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6)
卷一 (6)
1. 禹餘糧丸
脈緩弱,脘中痛脹,嘔湧清涎,是脾胃陽微。得之積勞,午後病甚,陽不用事也。大凡脾陽宜通則運,溫補極是。而守中乃膩滯,皆非通府,勿佐用之。
人參,半夏,淡乾薑,生益智,茯苓,生薑汁
大便不通,間服半硫丸五分。
痔血久下,肌肉萎黃,乃血脫氣餒,漸加喘促浮腫,再延腹脹,二便不通。此症藏陰有寒,府陽有熱。詳於《金匱》谷疸篇中,極難調治。
人參,白朮,茯苓,智仁,菟絲,木瓜,廣皮
經營不遂,情懷拂鬱,少火化為壯火,風木挾陽上巔,眩暈不寐,是陽不入陰,非陰虛症也。如果純虛,豈有由春及秋,仍能納食驅馳。今忽然中脘噎阻,由藥傷胃口,致胃陽上逆使然。溫膽湯加減之。
陳皮,茯苓,丹皮,梔皮,半夏,枳實,桑葉,竹茹
濕溫長夏最多,濕熱鬱蒸之氣,由口鼻而入,上焦先病,漸布中下,河間所謂三焦病也。治與風寒食積迥異。仲景云:濕家不可發汗,汗之則痙。濕本陰邪,其中人也則傷陽,汗則陽易泄越,而邪留不解。濕蒸熱鬱,發現為黃,熏蒸氣墜之間,正如罨曲之比。斯時病全在氣分,連翹赤小豆湯可以奏效。
今經一月,邪彌三焦,自耳前後左腫及右,癰瘍大發。夫癰者壅也,不惟氣滯,血亦阻塞,蒸而為膿,穀食不思,陡然肉消殆盡,胃氣索然矣。商治之法,補則助壅,清則垂脫,前輩成法,一無可遵,因思濕熱穢濁結於頭面清竅,議輕可去實之法,選芳香氣味,使胃無所苦,或者壅遏得宜,少進漿粥,便是進步。經云:從上病者治其上。
《靈樞》云:上焦如霧,非輕揚芳香之氣,何以開之?
青菊葉,荷葉邊,金銀花,象貝母,綠豆皮,馬兜鈴,連翹,射干
煎好,露一宿,臨服加金汁一小杯。
身腴,體質適值過勞,陽氣受傷,嘔吐食物,身熱而無頭痛。已非外感風寒。間日煩躁渴飲,唇焦舌黑。是內伏熱氣。由募原以流布三焦,亦如瘧邪之分爭營衛者然。然積勞既久,伏邪客病,脈來小緩,按之不鼓,可為徵驗。且兩便頗通,略能納穀,焉有停聚積滯?仲景以單熱無寒之症,不出方藥,但以飲食消息之。後賢參擬甘寒滋養胃陰,其熱自解。
竹葉,花粉,麥冬,連翹,生地,杏仁,蔗漿
寅卯少陽內動,絡中血溢,寒熱嘔逆,驟然泄瀉,不能左臥。蓋陽木必犯陰土,膽汁無藏,少寐多寤,土藏被克,食減無味。宜補土疏木。
人參,山藥,炙草,白朮,扁豆,丹皮
虛損泄瀉,用異功理中,乃補脾胃以煦其陽氣方法。無如失血遺精,金水久虧,陰乏上承,咽痛失音,而瀉仍不已。長夏吸受暑濕之氣,與身中浮越之氣,互為鬱蒸,遂起疳蝕。氣阻則妨食,是勞損為本,而雜以暑濕,純補決不應病,與輕淡氣薄之劑,先清上焦,後議補益。
白話文:
禹餘糧丸
脾胃陽氣虛弱,表現為脈搏微弱,胃脘部疼痛脹滿,嘔吐清水樣涎液。這是由於長期勞累所致,午後症狀加重,陽氣不能正常運作。一般來說,脾陽應該通暢才能運化,溫補的方法非常適合。但是,單純的滋膩滯留之品,並不能通利腸胃,因此不宜使用。
處方:人參、半夏、淡乾薑、生益智、茯苓、生薑汁。
如果大便不通,可以間斷服用半硫丸五分。
因長期痔瘡出血,導致肌肉萎黃,這是由於失血導致氣血不足,逐漸出現氣喘、浮腫,進一步發展為腹脹,大小便不通。此症屬於臟腑陰寒,陽氣有熱。詳見《金匱要略》谷疸篇,治療極為困難。
處方:人參、白朮、茯苓、智仁、菟絲子、木瓜、廣皮。
因經營不順,心情鬱悶,導致少陽之火轉化為壯陽之火,肝風挾陽氣上犯頭部,出現眩暈、失眠,這是陽氣不能下歸於陰,而非陰虛症狀。如果真是純粹的陰虛,怎麼可能從春季到秋季,還能進食和勞作?現在突然出現中脘部阻塞,這是由於藥物損傷胃口,導致胃陽上逆所致。可用溫膽湯加減。
處方:陳皮、茯苓、丹皮、梔子皮、半夏、枳實、桑葉、竹茹。
長夏季節濕溫病最為常見,濕熱鬱蒸之氣由口鼻侵入,上焦首先發病,然後逐漸蔓延到中焦和下焦,正如河間學派所說的“三焦病”。其治療方法與風寒和食積迥然不同。張仲景說:“濕證不能發汗,發汗則會引起痙攣。”濕邪本屬陰邪,侵入人體就會傷及陽氣,發汗則容易導致陽氣泄露,而濕邪仍然停留在體內不去。濕熱鬱蒸,表現為黃疸,氣機阻滯下墜,如同罨曲(用濕熱的物品包裹)一樣。此時疾病主要在氣分,連翹赤小豆湯可以奏效。
現在已經一個月了,邪氣瀰漫三焦,耳前後左右腫脹,癰瘍大量長出。癰腫是因為氣機阻滯,血脈阻塞,濕熱蒸郁化膿所致,患者飲食不思,身體迅速消瘦,胃氣衰竭。治療的方法,補則助長腫脹,清則會導致虛脫,前人的治療方法都不可取。因此考慮到濕熱穢濁之邪結聚於頭面部清竅,應選擇輕清瀉實的方法,選用芳香之品,使胃氣不受損害,或許可以使壅塞之邪得到疏通,少量進食稀粥,便是進展。經書上說:從上焦發病的,就要治療上焦。
《靈樞》說:“上焦如同霧氣,如果不是輕揚芳香之氣,怎麼能夠把它打開呢?”
處方:青蒿葉、荷葉邊、金銀花、貝母、綠豆皮、馬兜鈴、連翹、射干。煎好後,放置一夜,服用時加入少許金汁(人乳)。
身體肥胖,體質適宜,由於過度勞累,陽氣受損,出現嘔吐食物、身體發熱但無頭痛的症狀。這已經不是外感風寒。間日發熱煩躁、口渴飲水,嘴唇乾燥、舌苔黑。這是內伏熱邪,從募穴(中脘穴)部位蔓延到三焦,如同瘧疾邪氣侵犯營衛一樣。但是,由於長期勞累,伏邪乘虛而入,脈象微弱,按之不充實,這是重要的驗證。而且大小便都比較通暢,也能夠少量進食,哪裡會有停滯積聚?張仲景認為單純的熱證沒有寒證,不需要開方用藥,只要調攝飲食就可以。後世醫家則參酌甘寒藥物滋養胃陰,熱證自然就會消退。
處方:竹葉、花粉、麥冬、連翹、生地黃、杏仁、蔗漿。
寅卯時(凌晨3-5點)少陽之氣內動,經絡中的血液溢出,出現寒熱嘔吐,突然腹瀉,不能側臥。這是因為木克土,膽汁不能收藏,出現少寐多醒,脾土被克,飲食減少,味覺淡薄。應該補益脾土,疏泄肝木。
處方:人參、山藥、炙甘草、白朮、扁豆、丹皮。
虛損泄瀉,使用異功散理中湯,是通過補益脾胃來溫煦陽氣的方法。但是,如果出現失血、遺精,腎精久虧,陰精不足,出現咽喉疼痛、聲音嘶啞,而腹瀉仍然不止。長夏季節吸入暑濕之氣,與體內浮越之氣互相鬱蒸,從而引起疳蝕(小兒慢性消化不良)。氣機阻滯就會影響飲食,這是勞損為本,兼夾暑濕。單純的補益肯定不能治病,應該用輕淡的藥物,先清利上焦,然後再考慮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