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水熬膏

三診,痿躄在下,肝腎居多,但素飲必有濕熱,熱瘀濕滯,氣血不行,筋縮,肌肉不仁,體質重著不移,無非濕邪之深沉也。若論陽虛不該大發瘡痍,但病久非可速攻,莫計效遲,方可愈也。

細生地,歸身,黃柏,萆薢,蓯蓉,川斛,牛膝,蒺藜

四診,寢食如常,脈沉而緩,獨兩腿內外肉脫麻木,年逾五旬,陽脈漸衰,蹺維不為用事,非三氣雜感也。溫通以佐脈絡之流暢,仿古聖四斤金剛之屬。

蓯蓉,牛膝,茯苓,萆薢,木瓜,枸杞子,蒺藜,金毛狗脊膏丸

經云: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令人煎厥。夫勞動陽氣弛張,則精氣不充,留戀其陽,雖有若無,故曰絕積之既久,逢夏季陽氣開泄,五志火動,內風以生。若煎厥治法,以清心益腎,使肝膽相火不致暴起,宣風靜熄,不為暈厥。然必薄味靜養為穩。

細生地,連翹,知母,元參,生白芍,竹葉

腎厥,由腰脊而升,發時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喉如刀刺。蓋足少陰經脈,上循喉嚨,挾舌本,陰濁自下犯上,必循經而至。仿許學士,椒附湯,通陽以泄濁陰為主。

炮附子,淡乾薑,葫蘆巴,川椒,半夏,茯苓

白話文:

[水熬膏]

三次診斷,患者下肢痿弱不能行走,主要問題出在肝臟和腎臟,平日飲食中必然含有濕熱,導致熱瘀和濕氣滯留在體內,影響氣血運行,造成筋骨收縮,肌肉失去感覺,體質沉重難以移動,這都是因為濕邪深入體內所致。如果談到陽氣虛弱,不應該引發大的皮膚疾病,但是病程長久不能快速根治,不要急於看到療效,慢慢來才能痊癒。

處方藥材包括:細生地、當歸、黃柏、萆薢、蓯蓉、川斛、牛膝、蒺藜。

第四次診斷,患者的睡眠和飲食正常,脈搏沉緩,唯獨兩腿內外肌肉消瘦且麻木,年齡超過五十歲,陽氣逐漸衰退,蹺維無法發揮作用,這並非是三氣雜感所導致。應使用溫通的藥物輔助脈絡順暢,參考古人的四斤金剛類別。

處方藥材包括:蓯蓉、牛膝、茯苓、萆薢、木瓜、枸杞子、蒺藜、金毛狗脊膏丸。

古籍記載:過度勞累會導致身體機能亢奮,精神疲憊,夏季容易出現煎厥症狀。勞動過度會讓陽氣鬆懈,精氣無法充分補充,即便存在也如同不存在,因此稱之為「絕積」。長期以往,到了夏天,陽氣開放,五志火動,內風產生。治療煎厥的方法,主要是清心益腎,防止肝膽相火突然爆發,宣洩風氣,保持平靜,避免暈厥。然而,清淡飲食和平靜養生纔是最穩定的選擇。

處方藥材包括:細生地、連翹、知母、玄參、生白芍、竹葉。

腎厥,從腰部開始上升,發作時手腳冰冷,口吐泡沫,喉嚨像被刀割一樣疼痛。這是因為足少陰經脈向上延伸到喉嚨,夾著舌頭,陰濁之氣自下而上侵犯,必然沿著經脈前進。參考許學士的椒附湯,主要用於通陽以排除濁陰。

處方藥材包括:炮附子、淡乾薑、葫蘆巴、川椒、半夏、茯苓。

2. 薑汁泛丸

臍上心下熱熾,咽喉間陳腐氣遂神昏撲厥。經時汗出而醒,口湧血沫,乃膻中熱壅,以致心竅受蒙。若非芳香清透,不能宣通絡中瘀痹。

犀角,茯神,天竺黃,麝香,丹參,菖蒲,鬱金,冰片

各生研末,赤豆皮煎湯泛丸,竹葉湯送。

暑由上受,先入肺絡,日期漸多,氣分熱邪,逆傳入營,遂逼入心胞絡中,神迷欲躁,舌音短縮,手足牽引,乃暑熱流陷,勢將發痙。熱閉在裡,肢體反不發熱,熱邪內閉外脫,豈非至危至急!考古人方法,清絡熱必兼芳香,開里竅以清神識。若重藥攻邪,直走腸胃,與胞絡無干涉也。

犀尖,鮮生地,元參,銀花,石菖蒲化至寶丹

向來久咳傷肺,更值雨潮感邪,但熱不寒,是為癉瘧。仲聖云:消爍肌肉,當以飲食消息之。在乎救胃以涵肺,醫知是理否。

竹葉,麥冬,連翹,甘草,梨皮,青蔗汁

瘧得汗不解,近來竟夜汗出,且胸痞不飢,形瘦脈大便秘,顯然陰虛體質。瘧邪爍液,致清陽痞結脘中。議以柔劑,存陰卻邪。

竹捲心,辰砂益元散,生地,麥冬,知母

脾經瘧邪,必由四末擾中,仲景論太陰經九條,深戒攻下。謂脾為孤藏,體陰而用陽,喜暖而惡寒,不飢痞脹,噯氣,陽傷則運動無權,滯濁瀰漫矣。昔賢制方,陽傷取藥之氣,陰傷取藥之味,奈何不究病之陰陽,不分藥之氣味,便窒則攻下,痞悶則開泄。藥不對病,脾胃受傷,數年沉痼,如脾胃論莫詳於東垣,苟能玩讀,焉有此等混治?

炒半夏,淡吳萸,生益智,蓽茇,乾薑,茯苓

苦辛過服,大瀉心陽,心虛熱收於裡,三瘧之來,心神迷惑,久延恐成痼症。考諸《金匱》、仲景每以蜀漆散為牡瘧治法。

雲母石,蜀漆,生龍骨

為末,開水調服二錢。

下焦精虧,瘧邪遂入少陰,當其發作從背起,乃太陽與少陰表裡相應也。陰邪得汗不解,托邪固是,但氣易泄,薑、附純剛,又恐劫陰矣。

人參,鹿茸,桂枝,細辛,杞子炭,歸身炭,生薑

脈微而遲,色衰萎黃。凡陽氣不足,久利久瀉,窮必傷腎。今浮腫漸起,目下是水失火而敗。若非暖下,徒見泄瀉有紅,為脾胃濕熱,必至中滿敗壞。

熟地炭,淡附子,茯苓,車前子,生茅朮,乾薑

脈左弦右浮澀,始由脘痛貫脅,繼則腹大高凸,納食減少,二便艱澀不爽,此乃有年操持,縈慮太甚。肝木拂鬱,脾土自困,清濁混淆,脹勢乃成。蓋藏真日漓,府陽不運。考古治脹名家,以通陽為務,若滋陰柔藥,微加桂、附,凝陰沍濁,豈是良法。議用局方禹餘糧丸,暖其水藏,攻其穢濁。

俟其小效,兼進通陽剛補,是為虛症內傷脹滿治法。至於攻瀉動奪,都為有形而設,與氣傷之病不同也。

白話文:

標題: [薑汁丸]

內容: 肚臍上方與心下方熱力熾盛,喉嚨間有陳舊腐氣導致精神昏亂甚至昏倒。經過一段時間出汗後甦醒,口中湧出血沫,這是由於胸部熱氣阻塞,使得心臟通道受矇蔽。如果不是使用具有芳香性質的藥物來清理穿透,無法宣泄疏通絡中的淤堵。

犀角,茯神,天竺黃,麝香,丹參,菖蒲,鬱金,冰片

各自研磨成粉末,用紅豆皮煎煮的湯水製成丸藥,用竹葉湯送服。

暑熱從上部入侵,首先影響肺部經絡,時間越長,氣分熱邪逆傳入營,於是迫入心包絡中,導致精神迷失,想發狂,舌頭收縮,手腳抽搐,這便是暑熱陷入,即將引發痙攣。熱閉於內,肢體反而不會發熱,熱邪內閉外脫,這難道不是極其危險緊急的情況嗎?古人治療方法中,清除絡熱必須配合芳香藥物,開啓體內竅道以清醒神識。如果使用重藥攻擊邪氣,直接作用於腸胃,與心包絡無關。

犀牛角尖端,新鮮生地,元參,銀花,石菖蒲化至寶丹

以往長期咳嗽傷肺,再加上雨季潮溼感受邪氣,只發熱不發冷,這就是瘧疾。中醫聖人說:消耗肌肉,應當通過飲食調節。在於養胃以滋潤肺部,醫生是否知道這個道理。

竹葉,麥冬,連翹,甘草,梨皮,青蔗汁

瘧疾出汗不解,最近整夜出汗,且胸悶不餓,身體消瘦脈大便祕,明顯是陰虛體質。瘧邪消耗體液,導致清陽痞結在胃脘中。考慮使用柔和的藥物,保存陰液同時祛除邪氣。

竹捲心,辰砂益元散,生地,麥冬,知母

脾經瘧邪,必定是由四肢干擾中心,張仲景討論太陰經有九條,嚴厲警告不要攻下。脾爲孤髒,本性屬陰功能屬陽,喜歡溫暖厭惡寒冷,不餓腹脹,噯氣,陽傷則運動無力,濁氣瀰漫。古人制方,陽傷取藥之氣,陰傷取藥之味,爲何不探究疾病的陰陽,不區分藥物的氣味,就直接攻下,痞悶則開泄。用藥不對症,脾胃受傷,多年頑疾,如同脾胃論莫詳於東垣,如果能夠仔細閱讀,怎會有這種混亂治療?

炒半夏,淡吳萸,生益智,蓽茇,乾薑,茯苓

苦辛藥物過量服用,大瀉心陽,心虛熱收於內,三種瘧疾來襲,心神迷惑,長久拖延恐怕會成爲頑疾。考察《金匱要略》、張仲景常常以蜀漆散作爲瘧疾的治療方法。

雲母石,蜀漆,生龍骨

研磨成末,開水調服兩錢。

下焦精虧,瘧邪進入少陰,發作時從背部開始,這是太陽與少陰表裏相應。陰邪得汗不解,託邪固然正確,但氣容易泄,姜、附純剛,又怕耗損陰液了。

人參,鹿茸,桂枝,細辛,枸杞炭,當歸炭,生薑

脈象微弱且遲緩,面色萎黃。凡是陽氣不足,長時間腹瀉,窮盡必傷腎。現在浮腫逐漸出現,眼下是水失去火而敗壞。如果不保暖下部,只看到腹瀉有紅,爲脾胃溼熱,必將導致腹部脹滿敗壞。

熟地炭,淡附子,茯苓,車前子,生茅術,乾薑

脈象左側弦右側浮澀,起初是胃脘疼痛貫穿脅部,接着腹部變大高凸,食慾減少,大小便艱難不暢,這是多年操勞,憂慮過度。肝木抑鬱,脾土自困,清濁混淆,脹勢形成。藏真日漸流失,腑陽不運。古人治療脹病專家,以通陽爲主,如果滋陰柔藥,稍微加入桂、附,凝陰沍濁,豈是好方法。建議使用局方禹餘糧丸,溫暖水髒,攻擊穢濁。

等到小有成效,同時進行通陽剛補,這是虛證內傷脹滿的治療方法。至於攻瀉動奪,都是爲有形設置,與氣傷疾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