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72)
三、醫論 (72)
1. 54.溫病之治法詳於傷寒論解
一為大青龍湯。《傷寒論》中用大青龍湯者有二節。一為第三十七節。其節明言太陽中風脈浮緊。夫《傷寒論》首節論太陽之脈曰浮,原統中風、傷寒而言。至第二節則言脈緩者為中風,是其脈為浮中之緩也,第三節則言脈陰陽俱緊者為傷寒,是其脈為浮中之緊也。今既明言中風,其脈不為浮緩而為浮緊,是中風病中現有傷寒之脈,其所中者當為凜冽之寒風,而於溫病無涉也。一為第三十八節。
細審本節之文,知其確係溫病。何以言之?以脈浮緩、身不疼、但重、無少陰證也。蓋此節開端雖明言傷寒,仍是以傷寒二字為中風、傷寒、溫病之總稱。是以傷寒初得脈浮緊,溫病初得脈浮緩。傷寒初得身多疼,溫病初得身恆不疼而但重(《傷寒論》第六節溫病提綱中原明言身重)。
傷寒初得恆有少陰證,溫病則始終無少陰證(少陰證有寒有熱,此指少陰之寒證言,為無少陰寒證,所以敢用大青龍湯,若少陰熱證溫病中恆有之,正不妨用大青龍湯矣)。此數者皆為溫病之明徵也。況其病乍有輕時,若在傷寒必不復重用生石膏,惟系溫病則仍可重用生石膏如雞子大,約有今之四兩,因溫病當以清燥熱救真陰為急務也。至愚用此方時,又恆以連翹代桂枝。
雖桂枝、連翹均能逐肌肉之外感,而一則性熱,一則性涼,溫病宜涼不宜熱,故用桂枝不如用連翹。而當日仲師不用者,亦因其未列入藥品也(《傷寒論》方中所用之連軺是連翹根能利水不能發汗)。況大青龍湯中桂枝之分量,僅為麻黃三分之一,仲師原因其性熱不欲多用也。
一為小青龍湯。其方外能解表,內能滌飲,以治外感痰喘誠有奇效,中風、傷寒、溫病皆可用。然宜酌加生石膏,以調麻、桂、薑、辛之熱方效。是以《傷寒論》小青龍湯無加石膏之例,而《金匱》有小青龍加石膏湯,所以補《傷寒論》之未備也。至愚用此湯時,遇挾有實熱者,又恆加生石膏至一兩強也。
一為小柴胡湯。其方中風、傷寒病皆可用。而溫病中小柴胡湯證,多兼嘔吐黏涎,此少陽之火與太陰之濕化合而成也(少陽傳經之去路為太陰)。宜於方中酌加生石膏數錢或兩許,以清少陽之火,其黏涎自能化水從小便中出。夫柴胡既能引邪上出,石膏更能逐熱下降,如此上下分消,故服藥後無事汗解,即霍然全愈也。
以上所述諸方,大抵宜於溫病初得者也。至溫病傳經已深,若清燥熱之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通腸結之大小承氣湯,開胸結之大、小陷胸湯,治下利之白頭翁湯、黃芩湯,治發黃之茵陳梔子柏皮等湯,及一切涼潤清火育陰安神之劑,皆可用於溫病者,又無庸愚之贅語也。
至於伏氣之成溫者,若《內經》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類,《傷寒論》中非無其證,特其證現於某經,即與某經之本病無所區別。仲師未嘗顯為指示,在後世原難明辨。且其治法與各經之本病無異,亦無須乎明辨也。惟其病在少陰則辨之甚易。
白話文:
第一種是使用大青龍湯。《傷寒論》中提到使用大青龍湯有兩處。第一處是第三十七條,該條明確指出太陽中風的脈象是浮而且緊。要知道《傷寒論》首條講述太陽的脈象是浮,原本是概括中風和傷寒而言的。到了第二條則說脈象緩慢是中風,指的是脈浮中帶有緩慢;第三條說脈象陰陽俱緊是傷寒,指的是脈浮中帶有緊。現在既然明確說是中風,脈象不是浮緩而是浮緊,這是中風病中出現了傷寒的脈象,所感受的應該是凜冽的寒風,和溫病沒有關係。另一處是第三十八條。
仔細審視這條條文,可以知道它確實是溫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只是感到沉重、而且沒有少陰證的症狀。因為這條開頭雖然說的是傷寒,但還是把傷寒二字當成中風、傷寒、溫病的總稱。所以傷寒剛發病時脈象是浮緊,溫病剛發病時脈象是浮緩。傷寒剛發病時身體多半會疼痛,溫病剛發病時身體通常不疼痛而只是感到沉重(《傷寒論》第六條溫病提綱中明確說過身體沉重)。
傷寒剛發病時常常會出現少陰證,而溫病則始終不會有少陰證(少陰證有寒有熱,這裡指的是少陰寒證,因為沒有少陰寒證,所以才敢用大青龍湯。如果少陰熱證,溫病中常常會有,使用大青龍湯也沒有妨礙)。這些都是溫病明顯的特徵。況且,這個病有時會稍微減輕,如果在傷寒,一定不會再次大量使用生石膏,只有溫病才會仍然大量使用生石膏,像雞蛋那麼大,大約是現在的四兩,因為溫病應該以清除燥熱、保住真陰為當務之急。至於我使用這個方子時,常常會用連翹代替桂枝。
雖然桂枝和連翹都能驅散肌肉表面的外感,但是一個藥性是熱的,一個藥性是涼的,溫病適合涼性的藥物而不適合熱性的藥物,所以用桂枝不如用連翹。而張仲景當時沒有使用連翹,也是因為連翹當時還沒有被列入藥品(《傷寒論》方子裡用的連軺是連翹的根,能夠利水而不能發汗)。況且大青龍湯中桂枝的用量,只有麻黃的三分之一,張仲景是因為它藥性熱而不想多用。
第二種是使用小青龍湯。這個方子對外能解表,對內能化痰,用來治療外感引起的痰喘確實有奇效,中風、傷寒、溫病都可以使用。但是應該酌情加入生石膏,來調和麻黃、桂枝、生薑、細辛的熱性,才能見效。《傷寒論》中小青龍湯沒有加石膏的例子,而《金匱要略》有小青龍加石膏湯,這是為了彌補《傷寒論》的不足。至於我使用這個方子時,遇到夾帶實熱的情況,又會加入生石膏到一兩多。
第三種是使用小柴胡湯。這個方子中風、傷寒病都可以使用。而溫病中小柴胡湯證,大多兼有嘔吐黏稠的痰涎,這是少陽的火和太陰的濕結合而成的(少陽傳經的去路是太陰)。應該在方子中酌情加入幾錢或一兩左右的生石膏,來清除少陽的火,這樣黏稠的痰涎自然就能化成水,從小便中排出。柴胡能夠引導邪氣向上向外,石膏更能把熱邪向下驅散,這樣上下分消,所以服藥後不用發汗,就能痊癒。
以上說的這些方子,大多適合用在溫病剛發病的時候。至於溫病傳播到經絡深處,像清燥熱的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疏通腸道積結的大小承氣湯,開解胸部結滯的大小陷胸湯,治療下痢的白頭翁湯、黃芩湯,治療發黃的茵陳蒿湯、梔子豉湯、黃柏皮湯等,以及各種涼潤清火、滋養陰液、安神定驚的藥劑,都可以用來治療溫病,也就不需要我多說了。
至於潛伏在體內的邪氣形成的溫病,像是《內經》所說的「冬天感受寒邪,春天必定會得溫病」、「冬天不儲藏精氣,春天必定會得溫病」之類的病症,《傷寒論》中並非沒有這種情況,只是這種情況出現在哪條經絡,就和哪條經絡的本來疾病沒有區別。張仲景沒有明確指出,後人就很難辨別。而且治療方法和各條經絡的本來疾病沒有不同,也就不需要刻意辨別了。只有這種病出現在少陰經時,才比較容易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