更與生薑同用,且能和營衛,調經絡,引血循經,此所以用乾薑又用生薑也。

《內經》厥論篇謂陽明厥逆衄嘔血,所謂陽明者,指胃腑而言也,所謂厥逆者,指胃腑之氣上行而言也。蓋胃以消化飲食,傳送下行為職,是以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設或上行則為厥逆;胃氣厥逆,可至衄血、嘔血,因血隨胃氣上行也。然胃氣厥逆因熱者固多,因寒者亦間有之。

歲在壬寅,邑之北境,有學生劉××者,年十三歲,一日之間衄血四次。診其脈甚和平,詢其心中不覺涼熱。因思吐衄之證熱者居多,且以童子少陽之體,時又當夏令,遂略用清涼止血之品。衄益甚,脈象亦現微弱,知其胃氣因寒不降,轉迫血上逆而為衄也。投以拙擬溫降湯,一劑即愈。

隔數日又有他校學生,年十四歲,吐血數日不愈,其吐之時,多由於咳嗽。診其脈,甚遲濡,右關尤甚。疑其脾胃虛寒,不能運化飲食,詢之果然。蓋吐血之證多由於胃氣不降,飲食不能運化,胃氣即不能下降。咳嗽之證,多由於痰飲入肺。飲食遲於運化,又必多生痰飲,因痰飲而生咳嗽,因咳嗽而氣之不降者更轉而上逆,此吐血之所由來也。亦投以溫降湯,一劑血止,接服數劑,飲食運化,咳嗽亦愈。

近在瀋陽論及此事,李××謂,從前有老醫徐××者,曾用理中湯治愈歷久不愈之吐血證,是吐血誠有因寒者之明徵也。然徐××但用理中湯以暖胃補胃,而不知用赭石、半夏佐之以降胃氣,是處方猶未盡善也。特是藥房製藥,多不如法,雖清半夏中亦有礬,以治吐衄及嘔吐,必須將礬味用微溫之水淘淨。淘時,必於方中原定之分量外,多加數錢,以補其淘去礬味所減之分量及藥力。

又:薛立齋原有血因寒而吐者,治用理中湯加當歸之說。特其因寒致吐血之理,未嘗說明,是以後世間有駁其說者。由斯知著醫書者宜將病之原因仔細發透,俾讀其書者易於會悟,不至生疑為善。

不惟吐衄之證有因寒者,即便血之證亦有因寒者,特其證皆不多見耳。鄰村高某,年四十餘,小便下血久不愈,其脈微細而遲,身體虛弱,惡寒,飲食減少。知其脾胃虛寒,中氣下陷,黃坤載所謂「血之亡於便溺者,太陰不升也。」為疏方:乾薑、於朮各四錢,生山藥、熟地黃各六錢,烏附子、炙甘草各三錢。

煎服一劑,血即見少。連服十餘劑,全愈。此方中不用肉桂者,恐其動血分也。

白話文:

[2.溫降湯]

這帖藥主要治療的是鼻出血或是嘔血,且脈象呈現虛弱且緩慢的情況。病人飲食容易停滯在胃中,消化不良,這是由於受涼導致胃氣無法順利下降。我們使用溫補且能開通的藥物,來幫助胃氣下降,這樣就能止住出血了。

藥方包含:白朮(三錢)、清半夏(三錢)、生山藥(六錢)、乾薑(三錢)、生赭石(六錢,需研磨細)、生杭芍(二錢)、川厚朴(錢半)、生薑(二錢)。

有人問,這帖湯藥取名為溫降,應該用熱性藥物而非涼性藥物。但這裡卻同時使用了乾薑的熱性和芍藥的涼性,而且還用了生薑,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脾胃與肝膽是相對應的臟腑。肝膽屬木,其中藏有相火,通常不適合使用熱性藥物。使用芍藥就是為了防止乾薑的熱力進入肝臟。此外,肝臟是藏血的臟器,用芍藥的涼潤可以滋養肝臟,讓它保持安靜收斂,血液就不會亂跑。

再者,生薑可以調和營衛,調節經絡,引導血液循環,這就是為什麼同時使用乾薑和生薑的原因。

根據《內經》中的描述,如果陽明胃腑的氣逆上行,就可能導致鼻出血或是嘔血。通常胃氣逆上是由於熱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由於寒造成的。

有一個真實案例,一個13歲的學生在一天內連續鼻出血四次。他的脈象很平和,他本人也沒有感到冷或熱。原本以為他是因為熱而導致出血,且考慮到他正值少年,正值夏季,所以開了一些清涼止血的藥物。但結果出血反而更加嚴重,脈象也顯得微弱,這才意識到他的胃氣因為寒而無法下降,反而迫使血液逆向上行。於是使用了溫降湯,只服用了一帖,病情就得到改善。

另一個例子,一個14歲的學生,已經吐血好幾天了,每次吐血都伴隨著咳嗽。他的脈象非常緩慢且濕潤,尤其是右手脈象更是明顯。懷疑他的脾胃虛寒,無法正常消化食物,詢問之下確實如此。吐血通常是因為胃氣無法下降,食物無法正常消化,這樣胃氣也就無法下降。咳嗽通常是由於痰液進入肺部。食物消化不良,必然產生更多痰液,痰液又引發咳嗽,使得原本就無法下降的氣體更加逆流上行,這就是吐血的原因。同樣使用了溫降湯,一帖藥後血止,接著服用幾帖,消化功能恢復,咳嗽也好了。

過去有位老醫生徐某,曾使用理中湯成功治療長時間不愈的吐血癥狀,這證明瞭吐血確實有可能是由於寒造成的。然而,他僅使用理中湯來溫暖和補充胃部,並不知道還需要使用赭石和半夏來幫助胃氣下降,因此他的處方仍有待改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藥房製作藥物時,很多都不符合標準,即使清半夏中也可能含有礬,用於治療吐血和嘔吐時,必須用微溫的水洗淨礬的味道。洗的時候,必須在配方中規定的分量之外,多加一些,以彌補洗掉礬味道後的重量和藥效損失。

另外,薛立齋曾經提到過,有因為寒而吐血的情況,他建議使用理中湯加上當歸來治療。然而,他並未解釋因為寒而導致吐血的原理,因此後世有些人質疑他的說法。由此可知,撰寫醫學書籍時,應該詳細解釋病因,使讀者容易理解,避免產生疑惑。

不僅吐血和鼻出血可能由寒造成,大便出血的情況也可能由寒引起,只是這種情況較少見。鄰村的高某,年約四十多歲,小便出血久治不愈,脈象微細且緩慢,身體虛弱,畏寒,食慾減退。得知他的脾胃虛寒,中氣下陷,正如黃坤載所言:「便溺失血的原因,是太陰不升。」為他開了一帖藥方:乾薑、於朮各四錢,生山藥、熟地黃各六錢,烏附子、炙甘草各三錢。

服用一帖後,血量就明顯減少。連續服用十多帖後,完全康復。這帖藥方中未使用肉桂,是因為擔心它會刺激血液。

2. 3.清降湯

治因吐衄不止,致陰分虧損,不能潛陽而作熱,不能納氣而作喘。甚或沖氣因虛上干,為呃逆、為眩暈。心血因虛甚不能內榮,為怔忡、為驚悸不寐。或咳逆、或自汗諸虛證蜂起之候。

生山藥(一兩),清半夏(三錢),淨萸肉(五錢),生赭石(六錢,軋細),牛蒡子(二錢,炒搗),生杭芍(四錢),甘草(錢半)

白話文:

[3.清降湯],這是用來治療因為不停嘔血或鼻血不止,導致體內陰分耗損,無法抑制陽氣而產生體熱,又或是無法調節氣息而造成喘息。嚴重時,甚至會因身體虛弱而使下焦之氣上衝,引起打嗝或頭暈目眩。心臟血液因虛弱過度,無法充分滋養心臟,進而出現心悸、恐慌和失眠。也可能出現咳嗽、自汗等多種虛弱症狀同時發生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生山藥(約30公克)、清半夏(約9公克)、去核山茱萸(約15公克)、生赭石(約18公克,需研磨成細末)、炒牛蒡子(約6公克,需炒製並搗碎)、生杭芍(約12公克)、甘草(約4.5公克)。

3. 4.保元寒降湯

治吐血過多,氣分虛甚,喘促咳逆,血脫而氣亦將脫。其脈上盛下虛,上焦兼煩熱者。

生山藥(一兩),野臺參(五錢),生赭石(八錢,軋細),知母(六錢),大生地(六錢),生杭芍(四錢),牛蒡子(四錢,炒搗),三七(二錢,細軋藥汁送服)

一叟,年六十四,素有勞疾,因勞嗽太甚,嘔血數碗。其脈搖搖無根,或一動一止,或兩三動一止。此氣血虛極,將脫之候也。診脈時見其所嗽吐者,痰血相雜。詢其從前嘔吐之時心中發熱。為制此湯,一劑而血止,又服數劑脈亦調勺。

附錄:

直隸青縣張××來函:

河間裘××,年二十八歲。患咳嗽吐血,且咯吐甚多,氣分太虛,喘息迫促,上焦煩熱,其脈大而無力,右部尤甚,蓋血脫而氣亦將脫也。急用保元寒降湯,加青竹茹、麥門冬各三錢。一劑血止。至第二劑,將臺參五錢易為西洋參一錢,服之而愈。方病相投,效如影響,洵不誤也。

白話文:

[4.保元寒降湯]

適用於吐血量過多,身體氣虛嚴重,出現喘促、咳嗽、倒氣的症狀,這是由於血液流失導致氣也快流失的情況。脈象顯示上半身旺盛,下半身虛弱,上焦部位同時伴有煩躁和熱感。

配方包含:生山藥(30克),野生人參(15克),生赭石(24克,碾碎),知母(18克),大生地(18克),生杭芍(12克),炒牛蒡子(12克,炒熟搗碎),三七(6克,細磨,藥汁送服)

有位六十四歲的老翁,長期患有勞疾,因勞累咳嗽過度,嘔吐了數碗的血。脈搏微弱,時斷時續,這是氣血極度虛弱,瀕臨脫離的跡象。診斷時發現他咳嗽吐出的痰血交織。詢問得知,他以往嘔吐時會感到心臟發熱。給予此湯,服用一次後血止,再連續服用幾次,脈象也恢復正常。

附錄:

直隸青縣的張先生寫信來:

河間的裘先生,年僅二十八歲,患有咳嗽及大量吐血的問題,氣虛嚴重,呼吸困難,上焦煩躁發熱,脈象雖大但無力,尤其是右手脈象更為嚴重,這是血脫氣也快脫的徵兆。立即使用保元寒降湯,並加入青竹茹、麥門冬各9克。服用一次後,血止。到第二次服用時,將野生人參15克換成西洋參3克,服用後病情好轉。對症下藥,效果立竿見影,確實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