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9)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9)

1. 5.保元清降湯

治吐衄證,其人下元虛損,中氣衰憊,沖氣胃氣因虛上逆,其脈弦而硬急,轉似有力者。

野臺參(五錢),生赭石(八錢,軋細),生芡實(六錢),生山藥(六錢),生杭芍(六錢),牛蒡子(二錢,炒搗),甘草(錢半)

附錄:

友人毛××曾治一少年吐血證。其人向經醫者治愈,旋又反復。毛××診其脈弦而有力,知其為沖胃之氣上逆也。遂於治吐血方中,重用半夏、赭石以降逆,白芍牡蠣(不煅)以斂沖瀉熱,又加人參以補其中氣,使中氣健旺以斡旋諸藥成功。有從前為治愈之醫者在座,頗疑半夏不可用,毛××力主服之。

一劑血止,再劑脈亦和平,醫者訝為異事。毛××曉知曰:「此證乃下元虛損,沖氣因虛上逆,並迫胃氣亦上逆,脈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士材四字脈訣所謂:直上直下,衝脈昭昭者,即此謂也。若誤認此脈為實熱,而恣用苦寒之藥涼其血分,血分因涼而凝,亦可止而不吐,而異日瘀血為恙,竟成勞瘵者多矣。

今方中用赭石、半夏以鎮沖氣,使之安其故宅,而即用白芍、牡蠣以斂而固之,使之永不上逆。夫血為氣之配,氣為血之主,氣安而血自安矣,此所以不治吐血,而吐血自止也。況又有人參之大力者,以參贊諸藥,使諸藥之降者、斂者,皆得有所憑藉以成功乎。」

2. 6.秘紅丹

治肝鬱多怒,胃鬱氣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證屢服他藥不效者,無論因涼因熱,服之皆有捷效。

大黃(一錢細末),油肉桂(一錢細末),生赭石(六錢細末)

上藥三味,將大黃、肉桂末和勻,用赭石末煎湯送下。

一婦人,年近三旬,咳嗽痰中帶血,劇時更大口吐血,常覺心中發熱。其脈一分鐘九十至,按之不實。投以滋陰寧嗽降火之藥數劑無效。因思此證,若用藥專止其嗽,嗽愈其吐血亦當愈。遂用川貝九錢,煎取清湯四茶盅,調入生山藥細末一兩,煮作稀粥。俾於一日連進二劑,其嗽頓止(此方可為治虛嗽良方),吐血證亦遂愈。

數日後,覺血氣上潮,肺復作癢而嗽,因此又復吐血。自言夜間睡時,常作生氣惱怒之夢,怒極或夢中哭泣,醒後必然吐血。據所云云,其肝氣必然郁遏,遂改用舒肝(連翹薄荷不可多用)瀉肝(龍膽楝子)之品,而以養肝(柏子仁阿膠)鎮肝(生龍骨牡蠣)之藥輔之,數劑病稍輕減。而猶間作惱怒之夢,夢後仍復吐血。

欲辭不治,病家又信服難卻。再四躊躇,恍悟平肝之藥,以桂為最要,肝屬木,木得桂則枯也(以桂作釘釘樹,其樹立枯),而單用之則失於熱。降胃止血之藥,以大黃為最要(觀《金匱》治吐衄有瀉心湯重用大黃可知),胃氣不上逆,血即不逆行也,而單用之又失於寒。若二藥並用,則寒熱相濟,性歸和平,降胃平肝,兼顧無遺。

況俗傳方,原有用此二藥為散,治吐血者,用於此證當有捷效。而再以重墜之藥輔之,則力專下行,其效當更捷也。遂用大黃、肉桂細末各一錢和勻,更用生赭石細末煎湯送下,吐血頓愈,惱怒之夢,亦從此不作。後又遇吐血者數人,投以此方,皆隨手奏效。至其人身體壯實而暴得吐血者,又少變通其方:大黃、肉桂細末各用錢半,將生赭石細末六錢與之和勻,分三次服,白開水送下,約點半鐘服一次。

3. 7.二鮮飲

治虛勞證,痰中帶血。

鮮茅根(四兩,切碎),鮮藕(四兩,切片)

煮汁常常飲之,旬日中自愈。若大便滑者,茅根宜減半。再用生山藥細末兩許,調入藥汁中,煮作茶湯服之。

茅根善清虛熱而不傷脾胃,藕善化瘀血而兼滋新血,合用之為涵養真陰之妙品。且其形皆中空,均能利水,血亦水屬,故能引氾濫逆上之血徐徐下行,安其部位也。

至於藕以治血證,若取其化瘀血,則紅蓮者較優。若用以止吐衄,則白蓮者勝於紅蓮者。

堂兄××,年五旬,得吐血證,延醫治療不效。脈象滑數,搖搖有動象,按之不實。時愚在少年,不敢輕於疏方,因擬此便方,煎湯兩大碗,徐徐當茶溫飲之,當日即見愈,五六日後病遂脫然。自言未飲此湯時,心若虛懸無著,既飲後,覺藥力所至,若以手按心,使復其位,此其所以愈也。

4. 8.三鮮飲

治同前證兼有虛熱者。

即前方加鮮小薊根二兩。

大、小薊皆能清血分之熱,以止血熱之妄行,而小薊尤勝。凡因血熱妄行之證,單用鮮小薊根數兩煎湯,或榨取其自然汁,開水沖服,均有捷效,誠良藥也。

小薊莖中生蟲,即結疙瘩如小棗。若取其鮮者十餘枚搗爛,開水沖服,治吐衄之因熱者甚效。鄰村李××曾告愚曰:「余少年曾得吐血證,屢次服藥不效,後得用小薊疙瘩便方,服一次即愈。因呼之謂清涼如意珠,真藥中之佳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