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4)
卷一 (4)
1. 禹餘糧丸
脈緩弱,脘中痛脹,嘔湧清涎,是脾胃陽微。得之積勞,午後病甚,陽不用事也。大凡脾陽宜通則運,溫補極是。而守中乃膩滯,皆非通府,勿佐用之。
白話文:
脈博虛弱,胃裡脹痛,嘔吐清水,這是脾胃陽氣虛弱的表現。是由於過度勞累導致的,下午症狀加重,這是因為陽氣不能運作所致。脾胃陽氣本應暢通才能運化,溫補是極好的方法。而守中湯卻會造成油膩阻塞,都不是通暢脾胃的方法,不要再使用了。
人參,半夏,淡乾薑,生益智,茯苓,生薑汁
大便不通,間服半硫丸五分。
白話文:
人參,半夏,乾薑 (未炮製),益智仁 (未炒製),茯苓,生薑汁
痔血久下,肌肉萎黃,乃血脫氣餒,漸加喘促浮腫,再延腹脹,二便不通。此症藏陰有寒,府陽有熱。詳於《金匱》谷疸篇中,極難調治。
人參,白朮,茯苓,智仁,菟絲,木瓜,廣皮
白話文:
長期的痔瘡出血,導致肌肉萎縮發黃,這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氣虛,逐漸加重為氣喘、浮腫,再發展為腹脹、大小便不通。這種疾病是由於內部陰寒、內臟陽氣過盛引起的。在《金匱要略》的谷疸篇中詳細記載了這種疾病,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經營不遂,情懷拂鬱,少火化為壯火,風木挾陽上巔,眩暈不寐,是陽不入陰,非陰虛症也。如果純虛,豈有由春及秋,仍能納食驅馳。今忽然中脘噎阻,由藥傷胃口,致胃陽上逆使然。溫膽湯加減之。
白話文:
事業不順利,情緒煩悶,輕微的火熱之症演變成強盛的火熱之症,風木之氣攜帶陽氣上衝頭部,導致頭暈失眠。這種情況是陽氣無法進入陰部,而不是陰虛證。如果是純粹的虛證,怎麼可能從春季到秋季,依然能進食和活動呢?現在突然感到中脘噎阻,是藥物損傷胃口導致胃氣上逆所致。可以加減溫膽湯來治療。
陳皮,茯苓,丹皮,梔皮,半夏,枳實,桑葉,竹茹
白話文:
-
陳皮:柑橘的乾燥果皮
-
茯苓:茯苓屬真菌類,為塊狀菌類
-
丹皮:丹參的乾燥根皮
-
梔皮:梔子花的乾燥果實皮
-
半夏:半夏屬天南星科,為塊莖類
-
枳實:枳樹的乾燥果實
-
桑葉:桑樹的乾燥葉子
-
竹茹:竹子表皮下面的一層薄膜
濕溫長夏最多,濕熱鬱蒸之氣,由口鼻而入,上焦先病,漸布中下,河間所謂三焦病也。治與風寒食積迥異。仲景云:濕家不可發汗,汗之則痙。濕本陰邪,其中人也則傷陽,汗則陽易泄越,而邪留不解。濕蒸熱鬱,發現為黃,熏蒸氣墜之間,正如罨曲之比。斯時病全在氣分,連翹赤小豆湯可以奏效。
白話文:
濕熱之症在長夏季節最為嚴重。濕熱之氣從口鼻侵入人體,首先影響上焦,逐漸蔓延至中焦和下焦,這便是河間所說的「三焦病」。濕熱之症的治療方法與風寒和飲食積滯的治療方法有很大不同,仲景曾說:「濕邪不可使用發汗法,發汗則會痙攣。」濕邪屬於陰邪,若入侵人體則會損傷陽氣,發汗會導致陽氣容易耗散,而濕邪則會滯留而不解除。濕熱鬱結,症狀表現為發黃,燻蒸之氣向下沉降,就像濕敷一樣。此時,疾病主要在氣分,使用連翹赤小豆湯可以有很好的療效。
今經一月,邪彌三焦,自耳前後左腫及右,癰瘍大發。夫癰者壅也,不惟氣滯,血亦阻塞,蒸而為膿,穀食不思,陡然肉消殆盡,胃氣索然矣。商治之法,補則助壅,清則垂脫,前輩成法,一無可遵,因思濕熱穢濁結於頭面清竅,議輕可去實之法,選芳香氣味,使胃無所苦,或者壅遏得宜,少進漿粥,便是進步。經云:從上病者治其上。
《靈樞》云:上焦如霧,非輕揚芳香之氣,何以開之?
白話文:
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邪氣布滿了三焦,從耳朵前後開始,左邊腫脹,接著右邊也出現癰瘍。所謂癰瘍,就是瘀堵的意思。不僅氣血滯塞,血液也受阻塞,因而蒸發化為膿液,導致食慾不振,肌肉急速消瘦,胃氣也虛弱了。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採用補益的方法,可能會加重瘀堵;如果採用清熱的方法,又可能會導致氣血更加虛弱。前輩的治療方法都無法遵循,所以我考慮到濕熱穢濁堵塞在頭面的清竅中,建議採用輕柔的方法祛除邪實。選用芳香的藥材,讓胃部不會感到不適,或許能適當地減輕瘀堵,稍微進食一些米湯或稀粥,就是進步了。經典上說:「從頭部生病的,要治療頭部。」
青菊葉,荷葉邊,金銀花,象貝母,綠豆皮,馬兜鈴,連翹,射干
煎好,露一宿,臨服加金汁一小杯。
白話文:
- 青菊葉:菊花的葉子
- 荷葉邊:荷葉的邊緣
- 金銀花:忍冬花的蕾
- 象貝母:貝母的根莖
- 綠豆皮:綠豆的外皮
- 馬兜鈴:馬兜鈴的根
- 連翹:連翹的果實
- 射干:射干的根莖
身腴,體質適值過勞,陽氣受傷,嘔吐食物,身熱而無頭痛。已非外感風寒。間日煩躁渴飲,唇焦舌黑。是內伏熱氣。由募原以流布三焦,亦如瘧邪之分爭營衛者然。然積勞既久,伏邪客病,脈來小緩,按之不鼓,可為徵驗。且兩便頗通,略能納穀,焉有停聚積滯?仲景以單熱無寒之症,不出方藥,但以飲食消息之。後賢參擬甘寒滋養胃陰,其熱自解。
竹葉,花粉,麥冬,連翹,生地,杏仁,蔗漿
白話文:
身體較肥胖,體質適逢過度勞累,導致陽氣受損,出現嘔吐食物的症狀,身體發熱但不頭痛。這已經不是外感風寒所致。間隔性地感到煩躁和口渴,嘴脣乾裂,舌頭發黑。說明體內積存了熱氣。從胃部向三焦流動,就像瘧疾邪氣在營衛之間爭奪能量一樣。然而,長期積勞加上邪氣入侵,導致脈搏細弱緩慢,按壓時不鼓動,可以作為徵兆。而且大小便還算通暢,稍微也能進食,怎麼會有停滯積聚的問題?仲景認為,只有單純的熱症沒有寒症,就不需要用藥物治療,只需要通過飲食來調理。後世的醫家認為,使用甘涼滋養的藥物來滋養胃陰,熱氣自然就能消退。
寅卯少陽內動,絡中血溢,寒熱嘔逆,驟然泄瀉,不能左臥。蓋陽木必犯陰土,膽汁無藏,少寐多寤,土藏被克,食減無味。宜補土疏木。
人參,山藥,炙草,白朮,扁豆,丹皮
白話文:
寅卯時分,少陽脈內動,絡脈中的血液外溢,造成寒熱、嘔吐、腹瀉,無法朝左側睡。這是因為陽性的肝木必然侵犯陰性的脾土,導致膽汁無法儲藏,睡眠少、醒來多,土氣被剋制,食慾減退、味道淡薄。此時應補土疏木。
虛損泄瀉,用異功理中,乃補脾胃以煦其陽氣方法。無如失血遺精,金水久虧,陰乏上承,咽痛失音,而瀉仍不已。長夏吸受暑濕之氣,與身中浮越之氣,互為鬱蒸,遂起疳蝕。氣阻則妨食,是勞損為本,而雜以暑濕,純補決不應病,與輕淡氣薄之劑,先清上焦,後議補益。
白話文:
脾胃虛弱、經常拉肚子,使用異功理中的藥方,主要是補養脾胃來溫暖陽氣。但是如果遇到失血或遺精,腎精和元氣長期虧損,陰氣不足,影響到上焦,導致咽喉疼痛、失聲,但腹瀉依然不止。炎熱的夏季吸收暑濕之氣,加上體內浮動的氣,互相鬱積濕熱,於是形成疳蝕(一種虛症)。氣機阻滯就會影響飲食,所以勞損是根本原因,再加上暑濕的影響,單純補養無法治病,應該先用清淡的藥方來清肅上焦,再考慮補益。
蘆根,馬兜鈴,通草,米仁,滑石,西瓜翠衣
白話文:
**蘆根:**具有清熱利尿、潤肺止咳的功效。
馬兜鈴: 具有利尿、消腫、解毒的功效。
通草: 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米仁: 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的功效。
滑石: 具有清熱利尿、解毒的功效,常與其他藥物一起用於治療濕熱病症。
西瓜翠衣: 指西瓜皮的綠色內層,具有清熱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
瘦人陰虛,熱邪易入於陰,病後遺精,皆陰弱不主固攝也。泄瀉在夏秋間,是暑濕內侵,其間有瓜果生冷,不能速行,是中寒下利,什中僅一。況此病因遺泄患瘧,病人自認為虛,醫者迎合,以致邪無出路,轉輾內攻加劇。夫犯房勞而患客邪,不過比平常較勝,未必便是陰病。
白話文:
身瘦的人陰氣不足,陽熱之邪容易侵入陰部。病後遺精,都是因為陰氣虛弱,不能收攝固護。在夏秋季節腹瀉,是暑熱濕邪侵犯體內,期間如果吃了寒涼的瓜果,不能很快排出體外,就會導致寒邪下注,引起腹瀉,其中十人中只有一人如此。況且這種病是因為遺精而出現瘧疾,病人自認為是虛證,醫生也順應了他的看法,導致邪氣無法排出,反而轉向內部攻擊,加重病情。如果因為房事勞累而患上外感邪氣,通常只是比平常的病症更嚴重,未必就是陰虛的病症。
近代名賢,訛傳陰症,傷人比比。總之遺泄陰虧,與利後陰傷,均非剛劑所宜,當擬柔剛以扶精氣。
人參,山藥,川斛,芡實,茯苓,生地炭
白話文:
近代有名的醫者,誤傳治療陰虛的病症,傷害人的例子很多。總的來說,對於遺精、陰虛的情況,以及便瀉導致的陰液損傷,都不適合使用猛烈的藥物,應該使用滋陰補陽的方法來調理精氣。
人參、山藥、川石斛、芡實、茯苓、熟地炭
七年沉痼,心惕熱迷,咬牙嚼舌,陰火失守,陽乃鴟張。前方理厥陰陽明,以和陽主治,繼方以鹹味純陰,填水源以生木。病究竟未能卻,自述每每遺泄,其病隨發。春夏兩時,發病甚頻。況五更寅卯少陽氣振,陽冒病來,更兼操持不已。《內經》膽藏汁三合,腎藏液三合。精遺則腎液少,操勞則膽汁虧,欲望春陽不動,安可得耶?
白話文:
病了七年,心慌發熱,咬牙切齒,陰火失控,而陽氣過盛。先用調和肝膽與胃腸的藥方,以陽氣為主。接著用純陰味的藥方,補充水液滋養肝木。但病症仍未見好轉,病人自己說常有遺精,發病時就會如此。在春夏兩季,發病頻率很高。而且五更寅卯時分,少陽之氣旺盛,陽氣上冒誘發疾病,再加上過度操勞。根據《內經》記載,膽囊有三分汁液,腎臟有三分精液。遺精是因為腎液少,操勞是因為膽汁虛損,如果希望春陽不動,豈能如願?
熟地,肉蓯蓉,五味子,龍骨,茯苓,左牡蠣,石菖蒲,遠志,川斛,山萸肉
白話文:
**熟地:**黑色、溫熱性質的藥材,具有滋補腎臟和補血的功效。
肉蓯蓉: 紅色、溫熱性質的藥材,具有補腎壯陽和強壯筋骨的功效。
五味子: 紅色的酸性藥材,具有滋養腎臟和心臟、補益脾胃的功效。
龍骨: 龍骨化石的白色粉末,具有安神鎮靜、收斂止瀉的功效。
茯苓: 白色、利尿性質的藥材,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胃的功效。
左牡蠣: 牡蠣的左殼,具有滋陰補血、平肝潛陽的功效。
石菖蒲: 灰色的香草植物,具有開竅通絡、醒腦提神、止咳平喘的功效。
遠志: 黃色或棕色的草本植物,具有安神益智、止咳平喘的功效。
川斛: 白色的草本植物,具有益氣強身、補腎壯陽的功效。
山萸肉: 紅色的果實,具有補腎益肝、固精止瀉的功效。
脈弦數右大,舌絳色,面微浮,咳嘔上逆,心中熱,腹中氣撐,臥側著右,暮夜內外皆熱。自五月起病,百日不曉飢飽,病因憂愁嗔怒而起。諸氣交逆。少火化為壯火,煩熱不熄,,玉液皆涸,內風煽動,亦屬陽化。見症肝病,十之八九。秋金主候,木尚不和,日潮加劇,病屬郁勞,難以久延。議鹹苦清養厥陰之陰以和陽。
白話文:
脈象弦急,右邊脈搏比左邊強勁有力,舌頭呈深紅色,臉部略微浮腫,咳嗽嘔吐向上逆行,心中發熱,腹部脹氣,只能側臥在右邊,傍晚時分,身體內外感到發熱。從五月開始生病,一百多天都感覺不到飢餓或飽足,病因是憂愁、生氣引起的。體內各種氣機紊亂,少火轉化為壯火,煩熱不退,體液枯竭,內風煽動,也是陽氣過盛所致。從症狀來看,肝臟有病,十之八九。秋季五行屬金,主宰時令,但肝屬木,目前尚未平順,病情日益加重,屬於鬱結勞累引起的疾病,難以長期拖延。建議使用鹹苦味的藥材,滋養厥陰經的陰氣,以調和陽氣。
阿膠,川連,生地,糯米,白芍,雞子黃
白話文:
阿膠:一種動物膠,用於補血止血
川連:一種草本植物,用於清熱解毒
生地:何首烏的根部,用於補血滋陰
糯米:一種穀物,用於補氣健脾
白芍:芍藥的根部,用於養血和肝
雞子黃:雞蛋黃,用於滋養氣血
再診,脈百至,右弦數,左細數。寒熱無汗,渴飲嘔逆,病中咯血,經水反多。邪熱入陰,迫血妄行。平日奇經多病,已屬內虛,故邪乘虛陷,竟屬厥陰之熱熾以犯陽明。故為嘔為悶,不食,目胞紫暗羞明,咽中窒塞頭痛。四厥陰熱邪通胃貫膈,上及面目諸竅,先寒後熱,飢不能食,消渴,氣上衝心,嘔噦。
白話文:
再次診脈,脈搏達一百次,右脈弦數,左脈細數。既不寒也不熱,沒有出汗,口渴想喝水,嘔吐噁心。病中吐血,經血反而增多。邪熱入侵陰部,迫使血液亂流。平日奇經脈絡疾病較多,已經氣血虛弱,導致邪氣乘虛而入,最終釀成厥陰之熱熾盛,侵犯陽明。因此嘔吐、胸悶、不想吃東西,眼皮發紫暗怕光,咽喉阻塞,頭痛。四厥陰的熱邪貫通胃脘,衝上膈膜,上達面部和五官,先感覺寒冷接著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口渴消渴,氣往上衝心部,導致嘔吐和乾嘔。
仲景皆例厥陰篇中,此伏邪在至陰之中,必熬至枯涸而後已。表之則傷陽,攻之則劫陰,惟鹹味直走陰分,參入苦寒,以清伏熱。清邪之中,仍護陰氣,俾邪退一分,便存得一分之陰,望其少蘇。
白話文:
仲景在《厥陰篇》中都有這樣的案例,這是因為邪氣潛伏在至陰之中,必須熬到枯竭才會停止。用發汗法驅邪會損傷陽氣,用攻伐法攻擊邪氣會劫奪陰氣。只有鹹味藥物可以直達陰分,如果加上苦寒藥物,可以清退潛伏的熱邪。在清除邪氣的同時,必須保護好陰氣,邪氣每退一分,就保留一分陰氣,期待患者逐漸甦醒。
阿膠,雞子黃,生地,白芍,黃連,黃柏
白話文:
- 阿膠:一種從驢皮中提取的膠狀物
- 雞子黃:雞蛋黃
- 生地:生地黃,一種中藥材
- 白芍:一種中藥材
- 黃連:一種中藥材,味苦性寒
- 黃柏:一種中藥材,味苦性寒
右脈平和,左寸關絃動甚銳,面色帶赤,體質清癯,得木火之形,稟多動之性,加以操持煩慮,五志之陽,無有不熾,宜乎寤多寐少,內風不熄,眩暈自生。經云:陽氣下入陰中,陰蹺滿乃得寐。謀慮不決,則火動陰傷,肝陽獨行,乏陰和協而魂不藏,則寐不安。總以益陰和陽為主治,議加味補心丹,兼和肝陽。
白話文:
右邊脈象平和,左邊寸關部位的脈象弦急有力,面色帶紅,身體瘦削,呈現木火之體質,性格多動。加上思慮過多,五志之陽氣都過於旺盛。因此容易失眠多夢,體內風氣旺盛,就會導致眩暈。經書上說:陽氣沉降到陰中,陰氣積聚到一定程度,才能入睡。思慮不決,就會導致陽火旺盛,陰氣受損,肝陽上亢,缺乏陰氣調和,魂魄不能歸位,自然就睡不安穩。總體治療方針以滋陰益陽為主,建議使用加味補心丹,同時調和肝陽。
人參,生地,元參,桔梗,川連,茯神,天冬,丹參,棗仁,遠志,羚羊角,琥珀,麥冬,白芍,柏仁,石菖蒲
煉蜜丸
白話文:
人參、生地黃、元參、桔梗、川連子、茯苓、天冬、丹參、大棗仁、遠志、羚羊角、琥珀、麥冬、白芍、柏子仁、石菖蒲
五日前脹滿已在脘間,兼中下寒冷不暖,議參、附、川烏驅陰寒之氣凝結,非補虛方也。十九日陰雨天冷,正陽氣不生之象,況日久胃氣已疲,腥濁入胃即吐,確是陽微見症,王先生主通陽極妙。若得陽氣通調,何患水濕不去。
白話文:
五天前腹部脹滿,伴隨腹部和下半身寒冷發涼,建議使用人參、附子、川烏等藥物驅散體內的陰寒之氣,這並不是補充虛弱的藥方。十九日後,天氣陰冷多雨,這是陽氣不生的表現,再加上胃氣因拖延太久而虛弱,腥臭之物進入胃中便嘔吐,這確實是陽虛的表現,王先生主張疏通陽氣的方法極為精妙。如果能疏通陽氣,水濕之氣自然會消除。
人參,熟川附子,大茴香,生淡乾薑,茯苓,川楝子,川椒
和入童便杯許。
白話文:
人蔘
熟川烏頭
大茴香
生淡生薑
茯苓
川楝子
川椒
脈弦數,腹膨便泄,目自淚出,經來身體掣痛,今秋冬兩月不至。據說兩年患病,醫藥不效,緣情懷抑鬱,熱自內起,厥陰風木化火,陽明侵削,日迫氣血內蒸,血海無貯,漸漸延及乾血勞症。凡調經諸法,須論在氣在血,今久鬱熱勝,經阻有年,正氣已虧,補藥固宜,而氣血偏滯,非徒補可以治病。議厥陰陽明同治,酸苦泄熱為先,和補胃氣為佐。
白話文:
脈象弦緊而跳動頻繁,腹部脹大伴隨腹瀉,雙眼自發流淚,經期來時身體抽搐疼痛,如今秋冬兩季經期都沒有到來。據說已患病兩年,服用過藥物也無效,是因為心情抑鬱,體內生熱,厥陰經的風木之氣化為虛火,陽明經受到侵犯,日積月累迫使氣血向上蒸發,血海空虛,逐漸發展為乾血勞損的病症。凡是調理經期的各種方法,都需要弄清楚是由於氣滯還是血瘀所致。如今鬱熱已久,經絡阻滯多年,正氣已虧,固然需要補藥,但氣血偏於滯留,光靠補藥並不能治病。因此建議同時治療厥陰經和陽明經,以酸苦味藥物瀉熱為先,以溫和補益胃氣為輔助。
吳茱萸,川連,胡連,川楝子,烏梅,人參,白芍,延胡索,雲苓,香附,南棗
益母草膏同烏梅肉搗丸。
白話文:
吳茱萸、川連翹、胡連翹、川楝子、烏梅、人參、白芍、延胡索、雲茯苓、香附、南方棗
痰飲乃濁陰所化,阻遏陽氣,不入於陰,陰蹺空,夜不熟寐,《靈樞經》用半夏秫米湯,謂通陽交陰,飲邪不聚,天王補心丹一派寒涼陰藥,與濁陰樹幟。中年必以護陽為要,即《金匱》所云必以溫藥和之也。
半夏,秫術,茯苓
白話文:
痰液是濁陰所形成的,會阻礙陽氣,使得陽氣無法進入陰分,陰分氣機虛空,導致徹夜不安眠。《靈樞經》中記載的半夏秫米湯,是用來疏通陽氣,使陽氣與陰氣相交,痰液不會聚集。天王補心丹一類寒涼滋陰的藥物,會與濁陰形成共謀。中年人必須以保護陽氣為主,就像《金匱要略》中所說的,一定要用溫熱藥物來調理。
少年面色青黃,脈小無神,自幼頻有嘔吐之症,明是飲食寒暄不調,以致中氣不足,咳嗽非外感,不宜疏泄,小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年輕人面色蒼白發黃,脈搏細弱無力,從小就經常嘔吐,明顯是飲食冷熱不節制導致脾胃虛弱,咳嗽不是外受風寒,不適合用瀉散方法治療,服用小建中湯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