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桑螵蛸散

舌色白晦,脈得右大,來去不整,左部小促,耳聾,身熱不寐,語言謇澀,非是少陽傷寒,良由小產。陰氣不復,惕氣上冒,恐有牽搐暴厥之憂,勿以輕淺視之。

生地,阿膠,丹皮,麥冬,白芍,蔗漿

再診

前方去白芍,加元參、羚羊角。

遺由精竅,淋由溺竅。異出同門,最宜分別。久遺不愈,是精關不攝為虛,但點滴痛癢,少腹堅滿。此屬淋閉,乃氣墜不通,未可便認為虛。況夏秋足指先腐,下焦蘊有濕熱,氣不流行,膀胱撐滿,遂致堅滿耳。五苓散主治。

白話文:

【桑螵蛸散】

如果舌頭顏色呈現暗淡的白色,右手脈象顯得異常大,脈象來去不規律,左手脈象則顯得短促,伴有耳聾,身體發熱且失眠,說話口齒不清,這不是典型的少陽傷寒症狀,而是由於小產後導致的。這是因爲小產後,體內的陰氣沒有得到恢復,導致驚悸之氣上衝,可能有突然抽搐或昏厥的危險,不能輕視這個問題。

處方藥物包括:生地、阿膠、丹皮、麥冬、白芍、蔗漿。

再次診斷:

在之前的處方基礎上去掉白芍,加入元參和羚羊角。

遺精是由精竅引起的,尿頻尿急則是由尿道引起的。雖然症狀類似,但是來源不同,應該進行區分。長期遺精不愈,是因爲精關控制不住,屬於虛症,但如果伴隨點滴疼痛和癢感,小腹堅滿,這屬於淋閉,是因爲氣墜不暢,並不能直接斷定爲虛症。特別是夏天和秋天,如果腳趾先出現腐爛,下焦可能存在溼熱,氣流不暢,膀胱充盈,因此導致小腹堅滿。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進行治療。

2. 五苓散

秋暑失血,初春再發,脈右大能納食。金匱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要知脈大為勞,是煩勞傷氣,脈虛為勞,是情欲致損,安靜一年可愈。

黃耆,北沙參,南棗,白芨,炙草,薏苡仁

咳嗽從肺治者,以外邪必由皮毛而入,內合乎肺。然六氣皆令火化散之,未解清之潤之即愈。若內因之嗽,由別經干連及肺,當明其因,徒治肺無益。夫腎為先天,坎中真陽,內藏而主,封蟄奇經,得司其間,衝陽由前直起。且少陰脈循喉嚨,挾舌本,陰乏上承,陽獨自灼,故陰上陽下則壽,反則死。

八味丸陰中之陽,似乎有理,然肉消形瘦,桂、附仍屬剛燥,宜溫和柔劑,取乎血肉有情之品,議用斑龍峻補玉堂關下。但鹿角入督升頂,有過升之弊,加以青鹽引入下元,斯為合法。

鹿角膠,鹿角霜,熟地,菟餅,白茯苓,青鹽,補骨脂,柏子仁

住居臨海,風瘴癘氣,侵入腦髓骨骱,氣血不和,壅遏內蒸,頭面清陽痹阻,久則邪正混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以蟲蟻疏通逐邪。

蜣螂,蜂房,川芎,威靈仙

火酒飛面為丸。

由夏季目黃神倦,漸至中焦脹滿,延至霜降,上吐瘀血,下便汙濁。按脈弱細不調,視色神采不振,兼以呼吸帶喘,素有寒疾氣逆,其宿飲之畜,已非一日,當夏三月脾胃主令,天氣熱,地氣升,人身氣泄,加以飢飽勞役,而遂減食脹滿,是皆病於中綿延上下矣。夫六府以通為用,不但府不用事,其間經脈絡脈中,氣血皆令不行,氣壅血瘀,脹勢愈加。

古人以脹病專以宣通為法,而有陰陽之殊,後之攻劫宣通如神佑舟車禹功等方,值此久病淹淹,何敢輕試?議以專通三焦之陽氣,驅其錮蔽之濁陰,溫補兼進,若不陽氣漸蘇,難以擬投。引用忡景白通湯。

去須蔥白(四枚),乾薑(切片,鹽水泡二十餘次,去辣味,三錢),豬膽汁(十匙),淡附子(去皮臍,再用包火煨,一錢)

再診,脈神如昨,胸滿脹更急,不思納食,鼻尖冷甚,熱汗出,自吐瘀便垢,至今神衰吸短。古人謂上下交徵,當理其中,但陽微濁僭,格拒不通,理中守劑,不能理煩治劇,此護陽通陽,仍參苦寒,俾濁陰泄得一分,其陽復得一分,安穀之理在焉,不及縷述。

前方去蔥白,加人參三錢。

前用生津養陰,已得咳停熱退,可以漸入佳境,不虞發熱較甚,三晝夜不減,口渴不飢。蓋體弱肌疏,邪易侵襲,郁遏不宣,蒸燎如焚,質系金虛火旺。今遇炎威酷烈,相火風煽,暑熱外侵,交相爍液,必致煎熬枯涸,欲進苦寒,奈虛火不堪直折,且慮徒傷胃氣,議用海藏神術法,上解三陽,下安太陰。

白朮,梨汁,防風,麥冬,甘草

酒客淋濁,必系濕熱之邪,著於氣分,故五苓八正,俱用通利。病數年不愈,必由情欲致傷敗精血阻於內竅,溺與精異路同門。莖中因精腐阻居多,必通敗精,一定之理。

杜牛膝一兩五錢。搗汁衝入麝香三分。

痰飲留伏而發最詳。《金匱》、《玉函》、仲景,必分內外。以內飲治腎,外飲治脾。更出總括一論。謂飲邪必和以溫藥。數年寒暄。感觸致病。今屢發勢甚於昔。男子中年以後。下元漸衰也。

都氣丸,加坎炁、胡桃。

經來漸遲,色淡而少,當期必暮夜,腹痛䐜脹,腰髀酸楚,經絡牽掣少舒,脈數,右小左大,此乃奇經衝任二脈,為他經之氣所束,以致氣機日鈍,血少貯蓄。若加暴怒,須防經漏沸溢,用藥須擇入奇經者為宜。血海固陽明隸屬奇經肝腎為多,議兩和氣血宣通奇脈方。

當歸,茺蔚子,生香附,小茴香,焦麥芽,大黑豆皮

調入西琥珀末一錢。

面腫氣喘,咳嗆不止,音漸啞,酒客久蓄之濕熱,必上熏及肺,為腫為喘,聲音閉塞。按《內經》濕淫於內,治以淡滲,佐以苦溫。

蘆根,薏苡仁,滑石,赤苓,杏仁,厚朴

寒入厥陰之脈,結為氣疝,痛則脹升氣消,絕無蹤跡。老年下元已虧,不可破氣攻疝,尿管痛或阻溺,溫養下元,佐以通竅。

鹿茸,麝香,韭菜子,蛇床子,茴香,歸身,青鹽,覆盆子

肝腎精血交虧,陽氣不肯潛伏,陽升面赤戴陽,陽墜精關不固,時令冬失潛藏,陽生陽動病加,靜處山林,勿預家務。迎夏至一陰來復,必有好音,倘然卻藥,心境操持,與身病無益。

水制熟地,瑣陽,元武板,茯苓,線魚膠,遠志炭

宿瘕在脅下,亦與肥氣相類,自述因嗔怒,蓋肝之積也。久鬱氣血不通,肝藏內寄相火,時當夏令泛潮苦雨,脾胃受濕,自必困倦,肝木橫克脾土,脹勢百滿,所受濕邪,漫無出路,蒸於腸胃,黏膿積滯,利不肯爽。中焦不和,寤不得逸,症屬難治,且議分消。

白朮,厚朴,茯苓,豬苓,茵陳,通草

胎孕而患瘧,古人先保胎,佐以治病。茲診齒燥舌白,嘔悶自利,乃夏令伏邪,至深秋而發,非柴、枳之屬可止。嘔吐黑水,腹痛,胎氣不動,邪陷入里,蒸迫臟腑,是大危之象。

黃芩,黃連,黃柏,秦皮,川貝母

再診,寒少熱多,即先後厥之謂。熱甚胎攻衝心痛,蓋胎在沖,瘧邪從四末漸歸胃,衝脈屬陽明胃脈管轄,上嘔青黑涎沫,胎受邪迫,上攻衝心,總是邪熱無由發泄,內陷不已,勢必墜胎。且協熱自利,外邪從里而出,有不死不休之戒。方書保胎必固陰益氣,今熱熾壅塞,人參膠地反為熱邪樹幟,前以純苦氣寒急取,固上焦陽明胃、厥陰肝兩治,今則用酸苦辛泄兩經之熱邪,外以井泥護胎。

川連,草決明,烏梅肉,石蓮肉,黃芩,白芍,炒川椒

三診,苦辛酸清,泄陽明厥陰邪熱,兼外護胎法,病減十之二。視苔色芒刺,舌心干板,而心中痛不已,此皆熱邪內迫,陽津陰液告窮。兩日前慮其陷伏閉寒,今又怕其昏痙,最難調治。夫護胎存陰,清邪去邪,俱不可少。

阿膠,鮮生地,川連,雞子黃,知母

雨淋沖陽受傷,熱水洗浴,迫其冷濕深入,與水穀之氣互蒸,而肌肉發黃,陳無擇云:谷疸能食不肌,舌有黃苔。一年之久,寒濕釀成濕熱。凡濕在太陰脾,熱在陽明胃,不分經絡治不可。

生穀芽,半夏,廣皮白,柴胡,黃芩,川連,人參,枳實,薑汁

經云:謀慮在肝,決斷在膽,操持思慮,五志陽氣,有升無降,肝脈循環,繞乎陰器,氣逆拂亂,不可疏泄之權,似疝如淋病象。其實內系肝臟,但治淋、治疝,不越子和辛香流氣,即從丹溪分消泄熱。今形脈已衰當以虛論,肝病三法,曰辛,曰酸、曰甘緩。經云:食酸令人癃,小便不爽,大忌酸味。

當歸,茴香,穿山甲,枸杞子,沙蒺藜

凡當臍動氣,臍腹結瘕,肌肉濡動,眩暈羞明。昔賢都主下焦精血之損,二氣不得攝納,則變亂火風,如混蒙之象,泄氣溫燥攻病,是虛其虛也。溫養有情之屬為宜。

紫河車,肉蓯蓉,當歸,青鹽,茯芩,胡桃,黃柏,小茴香,柏子仁,紫石英

暑風入肺為癉瘧,金匱為陽氣獨發。嘉言云:體中陰液素虛,所伏熱氣,日久混入血分,陰虛陽冒,上焦清氣皆蒙,胃陽失和,不納易痞,究竟伏邪未去。凡苦辛疏泄,皆屬禁例。夫上實下虛,有客邪留著,鎮降不應,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例,分別氣血,以宣之,以逐之。

犀角,連翹,元參,通草,竹葉,荷葉

十年前小產血崩,損傷未復,家政操持,形神俱不能清靜,上年交秋,帶下淋濁,不特肝腎脂液告竭,奇經與諸絡亦無血存留。氣衝犯胃,脘膈刺痛,脅肋高突,更兼下焦寒冷,腰圍如帶拘束,兩足麻木,踐地痿軟,二便窒塞不爽。五液枯涸,至陽不交陰,見痛用沉香大謬。凡血液枯槁,大忌香燥,姑以血肉參和人參。若春和溫煦,草木藉以滋生。

人參,甘枸杞,歸身,肉蓯蓉,小茴香,沙蒺藜,黑芝麻,羊內腎

診脈尺垂,據述沖氣上衝,肝脈必搏大無偏,視面色赤亮,肌肉瘦削,乃腎精肝血內耗,陰不和陽,致衝任不主把持,固攝壯水,正謂助陰抑陽。然久損不復,當與味厚質靜,或血肉有情,填實精隧。考古海藏與可久輩,咸遵是制。內損精血,務宜絕欲靜養,使其加餐壯胃,所謂精生於穀也。且肝腎久傷,累及八脈,陰傷漸干及陽,豈一法網羅者。

閨中室女,忽然神志時惑,遂月事不來,正《內經》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蓋氣逆血菀,經緯紊亂,日加郁痹,焉得聰明。清曠情懷,致病草木藥餌,都屬無情,所以不易奏功。議以上清心竅以通神,下調奇脈以通經。

琥珀末(五錢),丹參(一兩)

鮮石菖蒲搗汁法丸,辰砂為衣。

回生丹為小丸,早服一錢。另以大黑豆一兩,炒赤,置竹籃蓋內,以無灰酒淋熱豆,取酒服藥。

天癸從未至,肉瘦色悴,咳嗆著枕更甚,暮夜內外皆熱,天明汗出勢減,痰或黏或稀,咽中總不爽利,此先天最薄,真陰不旺,弗勤針指,務要安閒怡悅,俾經來熱除。不然,俗云乾血勞。

復脈湯去薑、桂。

男子結疝,在《內經》則曰衝任為病。子和統論疏肝,今疝未愈,臍右復高突硬起,乃由疝漸至瘕聚腸覃之屬。夫腸覃者,寒氣客於大腸,與胃氣相搏,大腸與肺表裡,傳送肺氣,寒則氣凝不行,清氣散而濁氣結為瘕。遷延日久,如懷胎妊,按之堅,推之移,氣病而血不病也。

穿山甲,椒目,桂枝,川楝子,小茴香,茯苓,麝香,白芥子

冒暑遠行,熱氣由口鼻吸入,先犯上中,分走營衛,故為寒熱瘧疾。當淡泊飲食滋味,清疏胃氣,投劑或以涼解芳香,或以甘寒生津,皆可療治。奈何發散不效。復肆行滋補,致肺氣壅閉,胃中凝滯,自上及下,一身氣機不通,變成腫脹,矯其非而欲與攻逐。無如病久形消,又慮正氣之垂寂,不得已用保和丸,緩疏中焦,漸漸升降得宣,六腑轉達,腑氣先通,經脈之氣無有不通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