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71)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71)

1. 54.溫病之治法詳於傷寒論解

傷寒、溫病之治法始異而終同。至其病之所受,則皆在於足經而兼及於手經。乃今之論寒溫者,恆謂傷寒入足經不入手經,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夫人之手足十二經原相貫通,謂傷寒入足經不入手經者,固為差謬,至謂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者,尤屬荒唐。

何以言之?《傷寒論》之開始也,其第一節渾言太陽之為病,此太陽實總括中風、傷寒、溫病在內,故其下將太陽病平分為三項,其第二節論太陽中風,第三節論太陽傷寒(四節五節亦論傷寒當歸納於第三節中),第六節論太陽溫病,故每節之首皆冠以太陽病三字。此太陽為手太陽乎?抑為足太陽乎?此固無容置辯者也。

由斯知,中風、傷寒、溫病皆可以傷寒統之(《難經》謂傷寒有五中風溫病皆在其中),而其病之初得皆在足太陽經,又可渾以太陽病統之也。蓋所謂太陽之為病者,若在中風、傷寒,其頭痛、項強、惡寒三證可以並見。若在溫病,但微惡寒即可為太陽病(此所謂證不必具但見一證即可定為某經病也),然惡寒須臾即變為熱耳。

曾治一人,於季春夜眠之時因衾薄凍醒,遂覺周身惡寒,至前午十句鐘表里皆覺大熱,脈象浮洪,投以拙擬涼解湯一汗而愈。又嘗治一人,於初夏晨出被雨,遂覺頭疼周身惡寒,至下午一句鍾即變為大熱,渴嗜飲水,脈象洪滑,投以拙擬寒解湯亦一汗而愈。至如此涼藥而所以能發汗者,為其內蘊之燥熱與涼潤之藥化合,自然能發汗,又少用達表之品以為之引導,故其得汗甚速,汗後熱亦盡消也。此二則,皆溫病也,以其初得猶須臾惡寒,故仍可以太陽病統之。

即其化熱之後病兼陽明,然亦必先入足陽明,迨至由胃及腸,大便燥結,而後傳入手陽明,安得謂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乎。

由斯知,《傷寒論》一書,原以中風、傷寒、溫病平分三項,特於太陽首篇詳悉言之,以示人以入手之正路。至後論治法之處,則三項中一切諸證皆可渾統於六經,但言某經所現之某種病宜治以某方,不復別其為中風、傷寒、溫病,此乃納繁於簡之法,亦即提綱摯領之法也。所尤當知者,諸節中偶明言中風者,是確指中風而言。

若明言為傷寒者,又恆統中風、溫病而言。以傷寒二字為三項之總稱,其或為中風,或為傷寒,或為溫病,恆於論脈之處有所區別也。至於六經分編之中,其方之宜於溫病者不勝舉,今將其顯然可見者約略陳之於下。

一為麻杏甘石湯。其方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以治溫病,不必有汗與喘之兼證也,但其外表未解,內有蘊熱者即可用。然用時須斟酌其熱之輕重,熱之輕者,麻黃宜用錢半,生石膏宜用六錢。若熱之重者,麻黃宜用一錢,生石膏宜用一兩。至愚用此方時,又恆以薄荷葉代麻黃(薄荷葉代麻黃時其分量宜加倍),服後得微汗,其病即愈。蓋薄荷葉原為溫病解表最良之藥,而當仲師時猶未列於藥品,故當日不用也。

白話文:

傷寒和溫病的治療方法,開始時不同,最終卻殊途同歸。至於病邪侵犯人體的位置,都是先從足經開始,然後才波及到手經。但現在討論寒溫的人,總是認為傷寒只侵犯足經,不進入手經,而溫病只侵犯手經,不進入足經。要知道,人的手足十二經脈是互相貫通的,說傷寒只入足經不入手的,這本身就是錯誤的。至於說溫病只入於手經而不入足經,那就更加荒謬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傷寒論》的開頭,第一節總體講述了太陽經的病症,這個太陽病實際上包含了中風、傷寒、溫病這三種情況。所以接下來把太陽病分為三項,第二節討論太陽中風,第三節討論太陽傷寒(第四節和第五節也討論傷寒,可以歸納到第三節中),第六節討論太陽溫病,因此每節的開頭都冠以「太陽病」三個字。這個太陽經,是指手太陽經呢?還是足太陽經呢?這點是沒有爭議的。

由此可知,中風、傷寒、溫病都可以用傷寒這個概念來統稱(《難經》說傷寒有五種,中風和溫病都在其中),而這些疾病最初都是從足太陽經開始的,所以又可以用太陽病這個概念來統稱。所謂太陽病的表現,如果是中風或傷寒,那麼頭痛、項背僵硬、怕冷這三種症狀可以同時出現。如果是溫病,只要稍微怕冷就可以認為是太陽病(這就是所謂的症狀不一定要全部出現,只要出現一個症狀就可以判斷為某經的疾病)。然而,這個怕冷的感覺很快就會轉變為發熱。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人,在晚春的夜晚,因為被子薄而凍醒,隨即感覺全身怕冷,到上午十點左右,身體內外都感到很熱,脈象浮大而有力。我給他開了自己配製的涼解湯,讓他出一身汗就痊癒了。我又曾治療過一個人,在初夏的早晨淋了雨,隨即感到頭痛、全身怕冷,到了下午一點鐘就轉變為高熱,口渴想喝水,脈象洪大而滑。我給他開了自己配製的寒解湯,也是讓他出一身汗就痊癒了。像這樣,用清涼的藥物之所以能夠發汗,是因為體內蘊藏的燥熱和清潤的藥物結合,自然就能發汗。再加上很少使用宣散表邪的藥物來引導,所以發汗很快,汗後熱也隨之消退。這兩個案例,都是溫病,因為它們初起時都有短暫的怕冷,所以仍然可以用太陽病來統稱。

即使是發熱之後,病邪兼有陽明經的症狀,也一定是先進入足陽明經,等到病邪從胃傳到腸,大便乾燥結硬,然後才傳入手陽明經。怎麼能說溫病只入於手經而不入足經呢?

由此可知,《傷寒論》這本書,原本是把中風、傷寒、溫病分為三類來討論,特別是在太陽病的首篇詳細闡述,以此來告訴人們入門的正確途徑。等到後面討論治療方法時,這三類疾病的所有證候都可以歸納到六經的範疇,只說某經出現了某種病症,應該用某個方劑來治療,不再區分是中風、傷寒還是溫病。這是一種由繁入簡的方法,也是提綱挈領的方法。尤其需要了解的是,各篇章中偶爾明確說到「中風」的,是指確確實實的中風。

如果明確說到「傷寒」的,則常常是統稱中風、溫病而言。用「傷寒」兩個字作為這三種疾病的總稱,至於具體是中風、傷寒還是溫病,通常在討論脈象的時候會有所區別。至於在六經的分類中,適合治療溫病的方劑多不勝數。現在把其中比較明顯的列舉如下:

一個是麻杏甘石湯。這個方子原本是治療汗出而喘,沒有明顯高熱的病症。用來治療溫病,不一定需要同時出現汗出和喘的症狀,只要是體表沒有解,體內有蘊熱的情況就可以使用。但是使用時要斟酌熱的輕重。熱輕的,麻黃可以用一錢半,生石膏可以用六錢;熱重的,麻黃可以用一錢,生石膏可以用一兩。至於我使用這個方子的時候,常常用薄荷葉代替麻黃(用薄荷葉代替麻黃時,用量應該加倍),服藥後微微出汗,病就好了。因為薄荷葉是治療溫病解表最好的藥,只是張仲景的時代還沒有把它列入藥品,所以當時沒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