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大半夏湯

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桑葉,丹皮,天麻,鉤藤

下體痿躄,先有遺泄,濕瘍,頻進滲利,陰陽更傷,雖有參、耆、術養脾肺以益氣,未能救下。即如長冷陽微,飯後吐食,乃胃陽頓衰,應乎衛外失職。但下焦之病,都屬精血受傷,兩投溫通柔劑,以腎惡燥,久病宜通任督。通攝兼施,亦與古賢四斤健步諸法互參。至於胃藥必須另用。

夫胃府主乎氣,氣得下行為順,東垣有升陽益胃之條,似乎相悖。然芩、連非苦降之氣乎。凡吐後一二日,停止下焦血分,藥即用扶陽理胃。二日俾中下兩固,經旨謂陽明之脈,束筋骨以流利機關,本病即有合矣。

鹿茸,歸身,柏子霜,茯苓,蓯蓉,巴戟,補骨脂,川石斛,牛膝,枸杞子

吐後間服大半夏湯,加乾薑、薑汁。

再診長夏濕熱,經脈流行氣鈍,兼以下元絡脈已虛,痿弱不耐步趨,常似酸楚。大便或結或溏,都屬肝腎為病,然益下必佐宣通脈絡,乃正治之法。恐夏季後濕熱還擾,預為防理。

鹿角霜,生茅朮,茯苓,蓯蓉,歸身,熟地,桑椹子,巴戟,遠志,茴香,酒蒸金,毛狗脊

白話文:

大半夏湯

犀牛角、鮮生地黃、玄參、連翹、桑葉、丹皮、天麻、鉤藤等藥材,用於治療下肢痿痺,先前有遺精、濕疹,經常小便頻繁且尿量多,陰陽俱傷的病症。雖然用人參、黃耆、蒼朮等藥材補益脾肺以增強氣血,但仍無法改善下肢症狀。這如同久寒體虛,陽氣不足,飯後嘔吐食物的情況,是胃陽衰弱,導致衛外功能失調。但下焦的疾病,都屬於精血受損,因此採用溫和通利的中藥,但需注意腎臟怕燥熱,久病則需疏通任督二脈。治療上需兼顧通利和收攝,並參考古代醫家治療步履困難的經驗。至於胃部疾病則需另用藥物治療。

胃主氣,氣應該向下運行才順暢,雖然東垣(指張仲景)有升陽益胃的方劑,看似與此相悖,但黃芩、連翹並非苦寒下瀉之品。病人嘔吐後一、二日,停止治療下焦出血的藥物,改用扶陽理胃的藥物。經過兩日,使中焦與下焦都得到鞏固。經書上說,陽明經脈束縛筋骨,使關節活動順暢,此病症與此相關。

鹿茸、杜仲、柏子仁、茯苓、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石斛、牛膝、枸杞子等藥材。

嘔吐後,間隔服用大半夏湯,再加入乾薑、薑汁。

再次診斷為長夏濕熱,經脈運行不暢,且下元經絡已虛弱,下肢痿弱無力,經常感到酸痛。大便時而便秘時而腹瀉,都屬於肝腎疾病,但益氣養陰必須配合疏通經絡,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考慮到夏季後濕熱可能再次侵擾,故預先預防。

鹿角霜、生白朮、茯苓、肉蓯蓉、杜仲、熟地黃、桑椹子、巴戟天、遠志、茴香、酒制硃砂、狗脊等藥材。